古诗词带来的感受

作者&投稿:年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诗给你带来的感受作文

那些清澈明亮的青春,那些寂寞飞扬的年华,那些干净甜美的梦想,那些繁琐忧伤的岁月,那些一直流淌在我们头顶上沉默的浮云,那些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呼啸的风声,那些一碰就不见了的过往,那些淡淡消失了的昨天,那些曾经的曾经,我都怀念,并且珍惜。

2005年的夏天,阳光灿烂得刺眼。我站在校园空旷而寂静的操场上,看周围的野草。过去的时光汇成一段段飞扬而明丽的青春,慢慢流过我的掌心,虽然我依依不舍,可心里却温暖而满足。

在与小学岁月告别的时候,我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怀念。那些在陈旧而古朴的教室里上课的温暖时光,那些在一路月季花中散步的休闲时光,它们一直都默默无语,可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在母校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日子。我们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的青春与热情。那个有着微薄记忆的一年,月季花开出了灿烂的一季。

可转眼,时光就这样过去。那些不再回来的画面,那些纷乱而又平淡的画面,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它们是值得回忆的。

站在教室前的讲台上,可以看到落日慢慢隐没于暮色中,仿佛看到老师的面孔,看到了自习课上和同伴一同翻阅的色彩绚烂的图片,看到了充满浓郁盛夏气息的小路;看到了从树叶缝隙中穿过的细碎阳光……

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有淡淡的留恋和不舍。2005年的夏末,风呼啸而来,带走夏日里最后一丝炎热。我站在树阴下,听时光哗哗的流淌。细碎的阳光温柔地落进我的眼睛里。十五岁的我在风中寂寞而平静的成长,站在校园里看最辽阔的天空,听最安静的雨。

一年的时光在我的掌心静静划过。我回过头去,凝望着那些曾经的片段,那些飘散着花朵香气的深刻往事。然后我抬起头,带着我微小而清晰的梦,向前方坚定地走下去。

时光如水,我微笑并且怀念着前行。

2.读诗给我带来的感受

喜欢阅读诗歌和朗诵诗歌,是我长久以来的爱好。然而,什么样的诗歌适合阅读?什么样的诗歌适合朗诵?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诗歌体裁和诗作中所反映的内容之外,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嗓音特点,均是考量的因素。

在当今的社会氛围里,诗歌作为一个文学样式,早已淡出了主流文化的所在。如不是有关方面,在某些情形下有意识的制作一些节目,恐怕它在主流媒体中已难见踪迹。诗歌成为一个时代的末流,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多地只存在于一些网友的QQ空间里,或是博客里,成为了极少数人表达内心失意与惆怅的“专利”。那么,自己为什么还会喜欢这门“落伍的艺术”呢?原因恐怕与早先的爱好与性格特点,以及时不时的在一些公众活动中,去主动或是被动的进行诗歌朗诵有关!

想想当年住宿舍那会儿,有一位在市京剧团工作的朋友,喜欢阅读一些唐诗,或是外国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莱蒙托夫、雪莱等诗人的诗歌,他的这个爱好与我不谋而合,于是我们一起试着背诵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兵车行》;莱蒙托夫的《帆》等等。又因自己的嗓音纯正、高亢,故而更加喜爱李白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文意较为积极的诗歌。性格方面,自己有开朗、奔放的一面,就与大气磅礴的一类朗诵诗,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在单位某次联欢会上的显露,就在去年那举世瞩目的“共和国六十年大庆”时段,自己所领颂的参赛队,在全系统的十八个单位中,稳获一等奖!

提高诗歌修养,不只是朗诵诗此一项,广泛的阅读各类风格的诗作不可缺少;同时自己也喜欢文艺评论、艺术理论、美术理论等等,从而为评论别人的诗歌奠定了基础。触类旁通,几个门类之间相互汲取营养,是为提高综合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理论修养的必须;从而间接地为更好地理解诗歌文意与内容,以及将适合自己去朗诵的某些诗歌,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习!不断的去学习!是我此生的追求与热爱!诗歌阅读与诗歌朗诵亦如此。

3.请举例说出唐诗与宋词给你带来的不同文学感受

唐诗带给我的感觉,大多是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民间疾苦,也有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诗句。唐朝诗人大多志向远大,这与唐朝的繁荣也有很大关系。如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便抒发了自己想要参军报国的志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便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以及安史之乱期间国家濒临灭亡,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抒发了自己入仕的理想,以及旷达的胸襟。同时还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景观,总之,大概来说是恢宏大气,篇篇皆见奇妙之处。

宋词分为豪放与婉约二派,风格迥异。对于豪放派,有辛弃疾、苏轼等人,稼轩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子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祝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一片拳拳之心。对于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等人。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绮丽,有离别愁绪,从一定程度上也描绘了当时宋朝经济昌盛时期的生活;易安”却把青梅嗅“描绘了少女情怀与活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自己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的悲苦凄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语言清新浅显。两派各有特色,描绘的事物、感情不同,但总能表现出时代特色。

总之,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有特点,各有特色。不过,历朝历代的诗人、词人都有对一片爱国之心,都有丝丝愁绪,更多的是各种不同且复杂的感情。但正是那些不同之处,汇聚成多姿多彩的诗词,得以流传,得以见证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还有古代人民的智慧。

4.古诗词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背诗——以诗揽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是可以催生情愫的。诗词当然也属于文字的范畴,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于其它文学作品来说,来的更迅猛、更服帖,三五句可以催人雨下,八九字可以掬以笑脸。

诸如,诗经的绵柔,离骚的悲愤,陶公的悠然,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无一不是情的展现。那么,我们要走近诗词,就要让诗词走入我们的心中,在脑海中去记忆它。

无疑,背,是能够长久记忆的最好选择。背一首不行,两三首也不行,要想“一览众山小”非多背不可,要想“不尽长江滚滚来”也需多背不可;要想“更上一层楼”需多背不可,要想“千金散尽还复来”还需多背不可。

可以说,背得越多,你所拥有的也就越多,你所收揽的也就越多。悟诗——以诗表情。

悟,感悟,感动或者受感动而醒悟、觉悟。领略诗词之美,背不是目的,关键是悟。

我们对诗词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对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关键也是悟。悟得透了,才能明白,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也只有这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阅尽江南美景,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赏遍北国风光;让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春天胜若珠宝,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天余音绕梁,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天清幽甜美,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漫天雪飞。面对爱情,如果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女神对帅锅的思盼,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帅锅对女神的渴眷;如果说“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让爱绵绵不绝,则“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让爱戛然而止……当然,诗词中咏物的、言志的、叙事的、绘景的随处可见,在此就不一一枚举。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领悟,方能明白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诵诗——以诗传情。

诵,读之意,诵和读是不分家的。如果真要说诵和读的区别,窃以为,读就是读,而诵则是有感情的读。

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要求学校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某些活动中,我们都说是举行诗词朗诵比赛,仍少有人说是朗读比赛。因此来说,诵诗,相对于读诗来说,更能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一位优秀的诵读者,通过其诵读,能让诗词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可以让听诵者潸然泪下,也可以让听诵者豪情满怀。不得不说,诵诗,是传递诗词情感的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

前段时间,在我市(新郑)举行的“听见·居易故里”音乐诗会上,瞿弦和、弥亚牛、于同云、连续、张彭、毛利国等大家诵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长相思》《夜雨》《暮江吟》《望月有感》《花非花》等作品,给人的绝对是心灵的震撼。吟诗——以诗达情。

吟,就是唱,吟和唱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古代,诗歌的传递,就是唱出来的,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首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哪首歌就能得到很好地传唱。

不论是田间地头,亦或是市井街巷,在那个精神文化活动不是十分普及的年代,吟诗,无疑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吟”说的就是唱。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民们,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吟唱,让我国的诗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大火烧不断,战争撕不烂。今年春节期间,央视黄金时间热播的“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这么火,被播出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就在于诗词之美,在吟唱、在咏唱中得到了全新的呈现,这不仅仅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认知。

谷建芬老人的《新学堂歌》更是在全北京市中小学校推广。虽说我个人五音不全,但我能听出那优美的传唱带来的豪迈与幽隽。

我想,吟诗,就是要借诗词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胆、大声地唱出来。书诗——以诗展情。

书,即书写。不得不说,古老的方块字,不仅仅是国人的瑰宝,更是全世界华人的瑰宝。

它不仅仅传承着古老的东方文明,更展现着东方语言之美。而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更是将诗词的静之美跃于纸上。

当书法与诗词相结合的时候,这完全应该称得上艺术品。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我们当代所有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都应该好好地写写中国字,有机会时,也适时地来幅自己的诗词书法“作品”(在此,我勉强称之为“作品”),抒发一下个人的情怀。

(写这一段,我都可脸红,原因不解释) 写诗——以诗言情。古人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当然也可以。

以诗词的方式,描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得,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写成小说,当然,也可以写成诗词。

不妨,海边观日出时,来句“红日平海生,跃然水上轻”;登山时,来句“吾本欲登顶,奈何膝有声”;夏日的雨后,来句“夏日多寂寥,雨后蝉音绕”;陪爱人轧马路时,来句“牵手共渡步,艳煞独行人”;共同晚餐时,来句“由来佳人瘦,晚来食稀粥”……。

5.谈谈你学古诗的感受,或收获

学校开展的“以读代讲”活动,我讲的是《赠汪伦》这首古诗,本节课是把教与学结合,重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颂送别诗,但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诗的背景介绍能为理解诗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铺垫。

我通过讲述李白与汪伦的故事,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扎扎实实,层层推进。

古诗的学习,从字词开始,会读、读通,从理解字词入手,进而理解诗句,读懂诗的大概意思。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即可。

我设计目的是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朗读促能力的提高。三、课外学习,拓展延伸。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

我准备了两首送别诗《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自学,扩展学习。但是设想和生成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上完这节课才知道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几点有待改进:一、字词环节要精简。可能是我对学生比较放心,没有让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课文,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比较慢。

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词环节有点拖沓,可以更为精炼一些。二、给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结合这首诗的学习方法可大致分为五步: 1、课前查询知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介绍背景解诗题。不用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老师总结。

3、质疑讨论明诗意。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老师要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

4、想象诵读悟诗情。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迁移运用背诗文。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每一个步骤都有一个训练重点,都侧重于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古诗的方法应该在给学生总结一下,出示出来。

三、时间安排上应再合理紧凑些。前面导入到环节应该再精简一些。

还有在“拓展延伸”部分,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应该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吟诵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但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够准确,致使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两首诗,而是一读而过,这一环节的处理略显粗糙了。

四、老师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不够。古诗词是诗人触景生情、富有高度想象的作品,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够,借助了图片反复引导,学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理解了诗意,没能真正感悟到“看到朋友来相送时的欣喜万分的心情。”

怎样引导孩子真正走进文本,是一个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五、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

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总之,短短的四行诗,但是要上好一节古诗课却不是那么容易。

设计的内容很多,但好像什么都没有抓住,学生和我感到很疲惫。我在课上很努力的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但为什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呢?我感到学生还没能真正地走入文本,这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也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6.请举例说出唐诗与宋词给你带来的不同文学感受

唐诗带给我的感觉,大多是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民间疾苦,也有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诗句。

唐朝诗人大多志向远大,这与唐朝的繁荣也有很大关系。如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便抒发了自己想要参军报国的志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便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以及安史之乱期间国家濒临灭亡,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抒发了自己入仕的理想,以及旷达的胸襟。

同时还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景观,总之,大概来说是恢宏大气,篇篇皆见奇妙之处。宋词分为豪放与婉约二派,风格迥异。

对于豪放派,有辛弃疾、苏轼等人,稼轩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子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祝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一片拳拳之心。对于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等人。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绮丽,有离别愁绪,从一定程度上也描绘了当时宋朝经济昌盛时期的生活;易安”却把青梅嗅“描绘了少女情怀与活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自己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的悲苦凄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语言清新浅显。两派各有特色,描绘的事物、感情不同,但总能表现出时代特色。

总之,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有特点,各有特色。不过,历朝历代的诗人、词人都有对一片爱国之心,都有丝丝愁绪,更多的是各种不同且复杂的感情。

但正是那些不同之处,汇聚成多姿多彩的诗词,得以流传,得以见证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还有古代人民的智慧。

7.谈谈由某一诗句引发的生活感受

也许是因为不善言辞,才更多的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倾注笔端。从来都不去羡慕那些华丽流殇的词句,只用自己朴素的文字。

诗,它缩短了时间的长度,像幻灯片一样一张张的放映生活。它不会等待,也从不徘徊,刚出生就进了人的内心深处。诗只在生活中孕育,有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诗。诗,从不骗人;骗人的,都不是诗。当我读诗就仿佛是小时候在妈妈的推送下荡秋千,秋千一起一落,而我的心却始终安然。当我拿起笔想要写诗,手中的笔很沉重,而笔下写出的却是幼稚。如果我不认真生活,那我就只能永远是个孩子。

从生活中诞生了诗,从诗里升华出新的生活。生活的基调是重复,诗的主题是新奇。生活中多的是疼痛,诗里多的是甜蜜。

很久以前,我总把诗和生活看成两个世界,直到有朋友这样对我说"我是在把诗生活化,而你是在把生活诗化"。究竟是矛盾还是统一的,我结不开中间的结,但有一点我清楚,那绝不是个死结。

还在偶尔的写,写了又忘,忘了又写。人生也是这样啊,不要总在回忆中留恋,做更优秀的自己,才能让自己快乐。



~

诗词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情感美 我们说,诗言志,诗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常常被感动,激愤,慨叹,或喜或悲,全是受了诗词的真挚的深厚的情感感染和打动!于是,我们便情不自禁地说:这诗(词)写得好啊,写得美啊!2、图画美 诗中有画,这是诗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色。诗人们精心...

关于苏轼诗句感想的作文
答:几年后,苏轼被贬到湖北的黄州.在这里,他向孤独靠近了一大步,也向思考与成熟靠近了一大步.如果说他在《江城子》里的孤独是充满苦闷的"有恨无人省"的孤独,那么从他在黄州的诗句里发现,他的孤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逐渐平静的夜里独自思考、饮酒放歌,他的孤独升华为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 我不是苏...

看完古诗词之后对你的帮助和感受
答:看完古诗词后,有时候确实内心挺激动,激昂澎湃,也许这就是对我们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一种血脉的追随,以后会更加深入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壮大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从古诗中受到什么样的启迪?
答:读古诗词对我的几点启迪: 一、诗人形象 读古诗词给我的第一点启发竟然是来自古诗人本身的,这和我们所受的现代主义教育传统背道而驰:以前我们总是冷静地提醒自己,要把诗人和诗分开,诗本身是一个自足的主体,而诗人几乎是无足轻重的。为什么古诗词令我迫近诗人本身?首先我想是因为在古诗中有一个强烈的诗人形象在突...

古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答: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遭遇众多的磨难,会达不到自己理想抱负的顶峰,但不要气馁,洒脱面对,生活的苦涩不过是洒脱侠者的徐徐清风,带来凉意的同时也让人清醒。李白仕途不顺依旧喝酒吟诗,在山水天地间做盛唐最洒脱潇洒的人,今日的我们在苦难中应有诗仙之风骨。古诗词教会了我们要像杜甫一样饱含悲天悯人之心...

古诗词的意义
答:古诗词的意义具体如下:一、感知语言的敏感与美感 作者让我们在理解具体的古诗词时不仅就字面意义,更透过它体会语言本身的一种美感,感受到语言的神秘以及在话题系统里去感知和体验的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生机。也因此我们会透过在阅读过程中,折射着自己的经验感知和体验与作者所描摹的体验感知和知识进行...

关于诗句的感受作文
答: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2.关于诗词感悟的作文 我们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一天,六十九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更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敌人的恐怖下高呼着口号散...

本学期学习了一些古诗词,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把你的感受体会写...
答:《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苏轼给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作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读着诗句,眼前都能浮现出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迷醉心怀的智慧,如何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答: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思乡的经典表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会忍不住安慰自己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说到苏州,大家都会立刻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很多人没有去过苏州,但可以按照张继的诗句去感受苏州的风景。就像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了解...

请举例说出唐诗与宋词给你带来的不同文学感受
答:唐诗带给我的感觉,大多是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民间疾苦,也有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诗句。唐朝诗人大多志向远大,这与唐朝的繁荣也有很大关系。如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便抒发了自己想要参军报国的志向;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便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以及安史之乱期间国家濒临灭亡,抒发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