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生代矿集区及其特征 中国重晶石矿重要矿集区

作者&投稿:荆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图4-1 中国中生代矿床分布密度等值线图

从多矿种综合考虑,矿床(点)分布密度等值线图能够简单而直观地反映矿集区的成矿作用范围及其趋向。作者根据50种矿产、1700个中生代矿床的地理坐标数据,以经纬度0.5°×0.5°网格为统计单元,编制了中国中生代矿床分布密度等值线图,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主要矿集区52个(图4-1,表4-1)。单个矿集区的规模为2500~62000km2,平均16200km2。52个矿集区的面积之和为84万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8.8%。

表4-1 中国中生代矿集区简要特征表

续表

中生代矿集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华北成矿省、华南成矿省、扬子成矿省及东北成矿省,这四个成矿省中的矿集区数约占中生代矿集区总数的88.5%,并在华北地台北缘、华北地台中部、鄂尔多斯、上扬子、下扬子、滇黔桂、南岭形成7大矿集区群。其中,矿汇显著、面积大于1万km2的大型矿集区有8个,它们是小秦岭金钼矿集区、邢台—安阳铁矿集区、鲁西铁矿集区、胶东金钼矿集区、湘黔渝汞矿集区、大冶—九江铁铜矿集区、安徽沿江铜铁矿集区和武义—新昌萤石矿集区。此外,秦岭、北疆、昆仑—祁连、川滇4个成矿省中亦分布有少量的矿集区。显然,中生代矿集区群和大型矿集区标定了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空间区域。

中生代矿集区大多数呈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展布,少数呈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展布,部分呈浑圆状或似三角状产出。从矿产种类来看,以煤、金、铁、铜、钨、锡、铅锌、萤石等矿产为主的矿集区数量最多,约占中生代矿集区总数的84.6%。其次是汞、锑、银、锂、铍、铌钽、白云母、芒硝、油页岩、天然气及锰、钼、硫、石膏、水晶等。从空间结构来看,中生代矿集区以单矿汇矿集区居多,占63.5%;双矿汇矿集区较少,占26.9%;多矿汇矿集区更少,仅占9.6%。

(一)华北地台北缘矿集区群

华北地台北缘矿集区群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21.1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大同、涞源—蔚县、冀北、辽西4个矿集区,以煤、金及钼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其他重要矿产有铅锌、银、铜等。

大同煤矿集区和涞源-蔚县煤金钼矿集区均呈北西向展布,面积为7000~8000km2。含煤岩系由中侏罗统大同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组成,主要煤矿床有云岗、四台沟、蔚县、板塔寺等。金钼矿床则有义兴寨金矿床、石湖金矿床、大湾钼矿床等。

冀北金钼煤矿集区为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多矿汇矿集区,面积达62000km2。该矿集区明显形成4个主要矿汇:京西矿汇以煤矿为主,由门头沟、房山、千军台等煤矿床组成;冀西北矿汇以金矿为主,由东坪、小营盘、后沟等金矿床组成;冀东矿汇以金及铜钼矿为主,由金厂峪、峪耳崖、柏杖子等金矿床及寿王坟铜铁矿床、小寺沟铜钼矿床、蘑菇峪钼矿床组成;丰隆矿汇以煤及金钼铅锌矿为主,由黑城子煤矿床、牛圈银金矿床、撒岱沟钼矿床等组成。

辽西金钼煤矿集区为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多矿汇矿集区,面积达37500km2。该矿集区明显形成三个主要矿汇:北票矿汇以金为主,由金厂沟梁、二道沟、迷力营子、东五家子等金矿床组成;阜新矿汇以煤为主,由新邱、八道壕、九道岭等煤矿床组成;锦州矿汇以钼、铅锌为主,由杨家杖子钼矿床、兰家沟钼矿床、八家子铅锌矿床等组成。

(二)华北地台中部矿集区群

华北地台中部矿集区群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25.5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小秦岭、临汾、邢台—安阳、鲁西、胶东5个矿集区,以铁、金、钼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

临汾、邢台—安阳、鲁西3个铁矿集区呈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面积为8200~30000km2。它们是著名的邯邢式铁矿的集中产地,主要铁矿床有西石门、胡峪、北铭河、李珍、东冶、大王、尖兵村、济南、张家洼等。

小秦岭、胶东两个金钼矿集区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面积为25000~31500km2。金矿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主要金矿床有玲珑、焦家、三山岛、文峪、桐峪、杨寨峪、上宫等。钼矿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主要钼矿床有金堆城钼矿床、三道庄钼钨矿床、邢家山钼矿床等。

(三)鄂尔多斯矿集区群

鄂尔多斯矿集区群环绕鄂尔多斯内陆坳陷沉积盆地展布,分布面积超过8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灵武、东胜、榆林、平凉、铜川5个矿集区,以煤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单个矿集区呈北东向展布或呈浑圆状,面积为2800~11000km2

含煤岩系由中侏罗统延安组泥岩、页岩、砂质泥岩、粉砂岩、长英砂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主要煤矿床有鸳鸯湖、冯记沟、东胜、神北、榆神府、榆横、华亭、安口新窑、焦坪、黄陵、彬长等。

(四)上扬子矿集区群

上扬子矿集区群位于成都—重庆—铜仁一带,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分布面积约15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峨眉山、重庆、万源、湘黔渝4个矿集区,以铁、汞、芒硝、天然气、石膏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

峨眉山芒硝矿集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约25600km2。芒硝产于上白垩统海棠井组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砂砾岩中,主要芒硝矿床有金华、公义、眉山、白塔、邓庙、草坝、永兴等。

重庆天然气石膏铁矿集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呈北北西向展布,面积约28800km2。含气岩层为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灰岩、白云岩,主要天然气田有黄瓜山、卧龙河、龙女寺等。其他重要矿床类型有綦江式铁矿床、渠县式石膏矿床等。

万源铁矿集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呈北西向展布,面积约6100km2。铁矿产于下侏罗统香溪组含煤泥质岩及砂页岩中,主要铁矿床有庙沟、沙滩、长石等。

湘黔渝汞矿集区地跨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呈北西向展布,面积约26000km2。汞矿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中寒武统高台组、敖溪组及石冷水组白云岩、板状泥晶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含白云质硬膏岩中,主要汞矿床有董家坝、木油厂、羊石坑、水银厂、龙塘坳、龙塘坳、杉木董、龙田冲、茶田等。

(五)下扬子矿集区群

下扬子矿集区群地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五省,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30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大冶—九江、安徽沿江、苏锡常、赣东北、武义—新昌5个矿集区,以铁、铜、铅锌、萤石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其他重要矿产有金、硫铁矿、石膏、明矾石、钨、银等。

大冶—九江铁铜矿集区呈北西向展布,面积约18600km2。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和三叠系及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有关,主要铁铜矿床有铁山、程潮、铜绿山、武山、城门山、鸡笼山等。

安徽沿江铜铁矿集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达32600km2。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基性—中酸性火山-侵入岩和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碳酸盐岩有关,主要铜铁矿床有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西马鞍山、安基山、凹山、梅山等。

武义—新昌萤石矿集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约19600km2。成矿作用与侏罗-白垩系中酸性火山岩及燕山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有关,主要萤石矿床有杨家、湖山、花街、南山坑、后树、湖山等。其他重要矿床类型尚有治岭头式金矿床、金田寺式银矿床、梁岙式叶蜡石矿床、峰洞岩式高岭土矿床等。

赣东北铜矿集区和苏锡常铅锌矿集区的规模不大,均呈北东向展布,面积约4500~5500km2,分别由铜厂、富家坞、银山和潭山等矿床组成。

(六)滇黔桂矿集区群

滇黔桂矿集区群地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12.8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滇东南、兴义—百色、丹池3个矿集区,以锡、铅锌、金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其他重要矿产有锰、汞、锑、石膏、水晶等。

滇东南锡铅锌锰矿集区呈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19000km2。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和三叠系碳酸盐岩有关,主要矿床有个旧锡多金属矿床、都龙锡矿床、白牛厂铅锌银矿床、斗南锰矿床、白显锰矿床等。

兴义—百色金锑矿集区呈似三角状产出,面积达46000km2。微细浸染型金矿大量发育,主要金矿床有紫木凼、烂泥沟、板其、丫他、戈塘、高龙、金竹洞、平旺、金牙等。其他重要矿床尚有洗马塘汞矿床、木利锑矿床、马雄锑矿床、太平堡石膏矿床、马家沟石膏矿床、白洋水晶矿床等。

丹池锡铅锌汞锑矿集区呈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24200km2。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和泥盆系灰岩、砂页岩有关,主要矿床有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拉么锡多金属矿床、五圩多金属矿床、北山铅锌矿床、丹寨汞矿床、半坡锑矿床等。

(七)南岭矿集区群

南岭矿集区群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35.6万km2。该矿集区群包括湘中、萍乡—高安、常宁、湘南、大余—始兴、赣东南、大桂山、粤西南、海陆丰、廉江10个矿集区,以钨、锡、铅锌、锑的大规模成矿为特色,其他重要矿产有煤、钼、金、银、铌钽等。

南岭矿集区群以钨锡为主的矿集区有6个,多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少数呈近南北向、或近东西向,面积为6000~36800km2,它们的形成与燕山期壳源花岗岩类密切相关。湘南钨锡铅锌矿集区由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新田岭钨矿床、香花岭锡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等组成,大余—始兴钨矿集区由西华山钨矿床、漂塘钨矿床、大吉山钨矿床、焦里钨矿床、锯板坑钨锡矿床等组成,赣东南钨锡矿集区由画眉坳钨矿床、铁山垅钨矿床、盘古山钨矿床、岩背锡矿床等组成,大桂山钨锡矿集区由金竹源钨锡铌钽矿床、牛栏岭钨锡矿床、河路口钨锡矿床、水岩坝锡矿床等组成,粤西南锡铌钽矿集区由银岩锡矿床、锡坪锡钼矿床、九曲岭锡矿床、横山铌钽矿床等组成,海陆丰锡钨铌钽矿集区由长埔锡矿床、西岭锡矿床、博罗铌钽矿床等组成。

湘中锑金矿集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约14500km2,主要矿床有锡矿山锑矿床、罗城锑矿床、沃溪金锑矿床等。萍乡—高安煤钨铌钽矿集区呈北东向展布,面积约10450km2,主要矿床有胡家坊煤矿床、高安煤矿床、浒坑钨矿床、宜春铌钽矿床等。

常宁铅锌锡矿集区呈北东向展布,面积约8500km2,主要矿床有水口山铅锌、七里坪锡矿床等。廉江银金钼矿集区呈似三角状产出,面积约12500km2,主要矿床有庞西洞银矿床、中苏金银矿床、坡仔营钼矿床等。



重要矿集区特征~

一、内蒙古四子王旗萤石矿矿集区
本区以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为主,已发现苏莫查干敖包和敖包吐两个大型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在其外围有两个中小型热液充填脉型萤石矿床(图11-2)。

图11-2 内蒙古四子王旗萤石矿矿集区地质矿产示意图

1—燕山期侵入岩;2—印支期侵入岩;3—第四系;4—新近系;5—古近系;6—白垩系;7—侏罗系;8—二叠系;9—石炭系;10—奥陶系;11—元古界;12—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13—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14—大断裂;15—推测断裂;16—矿集区
(一)成矿地质背景
矿集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缝合线的边缘。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元古界艾力庙群变质沉积岩、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火山岩、上白垩统沉积岩和第四系沉积物(聂风军等,2008;王万昌等,1986;李士勤,1985)。
新元古界艾力格庙群变质岩为一套大理岩、砂岩、千枚岩和石英岩。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在本区分布面积大,厚度约6000m,岩石类型有流纹岩、凝灰岩、凝灰熔岩、角砾岩、炭泥质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和砂岩,炭泥质板岩(含灰岩透镜体)和流纹岩,分别构成萤石矿体的顶、底板。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火山岩在本区零星出露,岩石类型有晶屑凝灰岩、熔结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含砾砂岩,岩层厚度1500m。上白垩统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砾砂岩、砂砾岩、泥岩和含砾泥岩,厚约150m。
二叠纪是本区一个重要的火山活动时期,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和海水沉积作用形成一套北东向延伸呈条带状分布的火山沉积岩,其中产出有一系列大型和中型萤石矿床及矿(化)点(李士勤,1985)。
(二)矿床地质特征
以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为代表的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产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三岩段流纹岩段所夹的灰岩层中,已发现3个含矿层位,以下部含矿层位为主,顶板为炭质板岩,近火山地区矿层底板为片理化流纹斑岩,远火山地区为凝灰岩。
下部矿体严格受灰岩层位控制,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矿体长40~350m,厚0.5~22m,平均5.6m。矿体形态和产状、矿石结构构造等基本具沉积本色,围岩蚀变不明显。矿体后期改造因地而异,可分为弱改造型和强改造型矿体。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均保留了较多的沉积本色和改造特征(李士勤,1985)。
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厚大矿体一般分布于短轴背斜的轴部或其两翼等部位。矿石类型主要有石英-萤石型、石英-硫化物-萤石型、方解石-石英-萤石型和萤石-石英型,以石英-萤石型矿石为主。矿石自然类型以糖粒状(块状)、条带-条纹状及角砾状萤石矿为主,局部见伟晶状萤石矿。
二、浙中萤石矿矿集区
(一)成矿地质背景
矿集区大部位于规模巨大的绍兴-江山基底断裂和宁波-丽水大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四明山-武夷山隆起区的东北部,大中型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该隆起区内(图11-3)。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绍兴-江山基底断裂和宁波-丽水大断裂呈北东向穿过本区,萤石矿床集中分布于两大断裂之间。区内次一级断裂呈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以前两者为主,这些次一级断裂形成于中生代,属于燕山运动的产物。萤石矿体均受断裂构造控制。
燕山运动导致本区一系列北东向和北西向隆起、拗陷出现,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形成了一套上侏罗统火山岩系。随着燕山运动的发展与演化,又形成下白垩统火山沉积岩系。矿床明显受该区白垩纪上叠式火山-沉积盆地控制,矿床赋存于火山-沉积盆地及其盆缘的断裂、裂隙带中。
区内萤石矿床(点)都分布在氟丰度值较高的区域内,主要出现在含氟量相对更高的岩层或岩石区段内。据统计,浙东南地区变质岩类平均含氟0.091%,火山岩类平均含氟0.06%,沉积岩类平均含氟0.053%,该区萤石矿床(点)绝大部分分布在变质岩和火山岩内。
(二)矿床地质特征
浙中地区萤石矿产于浙中隆起中次一级的块断隆起、断陷盆地及断陷盆地边缘。矿体呈脉状,充填于断裂或裂隙中。赋矿围岩为变质岩、燕山期火山岩及少量侵入岩和奥陶系、白垩系沉积岩,围岩蚀变明显。萤石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断裂为隆起边缘次级构造控盆断裂、岩体接触带断裂。矿石类型主要有萤石型、石英-萤石型,其次为萤石-石英型、方解石-萤石型。

图11-3 浙中萤石矿集区地质矿产示意图

(据王吉平,2010,有修改)
1—Ⅰ级构造单元界线;2—Ⅱ级构造单元界线;3—深大断裂;4—萤石矿床(1:武义县杨家萤石矿床;2:遂昌县湖山萤石矿床);5—矿集区;6—大断裂(①绍兴-江山基底断裂;②宁波-丽水大断裂;③邵武-河源大断裂;④苏州-景德镇大断裂)
(三)成矿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
浙中地区萤石矿床均赋存于断裂和裂隙中。萤石矿床的分布、规模和矿体形态均受断裂控制。本区萤石矿体无例外的受北东、北西、东西和南北4个方向的断裂构造所控制,北东、北西、东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断裂(徐旃章等,1986;吴志俊,1991)。
本区主要控矿断裂北东、北西和东西向复合叠加型控矿断裂,成矿前属压性,破碎空间形态特征相似,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控制了矿体赋存空间的形状、产状和空间展布。在成矿期,当其复合叠加于挤压构造破碎带上时,不但促使先成构造破碎空间进一步扩大、迁移和新的破碎空间的出现,而且由于成矿期构造力学性质和位错距离的差异,常导致赋矿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变化(徐旃章等,1986)。成矿期有明显活动的北东、北西和东西向断裂,特别是复合叠加型断裂中,多赋存大中型萤石矿床。而在成矿期无明显活动的成矿前北东、北西向压性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居次要地位,多形成矿点、矿化点。成矿期产生的东西向、南北向扭性断裂,多充填矿脉,未见矿床。
围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不明显。从前震旦纪到白垩纪不同时代的地层和不同类型的岩石均有萤石矿产出。矿床围岩主要为上侏罗统,其次为下白垩统、前寒武系变质岩和下古生界。从分布的岩性上看,主要与火山碎屑岩系列有关。在变质岩、砂泥岩、灰岩中也有大型矿床产出。火山碎屑岩属于刚性岩石,性脆,受力后易形成较宽广的破碎空间,易形成大型矿床,但矿石品位相对偏低,而柔性岩石的围岩中,矿体变化较大,规模较小,但矿石品位一般较富(吴志俊,1991)。
2.时间分布规律
由萤石和方解石裂变径迹及矿物-蚀变围岩Rb-Sr,K-Ar等定年方法获得的本区萤石成矿年龄为70~90Ma,属晚白垩世,属燕山运动中晚期。

矿集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矿床密集产出的区域,在此区域内,按一定空间分布着不同矿种或不同类型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以及中小型矿床、矿化点和矿化信息。大型矿集区是矿产资源产出的重要基地,对满足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矿集区的划分原则
主要根据矿集区划分的基本要求结合重晶石矿床的分布特点,确定矿集区的划分原则。
1)同一大地构造分区内,重晶石矿矿集区在各自Ⅲ级成矿区带内圈定。
2)矿集区内包含不同成因类型矿床,有详(普)查以上工作程度并提交有资源储量的大型或中型以上重晶石矿床。
3)单独矿床,零星分布,中、小型暂时不圈定,大型矿床圈定矿集区(如福建永安李坊)。
4)矿集区边界、轮廓、走向按Ⅲ级区带走向分布情况而定。
二、重晶石矿矿集区划分方案
矿集区的划分基本反映了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风化残积型重晶石矿矿床的自然分布和成矿的集聚区,表现了我国重要重晶石聚集区的基本特征。圈出9个主要重晶石矿矿集区(表8-3,图8-3)。

表8-3 重晶石矿矿集区的划分方案

三、主要矿集区特征
1.黔东-湘西-桂北(大河边、湘黔式)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湘黔交界处至桂北地区,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区内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型,已知矿床有贵州天柱大河边和湖南新晃贡溪、广西三江板必等。
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早期,南方大陆板块内发生了强烈的拉张活动,导致中元古代大陆的解体,产生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块,其间为深海相隔。由于陆内拉张裂谷作用,沿着扬子地块的浅海域内形成地堑式槽状深水盆地,拉张活动延续至晚震旦世仍有碱性火山岩喷发。在早寒武世整个南方海平面上升,沉积了黑色页岩,底部有含磷结核和硅质放射虫等深海凝缩沉积物。根据重晶石矿的资料研究,于上述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含磷结核、硅质岩、黑色页岩组合层内时夹有重晶石建造。
矿集区内出露地层有元古界下江群及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寒武系出露广泛,震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分布较为局限。寒武系是重晶石矿床的主要赋矿地层,奥陶系是重晶石矿床的次要赋矿地层。

图8-3 中国重晶石矿矿集区分布图

矿集区包括湘西南、黔东北及桂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的西南缘,矿集区内重晶石矿床均为海相沉积型,主要产出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清溪组及上泥盆统响水洞组、柳江组的硅质岩系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单层或多层产出。区内重晶石矿床规模以大型—超大型矿床为主,中型矿床次之。
区内典型矿床由贵州镇宁乐纪重晶石矿、贵州大河边重晶石矿、湖南新晃贡溪重晶石矿。
2.甘南-陕西南-鄂北(秦巴式)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甘、陕、川、渝、鄂交界处,呈近东西向狭长带状展布。区内矿床类型有沉积型、层控型,已知矿床有甘肃文县东风沟重晶石矿、湖北省随州市柳林重晶石矿等。
早震旦世—早寒武世,扬子地台北缘为陆块边缘裂谷带,以裂陷盆地为主的深水还原环境沉积盆地,沉积了黑色岩系及锰矿和含钒、钼、铀等多金属,重晶石等矿产。秦巴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广泛发育毒重石-重晶石矿床,为我国重要的重晶石矿集区。矿集区沿大巴山断裂北侧展布,受南秦岭大陆边缘裂谷构造环境控制。目前,区内已发现重晶石、毒重石+重晶石矿床(点)达40余处。矿床呈层状或似层状赋存于下寒武统下部的硅质岩中,含矿层位稳定,矿床具有同生沉积特征,矿体受岩性和岩相控制明显。
南秦岭地区随震旦纪裂谷的发育进一步扩张,至寒武纪—奥陶纪已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古海槽,并在秦岭海域内基底孤岛和水下隆起的限制下,形成较典型的滞留盆地。向西与西秦岭海水相沟通,形成海域狭窄的较深海槽。在这种构造环境背景条件下,为海相喷流-沉积毒重石-重晶石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矿集区西从甘肃南部文县起,向东经陕西南部的安康、平利、旬阳、镇平等县和四川东北部的城口、万源等县至湖北北部的随县、京山县止。呈北西西-南东东向狭长带状展布。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北缘,重晶石矿床(包括毒重石)大都赋存于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建造和炭泥质建造之间。矿床大多为沉积成因,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床以大、中型为主,底板多为黑色硅质岩,顶板一般为黑色含炭质页岩。
矿集区内重晶石矿主要赋存在下寒武统鲁家坪组中,含矿地层自老而新依次为:第一岩性段为一套硅质岩,下部为厚层硅质岩夹少量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透镜体;中厚层及薄层状硅质岩,含胶磷矿结核,为毒重石及重晶石矿的含矿层位。第二岩性段为一套板岩,下部为黑色炭质粉砂质板岩;上部为灰色泥质及白云质板岩夹薄层灰岩。可见含钡矿物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和硅质岩的生物化学沉积向碎屑沉积的过渡带,也是弱还原向强还原环境过渡交替部位。含矿建造的下伏地层为一套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等,为钡的重要来源。需指出的是大巴山地区的重晶石产出层位,不限于下寒武统,向上一直到下志留统,均有含重晶石层位。如陕西安康、旬阳等县的重晶石产于寒武系—奥陶系上段和下志留统。区内分布一系列毒重石矿床,产于地台边缘,由大巴山深大断裂控制着,下寒武统鲁家坪组为毒重石矿床的主要产出层位。
3.鄂西南-川东南-黔中(南庄坪式)层控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位于上扬子台褶带,地理位置包括鄂西南、川东南、黔东北和黔中,呈近北东向带状展布。
本区扬子板块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上扬子台褶带(鄂黔台褶带),古生代至中三叠统海相盖层发育良好。印支运动全部上升成陆,燕山运动全部褶皱,形成地台盖层褶皱带。然而,侏罗式褶皱是本区盖层变形的主要形式,广泛发育于鄂西、湘西、川东和黔东地区,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的褶皱,为一系列等间距的背斜和向斜,并受两组北北东向和北东东(近东西)向的褶皱基底断裂网格的控制,呈北东向平缓弧形展布或“多”字形排布的构造格局。在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大概从中三叠世开始碰撞并延续到中白垩世形成上述的盖层构造褶皱带。
区内重晶石矿床受上述盖层构造褶断带的控制明显。以川东南地区为例:该区褶皱、断裂群沿北北东向展布,褶皱长数十至百余千米,期间每个背斜控制着一个亚矿带,共六个矿亚带,总计重晶石矿脉300余条;黔东北也有由背斜控制的萤石-重晶石矿带、汞矿带、铅锌矿化带等。
矿集区内以层控型重晶石矿为主要类型之一,成矿区域较大,是我国这类矿床的重要产地。主要分布在鄂西、川东南、黔西地区。矿床赋矿围岩时代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在黔中西部为早二叠世和早三叠世。重晶石矿床的形成时代为燕山期。主要赋存于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广大区域范围内无岩浆岩分布,表明萤石和重晶石的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无明显联系。区内已发现数以百计的重晶石矿床(点),以中小型为主。矿床或矿体的产出与分布严格受北北西向至北西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组的控制,呈陡倾斜脉状、透镜状产出。
4.邢台-汲县-运城(大池山式)层控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包括冀西、晋南、豫北三个相连接的地域。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山西断隆的东部和南部。产出的地层及岩性多为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其次,在太古宇阜平群、古元古界中条群佘家山组大理岩、新元古界震旦系、上二叠统等地层也见有重晶石矿。重晶石矿床大都充填于构造裂隙之中,其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和分布规律,均取决于构造裂隙的产状、形态和规模及裂隙系统的排布形式。矿集区内虽然前寒武纪与燕山期侵入活动强烈。经查与重晶石矿体的形成无直接关系。
矿集区内重晶石矿床均为小型,地质工作程度不高。如豫北只对汲县大池山重晶石矿床做过普查评价,如淇县、辉县等重晶石矿点均未进行工作。又如晋南中条山一带的翼城、浮山、夏县、平陆等县的重晶石矿床(点),也只对其中的三郎山和三峰寺等少数矿床做了详细普查。控矿地层岩系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中条山沿太行山呈不规则带状分布。以层控为主,在河北涞源县的奥陶系也产沉积型重晶石矿床。其次,太古宇分布广,在冀西邢台等地的太古界中产小型脉状重晶石矿床。其他地层也时有重晶石矿点发现。目前探明储量仅1.5Mt,估计重晶石的资源总量﹥5mt。
5.安丘-临沭-含山(宋官疃式)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包括了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安徽中部的重晶石矿床,大地构造位置,重晶石矿床的分布受郯庐裂谷带的控制,直接产于裂谷内或沿裂谷旁侧分布。工业矿床多数产于中生代构造盆地及其边缘地带,矿体多产于侏罗系莱阳组砂岩、白垩系青山组偏碱性的基性火山岩,王氏组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矿脉产于受断裂带影响而产生的次级张扭性构造裂隙中。区内重晶石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晚白垩世燕山期晚期,成矿与白垩纪崂山期酸性侵入体有关。
6.闽西南(李坊式)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内重晶石矿床、矿点较少,李坊重晶石矿床为一独立矿床,由于规模为大型,能够代表一类矿床类型,划分为一矿集区。矿集区分布于永安和明溪交界,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南褶皱系华夏褶皱带的西南缘。矿集区成矿环境为下—中寒武统林田群为重晶石的含矿岩系,为一套浅海相细碎屑化学沉积岩。矿区构造线主要呈北西向,寒武系—奥陶系总体为一倾向南西的单斜岩层。褶皱简单,断裂有北西、北东和东西向三组。矿区内有燕山期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和规模较小的辉绿岩脉、煌斑岩脉。
7.桂粤(潘村式)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分布于广西象州—武宣和永福—临桂一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大瑶山隆起的西缘与南缘。
矿体在泥盆系的碳酸岩地层内以张性断裂为主的空间以充填方式赋存。矿体的产状和形态与断裂的产状、形态一直,矿体多呈脉状,成群出现。围岩蚀变显低温特征,以硅化、碳酸盐化为普遍。
矿集区内残坡积型重晶石矿床常与原生矿相伴,多见于第四系。南方多数重晶石矿床均发现残坡积的重晶石矿。
8.锡铁山-镜铁山-青铜峡(镜铁山式)火山-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
该矿集区分布于甘肃省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为北祁连优地槽。区内重晶石矿床主要为火山沉积型,次为热液型。火山-沉积型产于优地槽,重晶石以透镜体、条带、细-微粒状三种形式赋存于菱铁矿、镜铁矿层,呈厚层状产出,规模巨大。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均为中、小型,产于优地槽、冒地槽两种构造环境。受断裂带控制,以充填方式形成脉状矿体。

中国中生代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答:(一)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 塔里木—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扬子陆块的碰撞对接在晚二叠世(约260Ma)即已完成,但这次碰撞对接属于复杂大陆边缘间的软碰撞造山过程,其主要特征是软碰撞、弱造山、缺乏明显的磨拉斯(任纪舜等,1999)。碰撞造山作用在中生代特别是早三叠世—中侏罗世(250~160...

中国铁矿空间分布
答:36个铁矿成矿区带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查明铁矿资源储量主要集中于辽东-吉南铁矿成矿带、康滇(攀西-滇中)铁矿成矿带、冀东-辽西铁矿成矿带、鲁西-胶东铁矿成矿带、舞阳-霍邱铁矿成矿带、长江中下游铁矿成矿带、西南-西天山铁矿成矿带等为数不多的成矿带内,构成铁矿重点矿集区,资源潜力也数这些重点矿集区最...

区域矿产资源现状及特点
答:( 1) 东西部不平衡,南北部差异大。区内矿产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东西部不平衡,南北部差异大的特点。大致以阿巴嘎旗政府南北一线为界,主要的内生多金属矿床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尤以靠近大兴安岭地区更为集中,而西部相对较少,成型的矿床更为数不多。但这并不表明西部区找矿没有潜力。这同东西部地区...

燕山陆内造山带找矿远景评价
答:一、矿化集中区预测与评价 燕山地区中生代成矿带与矿化集中区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矿床空间分布可据概率函数P(z)进行定量描述,据此预测以下有找矿远景的矿化集中区,并指出其中找矿方向(各预测区的位置及矿床空间分布概率详见图4-7)。 1.阜新金矿集中区 位于阜新市东北部医巫闾山北缘,中心部位矿床空间分布概率达0.6。

区域中生代火成岩岩石组合与成矿
答:岩主要分布于庐枞、宁芜两个火山-沉积盆地中,岩石组合为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侵入岩为碱长辉长岩-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组合,前者是铁、铜(金)的成矿母岩,如庐枞盆地的沙溪斑岩铜(金)矿,后者是铁、硫的成矿母岩,曾被命名为玢岩铁矿,在庐枞、宁芜盆地形成了与该类岩石组合有关的大型铁矿矿集区。

(三)“多位一体”成因类型——江西省九江市大湖塘石门寺钨矿_百度知 ...
答:大湖塘石门寺钨矿位于下扬子成矿省江南地块中生代铜钼金银铅锌成矿带,赣北九岭钨多金属矿集区中。矿区地质特征表现为多次成矿和“一区三型”的特点,矿体类型包括细脉浸染型、热液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矿区内钨平均品位为0.182%,共生铜平均品位为0.524%,共生钼平均品位为0.099%。成因模式...

中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答:由于中生代时期遭受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致使联合古陆解体,地层发育较为复杂,加之各断代对地层区划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各断代地层区划的框架差异较大(表3-2),彼此间呈现不出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篇对《中国地层典》中生代各纪地层区划进行综合,划分了12个地层区,即:北疆地层区、...

铁矿时空分布
答: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多样性,铁矿类型比较齐全;在空间上,本成矿带内铁矿床常成群集中分布,构成一些国内著名的铁矿集中区(或带),其中最主要的有:朝阳-阜新、冀东-密云、滦平-隆化、宣化-赤城、涞源-阜平和原平-灵丘等铁矿集区(或带),...

矿源场的结构、组成和类型
答:矿源场的边界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区较易界定,在古老岩石发育区难以界定,尤其是其深部边界更难厘定。但在研究程度较高的矿集区和矿田中,由于有较完整的三维地质和物化探资料,大体确定矿源区边界是有可能的。在大体确定边界后,可概算出矿源场的体积,计算其成矿元素含量及其中可能被活化析出的数量,即可得出参与成矿...

学习任务中国中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答:【任务描述】 ①了解中生代地质特征;②掌握中生代的地质时代划分;③了解中生代生物界面貌,鉴定代表性化石。 一、中生代地质特征 中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或菊石时代。白垩纪末出现地史中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