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表示年龄的称谓

作者&投稿:其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4、50岁

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5、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6、70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译文:赊账买酒的人太平常太普遍了,到处都有,又何必为无钱买酒(壮志难酬)而苦恼呢,能活到70岁的人自古也不多见,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当及时行乐、开怀畅饮。)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扩展资料

1、77岁

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2、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3、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4、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5、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6、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7、140岁

双稀、双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缉哗光狙叱缴癸斜含铆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

《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宋代。

3. 用古代称谓表示年龄

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4、50岁 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5、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6、70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译文:赊账买酒的人太平常太普遍了,到处都有,又何必为无钱买酒(壮志难酬)而苦恼呢,能活到70岁的人自古也不多见,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当及时行乐、开怀畅饮。)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扩展资料 1、77岁 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2、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3、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4、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5、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6、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7、140岁 双稀、双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4.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

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年龄称谓。

5.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6.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7.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宋代<;苏轼制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17. 华诞

生日。华,光辉,光彩。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

18. 悬弧之辰

男子生日。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9.弄璋

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20.弄瓦

女孩诞生。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红。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8.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



~

中年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1、【倒屣相迎】的文言文中年既幼弱的“既”是什么意思 1、这个既用它的一般意义貌似无法解释得通,估计理解为通假字“纪”2、第一个是个偏正短语,以待饿者是状语,表示目的,而因此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表示顺接,从和谢的都是黔敖,全句翻译为黔敖...

文言文老者称
答: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

每个年龄段少的文言文称呼
答:4.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五十大寿文言文
答:2. 文言文中五十岁时可用何字代替 知天命。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 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

文言文时期怎么说
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文言文是什么时期的口语 文言文属于书面语,并不是某一时期的口语。古人平常交谈也是用古白话口语。并不是文言文。古人具体说什么样的口语,现在已经听不到了,也无法考究。文言文,主要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不是什么时期的口语。例如,在中国古代要表述一件事,同样也需要用"口头语...

文言文18岁怎样形容
答:1. 18岁用文言文怎么说 18岁是没有具体的说法的,男子15岁到20都可以称为称束发,女子还没出嫁,就可以称为待年或待字。舞象之年—— 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束发——男子十五。及笄——女子十五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

文言文中“女子十一岁”怎么表示?
答:没有这个表示。只有金钗之年表示女孩十二岁。 另外,古人称呼年龄一般都是泛称,女子十一岁也可称金钗之年。出自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

古时小孩子怎么称呼?
答:古代小孩根据年龄,常见的称呼如下:1、度:指0岁,小儿初生之时。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3、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4、牙牙:指1岁,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24岁文言文
答:参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信年华。 2. 古文中代指女子年龄的词 (刚给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

公子多大了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问男子的:敢问贵人或者足下贵庚,年几何,或年方几何?不知公子贵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