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投稿:敏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选择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俞军老师的推介书单中,而且另外的地方有人也说这本书不错。

经济学我之前也零碎读过几个大部头的著作,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比起来我觉得这本书生动很多,书中的好几个例子让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从“是什么”迅速上升到“为什么”。下面我就从这几个例子的感悟中完成这次读书笔记的交付。

鲁滨逊·克鲁索是以丹尼尔·迪福的著名小说中一个遭遇海难的船员命名的。作者为什么选他当讲故事的主角呢?因为在分析由亿万个人的相互协作构成的经济体系之前,应该先从一个人的情况开始分析,并确定我们理解了是什么在影响这个人的行动。

克鲁索独自一人漂到热带小岛,迅速意识到他必须要在艰难的情况下想办法活下来。在岛上有一些天然的食物,如椰子可以直接填饱肚子,经济学家把这种物品称为 “消费品” 。另外有一些物品,比如棍子,虽然不能直接吃,但是可以帮助克鲁索更好的摘到椰子,经济学家把这种物品称为 “生产品或者生产要素”

在生产品的范畴里可以继续细分,比如土地上的椰子树、小溪里的水,这类大自然赋予的 “生产品”被称为“自然资源”。

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生产品,是克鲁索自己的劳动力。当克鲁索用劳动来满足间接的目的时,他是在从事 劳动生产 ,另一方面,如果他运用自己的双手、大脑来获得直接的满足,经济学家称之为 休闲。

克鲁索为了丰富自己的食物种类,花费劳动力用藤条编织渔网,再用渔网来捕鱼。渔网这种由至少一件自然资源组和劳动力结合产出的物品,经济学家称之为 “资本品”

假设克鲁索每天要喝8个椰子才能维持基本生计,他通过艰难的努力,终于让自己在每天白天8小时时的时间可以从树上摘10个椰子。4天过去,克鲁索就有(10-8)*5=8个椰子结余,经济学家称之为 “储蓄”。 有了这8个椰子的储蓄,克鲁索就可以休息一天不用出门采集椰子。

克鲁索发现岛上有一些树枝和藤条可以制作成结实的长杆子,但是因为每天需要采集椰子维持生计,没有时间去采集树枝、藤条这些原料。于是克鲁索有个一个计划:在连续工作8天后,克鲁索有了16个椰子的储蓄,他花费一天的时间上山收集原料,而不是去采摘椰子。第二天,克鲁索把收集的树枝用藤条绑在一起制成了长杆子,也没有去采集椰子。

克鲁索用两天时间获得了一种新的资本品--长杆子。有个这根杆子,克鲁索只需要花费1个小时就能从树上敲下来5个椰子,大大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 从此以后,克鲁索每天只需要工作2小时就可以维持基本的生计,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克鲁索这个通过消耗储蓄和资源去获得更好的“资本品”,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 “投资”。

还有一种坏情况,克鲁索花费2天并没有找到足够的树枝和藤条用以制作长杆子,或者长杆子不够结实根本无法敲下树上的椰子,那么克鲁索可能就会因为椰子不足而饿死。这种情况称为 “投资风险”。

克鲁索在荒岛上是只有1个人与自然资源。在真实的市场环节中不单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场景:农民进城去想把穿破的鞋修好,并买件新衬衫。他带了几十个鸡蛋,希望用作交换。

可怜的农民,他不仅要找到一个具备修鞋技能的鞋匠,而且那个鞋匠当天必须想要鸡蛋。同样,农民要想获得一件新衬衫,不仅必须找到一个拥有自己喜欢样式衬衫的人,而且这人得愿意(用合适的价格)交换农民手中的鸡蛋。

如果你认为我们的农民麻烦已经很大了,别急,还有更糟糕的呢!万一那家伙是制造公共马车的怎么办?他带着制造好的马车来到市场上,希望能用这样一件珍贵的商品来交换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可是,如果世界只限于直接交换,他就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交易伙伴,这个人不仅拥有他想要的肉类、鸡蛋、衬衫、牛奶、弹药等全部商品,而且还要正好在“市场”上寻找公共马车。天哪,这怎么可能找得到嘛!

实际上,在局限于 直接交换 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马车生产者,甚至可能连修鞋匠也不会有。人们将无法专门从事于一些行业,因为这样做太冒险了。例如,教师可以教孩子们算术和语文,家长们则提供牛奶、面包和灯油等作为交换。但是,如果不巧刚好有一年,没有哪个适龄儿童的爸爸是屠夫,那么教师就得整整吃一年素!

换一种“间接交换”思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间接交换 是指交易的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换回的商品不是为了直接使用,而是打算日后换点别的东西。回想一下,农民来到镇上,拎着几十个鸡蛋,寻找修鞋匠和一件新衬衫。假设镇上唯一的鞋匠告诉他:“对不起,我现在不需要鸡蛋。”在限于直接交换的情景下,故事结束。

然而,引入间接交换后,农民可以问:“那么,你要我拿什么交换才肯修鞋呢?”假设皮匠回答说:“如果你能至少给我弄来6磅黄油或4块长面包,或1斤腊肉,我就愿意修你的鞋子,这些才是我现在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农民现在在镇上走动走动,寻找有谁想要鸡蛋,并愿意提供黄油、长面包或腊肉。他发现一个屠夫有多余的腊肉出让,只可惜该屠夫(与补鞋匠一样)当天不想再要鸡蛋了。屠夫提到他很想要一些鱼。没过几分钟,农民遇见一个渔夫,他刚捕了一大网鱼回来,筋疲力尽,难道不渴望一个超大的煎蛋饼吗?

图7.1 间接交换的优势

我们假设农民能够找到一个想要鸡蛋并愿意提供腊肉的屠夫。如表7.1所示,只要(1)鞋匠修农民的鞋子;(2)农民把鸡蛋给屠夫;(3)屠夫把腊肉给鞋匠,3个人全部都会更快乐。因为他们都能从排名第二的位置移到第1的位置。

在允许自由交易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状况都得到改善。

我们已经看到了直接交换的好处和间接交换的更大优势。然而,即使人们开始在交换中接受中间品,然后再次交换最终想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仍然非常麻烦。

让我们重温一下故事,农民寻找鸡蛋的买主,来换取足够的腊肉,付给鞋匠并修好鞋子。在上面的版本里,我们简单地假设,一旦农民遇到渔夫,麻烦就结束了。

然而,在现实中,农民有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交易。如果渔夫愿意用3条鱼交换6个鸡蛋,而屠夫愿意用1磅腊肉换3条鱼,那么农民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话,最终只要付出6个鸡蛋就能修好我的鞋。”

如果这是唯一的选择,农民会觉得很划算。但如果镇子相当大,商人和手艺人众多,怎么办?假设农民找到一位面包师,他愿意用4根长面包交换5个鸡蛋。那么,我们的农民会发现,“好啊,现在,我只要付出5个鸡蛋就能修好鞋”。注意:比起用鸡蛋交换鱼的路线,现在这条贸易路线要便宜1个鸡蛋。

恐怕你早已被这些复杂的细节弄糊涂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将开始追踪各种商品间的交换率,以确定一笔交易是否“划算”。如此一来,我们看到,间接交换既带来了好处,又产生了麻烦:好处是,它使得人人受益的复杂财产重组成为可能,但麻烦是,当人们决定是否交易及如何交易时,仅仅考虑自己的直接偏好是不够的。在挣扎着交出财产之前,他们首先要问:“如果我拿给另一个买家,能换多少东西?”

交易者为了发现他们想买的东西的最终价格,常常需要往前分析两三个、甚至更多步骤,这使得上述问题变得尤其困难。我们在农民的故事里,仅仅多引入一个商人的报价,就可以看到事情变得多么复杂。从理论上讲,为了确保农民能以(用鸡蛋计算)尽可能低的价格来交换鞋匠的修鞋服务。他得调查全镇,写下每个人愿意购买和出售的各类商品;然后,需要找一个数学高手,来帮助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数学家会向农民展示(可能很长的)交易链。通过这条交易链,我们的农民可以付出尽可能少的鸡蛋,最终获得6磅黄油,或4根长面包,或1磅腊肉(这些是鞋匠之前坚持的条件)。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用在每次交易前进行如此复杂的头脑锻炼。相反,我们使用货币,并将它正式定义为“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简单地说,货币能与任何商品进行交换。人们不再需要以物易物了,他们首先出售自己的产品来获得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当一个社会使用货币交易时,仍旧保留了间接交换的全部优点,但缺点却大大减少。人们再也不需要跟踪不同人心中几十上百种商品间的价格比率,在货币的帮助下,他们只需要找到那些感兴趣的商品,并记录以货币标示的最高和最低价格。

货币可以极大的提高间接交易的效率。

有了自由交易的市场和货币,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那怎么才能让市场上的可供交易的商品更多更丰富,同时又更物美价廉呢?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大商场的服装店里,雇佣帮工约翰和老板娘玛西娅各自执行任务所耗费的时间如下图。

正如数字表明的,最好玛西娅自己既做销售又在营业结束前整理店铺,准备第二天早上开门。

由于不管是销售还是整理,玛西娅都占据绝对优势;可能你会首先想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她自己轮流做这两个任务,而不用雇用约翰。但是,这并不正确。通过雇用约翰并让他专门倒垃圾、拖地板等,玛西娅可以集中精力在销售这一比较优势上。换句话说,因为把必要的整理工作委托给约翰,玛西娅可以让客户停留在店里逛更长时间,从而带来更多销售。

如果玛西娅的生意运营在货币经济中,那么她将很容易计算出究竟是聘请帮工约翰合算,还是应该早点结束营业,以便亲手收拾整理。假设一次典型的客户购买将让玛西娅净赚20美元。也就是说,玛西娅专心帮助客户,能够平均每15分钟进账20美元。如果玛西娅为了提前30分钟收拾整理,而不得不提早把客户赶出去。平均下来,她每天要损失40美元潜在的生意收入。

对玛西娅来说,聘用为商场里各家店铺搞卫生的约翰合不合算?这要取决于约翰怎么收费。只要他的收费低于40美元,那么在每天营业结束时,把打扫店铺这项简单的任务委托给约翰是合算的。约翰是个没什么特长的小伙子,他很乐意每小时赚15美元。这些假设的数字表明,玛西娅和约翰之间的交易有很大的收益:对于玛西娅,出到40美元让别人整理店铺是值得的,而约翰则很乐意干每小时收入15美元以上的工作。只要价格在这一范围内,玛西娅和约翰都会认为这一安排颇具吸引力。

为了面面俱到,注意一下玛西娅也可以聘请约翰来帮助销售,或者约翰辞掉清洁工进入服装零售业。但显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约翰做销售比玛西娅差太多了,居然要两小时(120分钟)才做成一笔销售。这意味着如果约翰想要复制玛西娅的业务,自己也专心卖衣服,那么每两个小时盈利20美元,相当于每小时才赚10美元。约翰干清洁可比这挣得多。

上例说明了比较优势原理:虽然玛西娅在整理店铺和销售上都更具优势,但与约翰的合作仍将使她收益。玛西娅在这两个任务上都有绝对优势,但只在销售一项上具有比较优势;另外一方面,约翰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在清洁工作上有比较优势)。

即使有的人技术能力超越其他所有人,专业化和贸易仍将使得人人收益。

第一个故事非常直观的告诉我如果处理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想要 生活越来越好 , 储蓄 与稳健的 投资 必不可少。

第二个故事是很浅显的让我了解交易的本质:由于人与物品(服务)之间存在 偏好 ,通过 交易 物品(服务)可以使得市场的 整体满意度提高 。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讲分工合作的底层逻辑: 比较优势 。对于个人和组织发展都颇具指导意义。

~

经济学演义 读书笔记
答:经济学演义 读书笔记 今天读到了张世贤的《经济学演义》,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全书运用《三国演义》的蓝版,活生生的演绎了一部经济学。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概念,运用诙谐幽默的文笔,被诠释地淋漓尽致,浅显易懂!除了经济学的渊博,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阿!全书一开始就有词曰:“滚滚长江东...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十、协调
答: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要避免经济周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政府抑制住乱印钞票的冲动。关于如何抑制政府乱印钞票,奥地利学派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主张:第⼀是要回到金本位,第⼆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名称来自大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

《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答:这本书的作者是梁小民,他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商学院。由于他的书通俗易懂,就算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懂,因此被誉为“大众经济学家”。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两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是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做好个人选择?第二部分是...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九、合作
答:制度经济学,让人耳目一新的科学分支。它的研究成果在今天很多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边际贡献决定团队成员的收入水平。出租车司机收入和份子钱高低无关。信息费用高低影响收入分配方式。时薪、月薪与年薪的区别:时间跨度越大的薪水,给人的...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八、信息不对称
答:⼤家会说提高食品和药品的质量总是好的,但经济学的分析告诉我们,凡事都有成本。与销售利润没有任何牵连的审批官员,他们确实不会像商家那样追求利润,但他们追求产品的极致安全,二级追求产品的极致安全,本身是有成本的。所谓强制披露,是指政府命令厂家把产品的所有副作用清楚地列出来告诉消费者...

知行合一为何这么难 ——《余剑锋·行为经济学》读书笔记
答:人们常认为,人是理性动物,很容易做到知行合一。但实际上,能做到的人非常少,这个世界上,王阳明不常有。是因为人们不会理性思考吗?余剑锋告诉我们,即使能够理性思考,也不一定能做到知行合一。      影响我们认知的生理因素 影响我们认知的大脑神经元主要有两个:一是杏仁体,是...

读书笔记:国际经济学(二)
答:原因:1)由于本国劳动相对于外国劳动的价格升高,本国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对更贵,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2)本国的工资上升后,本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会减少,外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会增多,这进一步减少了对本国劳动的需求。15. 在实际的国际经济中,专业化分工不会过分极端。原因:1...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前言 - 读书笔记
答:如果你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式,想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你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最终用一块块石头筑成城堡。这本书,给你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它...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答:作为一名工科生,以前对经济学不怎么感兴趣,直到在得到上看到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程后,试着听了几次课才发现经济学原来离我们这样近,于是对此课程产生很强的兴趣。只是觉得听音频的进度太慢,于是随即买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书,并进行了认真阅读,作了以下的读书笔记。读罢这本书,使我理解了...

《金融学》读书笔记600字 - 读书笔记
答:金融学更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风险管理。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释金融学是什么,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概要介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