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酒还到杏花村,怎么对下联?

作者&投稿:佴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杏花枝上着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和煦三月,杏花村里春暖花开,花团锦簇的杏花犹如大自然的微笑,明媚了整个朋友圈。

杏花村里唱民歌

千余年前牧童遥指的杏花村,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区。岁月递嬗,沧桑巨变,古村已物是人非,幸有清康熙年间邑人编撰《杏花村志》的留存,让我们可以穿越时光,循文字重温当年的景象。

《杏花村志》

杏花村位于江南名城——安徽省池州城秀山门外,依城近衢,靠山濒河。大唐会昌年间,刺史杜牧行春遇雨,写下那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它以通俗自然的语言,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春游遇雨、思饮消愁的羁旅情怀。村以诗传,诗亦以村传,使杏花村名闻遐迩,千古留芳。村之佳景让人流连忘返,相传“盛时杏花万余株,连村十里,炫烂迷观,诚胜景也”,历代名人墨客,竞相探幽访胜,诗歌唱答,连樵夫牧竖,无不取而歌咏之。

郎遂像

清康熙十三年,20岁的杏花村人郎遂(1654—1739)出于对乡土的热爱,历经十一年艰辛编纂了《杏花村志》十二卷,乾隆年间作为全国唯一村志收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郎遂,作为一位杰出的地方志著作家,在书中详细记录了杏花村的历史、名胜、建置、古迹、人物、诗文等方面,还详细描述了杏花村十二景: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湘烟雨、茶田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林、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洲晓雪。

杏花村图

杏花村号称“天下第一诗村”,亲临杏花村的各地文人诗如泉涌。《杏花村志》记载,《清明》诗出,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追踪诗人杜牧的足迹,歌咏杏花村的风物人事,写诗、填词、作赋近千篇,占全书分量的三分之二。诗歌的形式分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五言排律等,充分体现了池州“千载诗人地”文化特征,来此游历的人也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州县。

鸟瞰窥园

“久有看春约,今才出郭行。杏花飞作雨,烟笛远闻声。旧迹寻何处,东风暖忽生。酒垆仍得醉,倚待月华明。”元代贵池人曹天祐这首诗写的是当时杏花村兴盛时的景象;“何年令节记中和,十里东风艳绮罗。行尽小山春树好,归迟爽气夕阳多。”明代浙江山阴人戴易的这首诗则记述了中和节到杏花村寻古览景的情趣;

杏花村竹园

“风霜来古道,系马杏花村,借问牧童子,酒家可犹存?”这是清代山西蒲州人杨弘器的诗作,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初冬时节,诗人远道而来,虽然杏树枝头上早已是花褪红残了,然而他仍要下马向牧童打听村中可有酒家?杏花村是那样地牵连着诗人的心;“千载诗人地,无花亦此村。茂林还酒店,芳草自柴门。”江西布衣杨森这首诗概括了池州的特色——千载诗人地,也描述了清代时期杏花村的萧条……民国四年贵池名士胡子正编纂出版了《杏花村续志》三卷,是郎遂《杏花村志》的补遗,收录了大量的歌咏杏花村的诗作及一些有关杏花村赋文作品。

《杏花村续志》

《杏花村志》中不但记载有众多诗篇,有亭台寺院之美观,有酒家花墅、骚人墨客之遗踪,还有美酒:“尊前红树留莺语,帘外香风落燕泥。当日樊川遥指处,年年人醉夕阳西。”

黄公广润玉泉

杏花村出美酒,是因为一口古井——香泉井,又名黄公广润玉泉,在今黄公酒垆景点内。相传泉香似酒,汲之不竭。旁有明大尹李岐阳题“杜刺史行春处”六字断碑。

香泉井的西侧,白洋河由南而来,悠悠然从大桥下北流,直达于大江……“香泉井在传黄叟,遗爱祠荒忆杜公”,如今香泉井依旧,诗人杜牧,人们却只能遥忆了。

秋浦河

远眺杏花村,一片葱郁,村北杜坞,滩头绿树掩映,秋浦河上偶见渔舟穿行。秋浦河发源于石台县,是池州人的母亲河,全长180公里,流经杏花村16公里。诗仙李白流寓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因此秋浦河也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秋浦长似秋,此语意以永。湖光况秋清,四山开幽境。”郎遂的诗概括了秋浦河畔古时杏花村的幽静。

白浦荷风

沿杏花村北入口进村,“白浦荷风”牌坊映入眼帘,白浦荷风是杏花村十二景之二,牌坊上的题字是集明代大画家唐伯虎手书,书法奇峭俊秀,洒脱秀逸,符合眼前景致。

白浦码头

白浦,即白浦圩,村前湖名,原是沿平天湖畔圈圩筑埂而成。水中种荷,埂上遍植芦苇,每逢夏季,荷花送香;秋季圩岸边的一片片芦荻花,盈盈弱弱随风飘舞,正所谓“秋风忽起溪头白,零落岸边芦荻花”。

秋风忽起溪头白

沿路西进,好一派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道不尽的唐风茶韵。唐茶村落依山临湖,茅棚、茶亭、土屋数间,茶艺师正在为游人展演唐朝煎茶道。茶渡口,一叶旧舟横陈,渡旁一古朴院落,匾额题刻“茶佛一味”。茶之道随性,佛之法随缘,茶佛一味,不仅是指饮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亦是“拔无明之荒草,亦能瞻望佛祖之玄风”思想的物化体现。

唐茶村落

院落左侧茶山上有一文选楼。文选楼又名文选阁,原在文孝庙后。文孝庙在池州城西,故当地百姓又称西庙,原是梁昭明太子萧统行宫寝殿,岁月推移,风侵雨蚀。观村志图录上,古时文孝庙后踞翠岗,古木参天,竹树环合,林静鸟喧,旅人僧侣,游憩其间,可惜如今都已倾圮。文选楼复建在杏花村里是重标一个符号,重写一段记忆。文选楼主要是存放《文选》之所,今文选楼陈设太子雕像,却不见《文选》。“秋浦楼过文选楼,随梁胜迹在池州。细看万事皆虚往,不及昭明姓字留”,这是文以载道最好的诠释。

文选楼

村中十里桥、西湘桥横跨杏花溪上,溪中有好多只水车已经没有实用功能,却是村中一道景致,转动起来,吱吱呀呀,仿佛诉说着村里曾经发生的古老故事,其中窥园的故事让人遐思。

鸟瞰杏花村

窥园,明代万历年间歙州学博董模建,董模字子修,汉代大儒董仲舒后人。《汉书》记载董仲舒年轻时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有目不窥园成语。而董模“则效之,曰:‘吾以吾之窥,学吾祖之不窥也。’”董模效仿其祖专心致志,埋头苦读,但不忘欣赏窗外的风景。不但要“窥园”,而且还建了这个窥园,并且还请徽州吕燮雅作了一篇《湖山窥园记》,说他在这里“仰看山,俯酌湖,傍睨竹树云石……高吟而深读,放兴而学啸”“信履探幽,骋目望远……清味取诸水,悦性取诸山”“沽酒乎杏花之村,买鲜于杜坞之网,即不必更诵昔人佳句,而自喻适志,亦足陶然径醉矣。”实乃学习、生活两不误之典范。

远眺酌湖草堂

“酌湖草堂”原是董子修的书房,因《窥园记》中有“仰看山,俯酌湖”之句,且面对西湘湖,故名。酌湖草堂,唐式建筑风格,现辟为杏花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馆,主要展示杏花村民俗文化和有关杏花村的历史典籍。这里不但可以欣赏珍贵的杏花村文物藏品,还可以在这里面品茗交流、泼墨挥毫。历史典籍展示区中最珍贵的是南宋淳熙八年尤袤在贵池刊刻的池阳郡斋本《文选》。

池阳郡斋本《昭明文选》尤袤跋

昭明太子萧统与贵池的关系十分密切,贵池是太子的封地,“贵池”这个名字就是萧统所赐。唐以后文人科举当官﹐《文选》是必读科目﹐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欣赏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仅领略到杏花村古老的历史积淀、丰富文化遗产、独特的村风民俗,更会为杏花村厚重历史文化渊薮而叹为观止。

牧之楼内景

唐诗传千年,杏村名天下!杏花村人为了纪念杜牧,在村中建造了“牧之楼”,其名源自“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主要展示杜牧与池州、杏花村的渊源、诗文著述和事略等。楼内杜牧铜塑像紧蹙双眉,昂首上望,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塑像的背景是杜牧唯一传世书法真迹《张好好诗卷》的放大复制品,笔法劲健,气势连绵,因是诗稿,更显朴实无华之美。这里游人川流不息,已然是杏花村中重要景点。

焕园

村中还有二园:焕园、憩园。

焕园是宋代奉议大夫郎文韶入元朝时,隐居杏花村的居所,郎氏逐渐成为杏花村的望族,其后人郎遂在荒废的焕园遗址上建数间房屋,以承先志,在这间古宅里,郎遂历经十一载,编写《杏花村志》。郎遂的父亲郎必光在这里建筑了“还朴堂”,自号还朴居士,书香不断,有《还朴堂撰著丛书》12种传世,他对郎遂修志是有很大影响的。

鸟瞰憩园

憩园原名息园,《杏花村志》载“乡先达陈以运课子读书处”。 “半村半郭亦精庐,雨后新晴意自舒。霭霭淡烟笼晓树,迟迟嫩日长园蔬。”如今息园已经不长园蔬,却是游人品茶、休憩之佳所……

清凉境

《杏花村志》记载村里当年古迹甚多,至今却仅存寥寥:香泉井、清凉境、解厄泉、高耸在原文孝庙前的独柱坊、石狻猊等,这些遗存向人们昭示着当年杏花村的胜状。杏花村因郎遂《杏花村志》而流传,岁月递嬗,沧桑巨变,池州人当永远铭记这位“杏村老人”。

唐茶村落依山临湖

临近薄暮,杏花村里炊烟袅袅,秋浦河畔渔火点点,一年又一年,时光雕刻着村庄,古人一幕一幕的生活不在,但空濛的烟雨,葱茏的草木,飘香的杏花,温润的杨柳风依旧。

樱花园

绿水绕村流,百花满枝头,漫步在氤氲着花儿清香的石板道上,依旧能感受到诗的芬芳,酒的醇香在悠悠岁月里绵延,在这“流淌着诗”的秋浦河畔,“天下第一诗村”已经穿越千年时光。

滨湖村中老宅

原创文图/饶颐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歌不仅唱出了江南清明时节那烟雨朦胧,令人断魂的氛围,也唱出了闻名千古的杏花村。想必那杏花村一定是一个有雨、有花、还有酒的醉人去处。

那这如此美好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呢?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呢?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说法小编认为算是已经比较靠谱的了。

第一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这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是那里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年——846年),杜牧出任池州刺史,在春游府城西的杏花村时,有感于当时自然和人文魅力,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之后,历代文人骚客纷纷慕名而至,古村不断修建,到了清代,整个杏花村更加的古色古香,风景如画了。

第二种,杏花村是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太汾公路北侧,以汾酒闻名天下的酒都杏花村。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个杏花村的酒就已经闻名四海。历代,这个杏花村都以酿酒和它的酒文化而闻名。盛唐时期,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开翠莲”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它是一座文化名村,风景幽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加上历代文人的吟咏,早已闻名遐迩。更有清代乾隆皇帝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

可是杜牧诗中只写了一个“杏花村”啊,怎么会两个地方都是呢?杏花村就是山西省汾阳市的那个杏花村这个说法,历来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为人们质疑。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充足、确切的文献记载杜牧曾经到过山西汾阳这个地方!也有人提出过一星半点的资料记载,但还是没有能充分证明杜牧到过山西汾阳。既然,杜牧都不曾到过那个地方,他诗中的“杏花村”又怎么可能是山西汾阳呢?希望以后会有学者或者考古家能够进一步考证这个问题。

曾经,山西汾阳与安徽池州有一场“杏花村”商标之争,还打了场官司,山西汾阳先注册了酒类商品商标“杏花村”,后安徽池州又注册了旅游业的“香花村”商标,香花村汾酒公司不满,与之对簿公堂。最后法院的判决允许安徽池州旅游公司注册。当地媒体称此判决标志着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其实,杏花村究竟在哪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并不太重要,只要能让人们在烟雨蒙蒙的早春看到杏花,品到酒,想到诗。



导语: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怎么对上联?

关于“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怎么对上联?”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多个来源的用户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

1、以下观点被294人点赞、并有76个交流讨论:

出句:杏花村里踏歌舞;对句:桃叶渡边诗赋弦。诗赋弦:诗赋弦是河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汉族民间鼓子词宛平县起初,根据小说、鼓书诗赋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

2、精彩回答:

上联:蟠桃园中(茅台镇上)唱大戏,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横批:乐在其中,😄😄

3、精彩回答:

上联:杏花村里踏歌舞。下联:农家乐内品美味。(六张图片请欣赏)

4、精彩回答:

杏花村里踏歌舞,超然台上赋明月。注:超然台乃山东省诸城市一著名古文化建筑。苏轼作密州(即今诸城市)太守时建,其弟苏辙书超然,故称超然台。翌年中秋,苏轼想弟,登超然台饮酒,酣畅淋漓之时,仰天观月,激情澎湃,赋《明月几时友,把酒问青天…》这首传须古今的名诗词,至今诸城人仍传唱着。古超然台,解放战争时毁于炮火,诸城为怀念苏轼,于前此年重建。

5、精彩回答:

下联动用了杏花村和忽闻岸上踏歌声两个典故。拟对上联。一、上联:断桥边外开无主。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上联运用了陆游的卜算子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这个典故。二、上联:茅店月下悲客行。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上联运用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典故。三、上联:北固楼外战未休。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上联运用了辛弃疾的南乡子中的典故。四、上联:阿房宫外烟树迷。下联:杏花村里踏歌舞。上联运用了张养浩的山坡羊中的典故。请指教!谢谢!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自古以来,

野菜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每年的清明前后,

是野菜盛产的季节。

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人,

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

野菜不再只是饥荒年代为了活命才吃的食物,

现在不但登上了高级饭店的餐桌,

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保健食品。

可是很多时候野菜采摘回来,

有时候无从下手,

清明小长假来杏花村,

带你了解野菜有哪些烹调方式。

一、艾草

现场制作青团

【清明果】又名青团,

清明时节,

南方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用新鲜的艾草汁揉入糯米粉,

捏成团子,

包裹着豆沙、芝麻等馅料,

糯糯的,有独有的青草的清新,

吃起来甜而不腻。

如今还翻出新花样:甜糯之细沙、鲜味之荠菜野肉、清新之香干马兰头……

青团一族,

你是甜党,

还是咸党?

二、草头

野菜馄饨

身为江南处处可见的野菜,

已成为春季家家户户必吃的一道美食,

小时候都是约伴去剪草头。

一人一把张小泉折叠剪刀,

一会就剪一篮子。

和些面,擀成皮

用草头包的馄饨格外的清香爽口,

下锅煮馄饨的时候,

切点香菜葱花鸡蛋丝。

尝一口,

嗬~真的好吃的没谁了。

三、香椿头、豌豆苗、春笋......

新鲜售卖

春天来了,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节,

香椿头、马兰头、菊叶……

清明来杏花村除了现场可以购买野菜馄饨和青团,

新鲜现挑的野菜也能现场购买带回家哦!

野菜或清炒、或凉拌、或水煮~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烹饪。

四、荠菜、马兰头、芦蒿......

"杏花深处"野菜宴

选用最时鲜野菜,

采用传统烹饪方法,

保持野菜的原汁原味,

回归自然,

回归本性,

让我们一起来咀嚼春天的味道,

挑逗味蕾的快感,

唤起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

让原汁原味的时令野菜,带您的舌尖踏青去!

—本季特别推荐—

养生荠菜圆子

春笋炖腊蹄

小煲野菱角

野芦蒿香干

香椿头涨鸡蛋

蒜泥马兰头

沙煲溧阳白芹

油香草头

菊叶蛋汤

预定电话:

距离清明小长假还有天,

想好去哪玩了吗?

野菜上市,

快来杏花村尝尝春天的味道!

转载至:秣陵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古诗读成词后,更加突出了哀伤的程度。这时候,山沟旁垂柳青青,梨花带着细雨,总会勾起思念之情。心情也随气候变得郁闷起来,好象秘密花园中见到死去的亲人一样恍惚。泥泞的山路上,脚步格外沉重。

清明是万物复苏的节气,预示着农耕的开始,又是祭拜的日子。柳丝飘拂的清明雨,仿佛诉说着失去亲人的悲伤。已是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的场景,茫茫然不知所措。

站在墓前祭拜,总觉他们还住在里面,仿佛呼之欲出,有求必应。逝者的音容宛在眼前,就象昨日重现。祈祷他们脱羽成仙,恩泽子孙。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将肩负家门的荣光,代代相传。无论你是百姓还是做官,无论你在家乡还是远方,都始终忘不了自己的出处,与这冥冥注定的家族荣辱与共。

杏花雨

“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诗中的清明总与杏花联在一起。杏花,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繁花娇姿,占尽春风。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渐渐转淡,谢落时已是雪白一片,梅花飘雪意悠悠指的就是杏梅开花。杏花有梅红、粉红等几种,传说天台山有五色的杏花,六瓣,核内双仁,叫“仙人杏”。花色很美,可惜非寻常人能见。

﹛我期待的○景﹜

杏花又常与垂柳混栽,这时节的杨柳正吐出嫩芽,给人生机盎然的惊喜。红云朵朵与柳叶吐绿,相互辉映,色彩鲜明。“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在水畔桥边展示出旖旎的闹春景象。

那些久别的人偶然回一趟家乡,发觉陡峭的山道不见了,古老的小桥没有了,破旧的老屋消失了,唯独村口的杏花还是家的模样,正是诗中的一幅图画。

安徽池州有个杏花村,就是《清明》诗中的那个村,杏花村也因诗而名播青史,饮誉天下。那里的人们常常以“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以为傲。

山西汾阳也有个杏花村,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打响品牌。“杏花村”成了汾酒集团驰名商标之一。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想经年在外的人们此刻也拥有杜牧那样的感慨情怀,踏着清明雨,寻一寻天台山上的“仙人杏”,让牧童来指一指那个叫家乡的“杏花村”吧。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究竟指的是哪里?
答: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杜牧诗稿中有关西河的诗歌和其他数首抒情诗提供的线索,以及晚唐时期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推断:《清明》诗创作的时间大约在诗人23-26岁之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谁写的诗,杏花村在那儿?
答:并对同行一位山西籍审核员说,杜牧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里的。显然这位审核员对此不甚了解,他说我们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广告时,也提到了杜牧的这首诗。言下之意,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在山西的。山西杏花村酒厂的这个广告我没见过,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会做宣传,这一宣传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全国很多的人,...

万方飘香杏花村。下联怎么对好?
答:下联:烟雨绕枝柳青绿。

杏花村头,杜牧寻酒家下联
答:杏花村头,杜牧寻酒家。重阳节里,王维忆兄弟。上联出自杜牧《清明》,下联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上联表达的是在微雨纷纷的清明节,作者寻找酒家、一扫烦闷的迫切心情。下联表达的是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作者在山上遍插茱萸,却忆念起...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求下联
答:这不是对联啊,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找的对联: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谁写的诗,杏花村在那儿?
答: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则以靠近杜牧曾任官之地为由,提出自己是诗中杏花村的所在地。但批评者指出,如果杜牧真的不知道杏花村的位置,他就不可能需要向牧童询问。而且,作为一名官员,他不太可能亲自去酒家购买酒。江苏宜兴的杏花村则以杜牧晚年罢官后曾在湖州居住,并常到宜兴游览为由,提出自己的身份。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古诗
答: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清明》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

古诗《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9. 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指悔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10. 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11. 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12. 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

10首经典诗词道不尽的哀思
答:【赏析】提到清明节我们都会想到这首诗,这首诗短小精焊,选用了雨纷纷、欲断魂、酒家、牧童、杏花村,几个非常典型的清明意象,描绘出一幅清明节最鲜明的画面。 二、《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赏析】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没有写清明的哀伤与清...

雅俗共赏的酒对子
答:“杨柳岸”是宋代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名句,“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联语因典故的点缀而富有诗意和情趣。翁所乐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上联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下联出自苏东坡《前赤壁赋》:“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