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文言文

作者&投稿:芝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孔子发愤忘食的古文翻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是: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论语》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个成语写出了孔子学习或工作的努力。在现代意为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常与“乐以忘忧”连用,形容十分勤奋。

翻译: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简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回答多好!”

现在的教育多数被那些滥竽充数的庸才蠢才把持着,拿出一两句经典就让学生谈一下n多感想n多意义n多道理n多哲学,好像一句经典就像灵丹妙药一样包治百病、随随便便都能榨出无数的有益成分。其实对经典的解读很简单,理解即可,不需要用那些所谓的“哲学”等等“高大上”的词语去包装,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经典是直指人心的,多数情况下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同时又深深扎进人脑海的东西,过多刻意的解读反而会令人作呕。就如同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一样 ,那是天性,如果这个还硬要找许多理由许多哲学论证的话只会让人觉得可笑。

其实孔子的这句话说白了就只是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他这一辈子一直很好学。其实要是了解孔子生平的话,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没有后世儒家的那些虚伪,所以他自己说的那些话、宣传的那些理论都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没有空穴来风。可以说好学是贯穿孔子的一生的,他之所以被视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对教育学生不仅言传而且身教,首先他自己一生就永远像个学生一样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因此他的这种热烈的求知欲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是任何言语都无法办到的。

3. 文言文翻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叶公:叶,音shè。

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

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文言文的翻译往往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翻译准确,从后面的话来看,这就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叶公显然是在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他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 古今中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学习者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要介绍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的字写得相称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闻声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措施,只好去奉告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本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材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啥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答复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光阴的困难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畅的新字体。

大家都称颂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5.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怎么读

fa fen wang shi,le yi wang you,bu zhi lao zhi jiang zhi yun er音调依次是:1 4 4 2 4 3 4 1 4 1 3 1 1 4 2 3意思是:(孔子)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此句确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这样回答多好!”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

论语里的文言文一整篇
答: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20 ...

从文言文中提取成语。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答:1、不耻下问 2、循循善诱 3、废寝忘食 4、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5、举一反三

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解释
答:《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必背文言文
答:(7•1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论语》选读08...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这句文言文是什么?
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

<论语十则>的翻译
答:(《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

阅读文言文有感
答:1. 一篇500字左右的文言文读后感 自己挑吧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

讽刺渣男的有深度语句文言文
答:古文有: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渊陶渊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毁读书迟.--颜真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有追求文言文
答:8.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论语》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毁读书迟。——颜真卿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论语教学设计
答: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