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东坡治水

作者&投稿:钞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东坡治水》翻译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

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

到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 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

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渲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

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

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 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如果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那么希望你点击“采纳”【并为我的回答评分】举手之劳,将鼓励我们继续解答其他QQ网友的问题,谢谢 不懂请追问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祝你开心,快乐,幸福。

2. 《东坡治水》翻译

翻译: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原文:

(苏轼)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3. 《东坡治水》翻译

原文:

(苏轼)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译文: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

到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

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渲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

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4. 《东坡治水》翻译

《东坡治水》节选自 苏辙的《栾城集》。

原文: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释文: (苏轼)从密州调到徐州。

这时黄河水在曹村决堤,泛滥于梁山水泊,漫出南清河。徐州城城南两山环绕,吕梁洪和百步洪两条河水扼守,洪水汇于城下,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

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城。”

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苏轼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

卒长大声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堤坝从戏马台筑起,尾部同城墙相连。

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剩下三板(注:古代用夹板筑城墙,一夹板约一尺多,三板即现代一米多高)的城墙没有被淹没。

苏轼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段把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注:以闻,打报告让皇帝知道)。

又请求调拨劳役(注:岁夫,以年为期的民工)加固旧城,沿岸打木桩,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苏轼的请求。

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5. 东坡治水翻译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最佳答案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

关于云龙湖的诗句
答: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言:“若引上游丁塘之水注之,则此湖俨若西湖。”苏轼曾率徐州百姓治湖,开辟了拔剑泉通往石沟湖的水道,但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便抱憾离徐,为缅怀苏轼当年的治水之功,故云龙湖又有“苏伯湖”之雅称。——莘庄校区语文周老师(精锐) 2.赞美云龙山的诗歌 宋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云龙山...

东坡还宅译文
答:东坡治水译文 东坡诗文 东坡赏析 题何氏宅园亭拼音 丐仙译文 其他类似问题 2016-05-26 东坡的注释译文 2008-10-20 东坡逸事 译文 258 2015-04-19 游东坡译文 920 2016-06-01 东坡诗文的译文 11 2016-01-06 文言文东坡之林译文 2014-03-13 东坡逸事的译文 1 2008-09-19 苏轼的《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