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滩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濮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黄牛滩》的译文是什么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

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原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扩展资料:

黄牛滩由来:

黄牛峡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江中乱石星罗棋布,犬牙交错。其间,河道似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水急礁险,号称黄牛滩。古歌谣发出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白狗(滩)次黄牛,滩如竹节筒……”的感慨。

黄牛一名的由来,贯穿着夏禹开江治水的神话故事。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

当他率民开凿到现在的黄牛峡石,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一日,天刚刚麻麻亮,有一民妇送茶饭给治水的民夫。她来到江边,猛然看到一头巨大、雄壮的黄牛,身绕霞光,扬蹄腾跃,忿怒地以角触山,顿时山崩石裂,响声如雷鸣。

民女吓得瞠目结舌,大声呼喊起来。喊声惊动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从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间。这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传说诸葛亮撰写的《黄陵庙记》也这样记述: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视象影现焉,鬓发须眉、冠棠宛然如彩画者。前竖旗旌,右驻以黄犊;前面还有块岩石呈黑色,吉人牵牛状。“策牛者何人,尔行何日已?”黄牛就这样永远留在石壁上,让过往旅客指点、评说。

黄牛助禹开江有功,人们便在山下修了座黄牛庙来四时祭祀。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认为神牛开峡事出无稽,只信大禹治水,黄牛庙故改称黄陵庙。

此庙始建于汉代,屡罹兵焚,多次重修。 现仅存明万历46年(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内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砥定江澜”和署名惠王所书“玄功万古”木匾。

此殿富丽堂皇,由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撑,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

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黄陵庙院内还有一口石井,水质极佳,黄陵庙为桔林环绕,风景优美。

2. 文言文黄牛滩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背着刀,牵着牛,人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46361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

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早上出发的时候看见黄牛(石头),夜晚住宿时还是看到黄牛.三天三夜,还能看到它.形容岩石很高,江流湍急,迂回曲折 。 本文选自 .其书名为注释《江水经》,实则以《江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原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 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3. 黄牛滩的全文翻译

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 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

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

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 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原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作者:郦道元。

出处:《水经注》。 扩展资料: 1、黄牛滩由来 黄牛一名的由来,贯穿着夏禹开江治水的神话故事。

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当他率民开凿到黄牛峡石,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

一日,天刚刚麻麻亮,有一民妇送茶饭给治水的民夫。 她来到江边,猛然看到一头巨大、雄壮的黄牛,身绕霞光,扬蹄腾跃,忿怒地以角触山,顿时山崩石裂,响声如雷鸣。

民女吓得瞠目结舌,大声呼喊起来。喊声惊动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

从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间。这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2、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

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

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 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牛滩。

4. 黄牛山文言文解析

《黄牛山》原文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黄牛山》译文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住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仍跟以前一样。”

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黄牛山》解析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

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

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5. 《黄牛山》文言文怎么翻译

《黄牛山》译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住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仍跟以前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1、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

2、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3、赏析:

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

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

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回望如一矣”。

6. 黄牛山文言文解析

《黄牛山》原文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黄牛山》译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住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仍跟以前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黄牛山》解析

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

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

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

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

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7. 《水经注》黄牛滩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

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本文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全文如下: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扩展资料: 黄牛滩由来: 黄牛峡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江中乱石星罗棋布,犬牙交错。

其间,河道似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水急礁险,号称黄牛滩。古歌谣发出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白狗(滩)次黄牛,滩如竹节筒……”的感慨。

黄牛一名的由来,贯穿着夏禹开江治水的神话故事。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

当他率民开凿到现在的黄牛峡石,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一日,天刚刚麻麻亮,有一民妇送茶饭给治水的民夫。

她来到江边,猛然看到一头巨大、雄壮的黄牛,身绕霞光,扬蹄腾跃,忿怒地以角触山,顿时山崩石裂,响声如雷鸣。民女吓得瞠目结舌,大声呼喊起来。

喊声惊动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从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间。

这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传说诸葛亮撰写的《黄陵庙记》也这样记述: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视象影现焉,鬓发须眉、冠棠宛然如彩画者。

前竖旗旌,右驻以黄犊;前面还有块岩石呈黑色,吉人牵牛状。“策牛者何人,尔行何日已?”黄牛就这样永远留在石壁上,让过往旅客指点、评说。

黄牛助禹开江有功,人们便在山下修了座黄牛庙来四时祭祀。宋朝文学家欧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731阳修任夷陵县令时,认为神牛开峡事出无稽,只信大禹治水,黄牛庙故改称黄陵庙。

此庙始建于汉代,屡罹兵焚,多次重修。 现仅存明万历46年(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

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 殿内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砥定江澜”和署名惠王所书“玄功万古”木匾。

此殿富丽堂皇,由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撑,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

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 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

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



~

黄牛滩的文言文 帮我翻译一下
答:参考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险滩叫黄牛滩。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间有块石头,颜色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看上去非常鲜明。因为人难以到达,不能够穷究实际情况。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湍急纡洄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