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张之洞劝学篇

作者&投稿:张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个出色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本人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清朝末年,封建社会迎来末端,在这个清末乱世时期,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之洞,他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出了一些列的举措,使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今天要讲的是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张之洞颁布了“癸卯学制”,也就是近代学制中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的发布彻底的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告着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结束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教育机制。
一、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项,来弥补其不足,相辅相成。
二、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
改革旧科举,旧私塾,创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幼儿园,普通学校,师范,实业类学校,通过不同的分类将学校的优点突出。就如现在的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深造,一样的概念。
三、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
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有关农工商的学校,有兵校,有铁路学堂可谓是分的更加细致。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好基础再学技术,稳打稳扎,这种形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张之洞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张之洞劝学篇历史上有两部《劝学篇》,一部是荀子的名作,另外一部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部思想作品。张之洞出生于1837年,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其后期一直在为洋务运动与教育所努力。张之洞与曾国藩等人并称为晚晴四大名臣,名声显赫。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一部作品,这本作品是一部宣传册,主要论述了传授传统经史之学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全书灌输了张之洞的教育理念,认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来传统又经典的经史之学,只有学好这些基础,才能开始其他的学问研究,所以在教育的优先上面强调应该率先学习传统经史之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其他的有用知识,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在张之洞劝学篇中将中学内容划分为4大块,包括经、史、子、集,其中特别强调明纲,因为张之洞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这也提出了张之洞的观点,他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在西学内容则将其概括为三部分:西史、西艺、西政。张之洞一直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封建君主制。张之洞的这一主张有着明显的保守型与反动性。
张之洞劝学篇提出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张之洞劝学篇给后人带来的价值所在。

~

张之洞为何选择求和八国联军?
答:横行各省,会匪四起,大局溃烂,悔不可追,机变甚速,间不容发,请代奏,坤一,之洞。”6月20日,张之洞又联合李秉衡、刘坤一、鹿传霖、王之春等督抚联衔会奏,认为义和团是邪教、乱民、土匪和劫盗,应予痛剿:“查拳匪符咒惑人,传教煽乱,实不能避枪炮,嘉庆十三年久经谕禁,若真系直隶义民,何以...

张之洞事略一书的作者是谁?
答:一说是因其生于六洞桥之孔明洞侧而得名(孔明洞又名藏甲岩,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 其大将马忠曾到此)。 据贵阳民间传说, 张之洞的乳名就叫做“小六洞” 。 过去贵阳地方父老对张之洞的逸闻多津津乐道。张之洞自幼即受到官僚世家的严格管教, 其父礼聘名儒向六个儿子传道授业, 并购书数十橱,...

张之洞撰对联集
答:张之洞。——某日张之洞在陶然亭设宴,席间出上联求对,工部侍郎李文田以下联对之,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之字路偏要你走;洞中怪且奈我何。——佚名嘲张之洞木已半残休纵斧;萧何三策定安刘。——李慈铭对张之洞江汉秋阳不可尚;武昌夏口此为雄。——易顺鼎贺张之洞六十寿王子乔抱五羊虎咽;张果老作三峡...

求解:何谓“三字帖”?
答:即孙文见张之洞的帖子,上有“之洞兄”三个字。执三字贴,见一品官,儒子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闻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欲与一见,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此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谁的官职最高?
答:所以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然后是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最后才是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四人的最高地方官官职有所差别曾国藩的最高地方官经历为直隶总督,这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也曾担任过直隶总督。张之洞曾署理过两江总督,只是署理没有...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者
答: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他曾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的考官或学政。在出任山西巡抚和署理两广总督时,张之洞就力主兴学育才。1889年(光绪十五年)调补湖广总督,直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赴京入参军机,除了曾经两度短暂署理两江外,张之洞一直总督湖广。清末咸同以降,政治、外交、思想、...

“红色是什么颜色?”张之洞的四次葬礼2006年遗体被找到悄悄下葬_百度...
答:张志新说,秋天结束时,村里所有的工人都去挖一条河。他和几个女人去张之洞墓地旁边的地里挖棉花和柴火。只有张之洞的尸体和一个女人的尸体完好无损,面容清晰。另外两个女人的尸体已经腐烂成了骨头。几个女人说有点害怕,于是张志新把张志东的尸体和一个女人的尸体拖到原来的墓附近,用锄头重新埋了起来。

杨锐是谁?为什么他的命运因为张之洞而改变?
答:杨锐,字叔峤,1857年生于四川绵竹,杨锐的命运自从遇见张之洞的那一刻起便改变了,张之洞这位晚清臣、写出《劝学篇》的思想家,在任四川学政期间发现杨锐天性禀异,非常赏识,召为授业弟子,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便顺理成章地聘杨锐为幕僚,杨锐的命运在此发生了第一次转折。 杨锐是个孝子,这时他老...

汪康年的与张之洞
答:这一年三十一岁的汪康年在会试报罢后,即“应两湖总督张孝达尚书(之洞)之招,课其孙刚孙、道孙兄弟,旋在自强书院任编辑事,又充任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一时名流之在张尚书幕中及官于武昌者,先生皆与纳交。”在随后的数年间,汪康年一直呆在湖北,在此期间,他逐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并初步建立...

孙中山当年拜见张之洞时回复的下联是什么
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孙中山走到张府前,向门官递上一张名片,上书:"学者孙中山求见之洞兄。"门官随即将名片呈上。张之洞一瞧,心中不高兴,便问:"来者何人?"门官回答:"是个儒生。"张之洞也不发话,令人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