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简介50字左右

作者&投稿:陈没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四、最美重阳诗词
分享10首最经典的重阳诗词,每一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1、被后世引用最多的重阳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是悲伤、消极的,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他说:尘世烦忧,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成为唐诗名句,许多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杜牧的诗意。
《唐诗绎》: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如觉不满,即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追求。
2、异乡最孤独的重阳诗:《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重阳佳节,思念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入选小学课本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透千百年来,中国人逢节必思乡的情结,穿透千年时空,依然历久弥新,让人吟咏不绝。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伴随着我们一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4、“千古第一才女”写的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李清照对菊洒泪,感慨自己比菊花还瘦。
绝妙的比喻寄寓了深深的相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趁着岁月静好,勇敢去爱。我们终将赴一场名为爱的宴会,哪怕最后只剩回忆。
5、“亡国之君”的重阳词:《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词上登上高台,愁恨满怀。
写下这首词时,李煜已经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面对季节的秋天,李煜还面对着人生的秋天,在雁声中,李煜感慨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此后,当年年如此,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季节的秋天,是风景;人生的秋天,是折磨。
6、忧国忧民的重阳词:《贺新郎·九日》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有人在重阳节赏秋景,有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刘克庄却在此时感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自己,曾经有着万丈的豪情与才情,他想要报效国家,可如今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青春已近,壮志未酬,是所有英雄共同的苦痛。
7、超然入神的重阳诗:《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一年重阳节,孟浩然登高远望,怀念旧友。
登高望远,看到飞雁,顿感孤寂,薄暮时分,更令人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后一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原来,诗人是想念好友了,他希望和挚友一起共度重阳节。
在孟浩然笔下,思念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其中的名句。《历代诗评注读本》:
“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秋水生暖,秋雨深情。最美的季节,思念风生水起。
8、悲怆战场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依然透着浓浓的战场气味。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诗直解》:
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9、及时行乐的重阳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如果说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令人压抑。
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明代文学家薛瑄:
“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生活有一千条路走向麻木,唯有一条通向救赎,就是成为自己。
10、最振奋人心的重阳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十首重阳诗,五个思念亲人,三个悲愁,还有两个是达观。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出,一扫重阳节悲愁,尽显慷慨豪迈气象。
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感受到秋天的壮阔气象。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情有归宿,思念不会流浪;心怀希望,深爱不再迷惘。每逢重阳想念,不如朝夕相见。
今又重阳,愿幸福甜甜久久,身体健康久久!

~

端午节日记50字有么很多好词好句
答:篇一: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更是热闹非凡。可惜我不能到现场观看。那种锣鼓震天、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只能在电视里看到了。听说今年的龙舟比赛更好看,只可惜我家的电视看不到了。篇二: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

端午节由来50字端午节由来是什么
答: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龙舟节等,是集祈福纳祥、祭祀祖先、品吃美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想来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其次是纪念忠臣伍子胥的传说;还有是说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1.纪念屈原 在公元前340年左右,...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50字左右
答: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

端午节的由来,50字以内。
答: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

端午节的由来50字
答: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

端午节的由来 故事50字
答:端午节的由来故事50字: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的百姓为了纪念屈原,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

端午节的来历50字?
答:端午节起源最初是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演变;后因屈原在这一天去世,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50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等,节期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50字左右端午节的由来有哪些
答:1、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期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