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山水审美思想的渊源

作者&投稿:羊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与自然的问题,是一个悠久而深远的话题。作为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人对自然的关照由来已久。马克思阐述道:“从理论领域来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们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山水脉脉相通,人类与自然山水之间也在不断地变换着扮演的角色。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不仅是人居的环境,也是人审视的对象。自人类诞生伊始,自然山水就成为人们关照、欣赏的对象。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自然美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学术界认为,自然美的发现始于魏晋。而其哲学渊源却始于老、庄,“老子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与自然山水审美思想的发生、发展,休戚相关。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促进人们归隐于山林,老、庄则从精神思想、实践理论方面为人们在山水间发现美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复归老、庄,自然山水也水到渠成地独立成为审美的对象。

道教自然渗水审美思想也从老、庄吸取养分,以崇尚“自然”为审美原则,以虚静的审美心胸在山水间体悟得道成仙之美。

一、自然山水从神话到“比德”

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对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了解甚少。自然界各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令人们产生了恐惧、敬畏的心理。人们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受神的支配,自然山水也是神的化身。因而,“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关于自然山水的描写往往是神化的。”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大荒西经》)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礼记·曲礼下》)

天子祭天神地祇,祭四方五岳四渎之神,祭山川之神等,但祭祀是有严格规定,有规定的神可以祭,被废弃的神则不能祭。如果祭祀不当,那么就不会得到神的保佑。自然山水则是人们敬畏、膜拜的对象。

随着人们与自然山水间深入的交往,人们开始审视自然山水的特性与人的关系。

《诗经》里描写了大量的山水生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诗经·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经·信南山》)自然山水成了人们抒发感情的媒介。

儒家继承《诗经》的思维,进而把自然山水作为隐喻德行与德性的纽带。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王逸《离骚经序》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修灵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飘云霓,以为小人。”

人们借“山红涧碧纷烂漫”地自然山水来烘托自己的情感,比拟自己高洁的品性与道德。人们把自然山水的崇高与宏伟放到了神话里,把自然山水的巍峨与娇美放到了人的生活里。

老庄哲学则从“道”的层面论述了游于“心”,而游于“至乐”、 “大美”的自然,魏晋继承老庄思想,自然独立成为审美的对象。

二、自然山水从哲学到审美

詹石窗先生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说道:“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山水性灵,而这种性灵最终则凝聚在传统哲学里边。”老、庄的哲学里就凝聚了自然山水的性灵。

 “道家哲学中,老子注重行上本体的建构,庄子注重精神境界的超越与自由。概括地说,受老子影响的艺术大多表现出形而上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道’之美;受庄子影响的艺术大多表现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心’之美。”老、庄哲学不仅为中国美学奠定哲学基础,中国自然美的发生与发展也渊源于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虽然道家不直提山水审美,但自然山水审美的发展演进、艺术旨趣,自然审美的对象、审美心胸等与老、庄哲学始终贯通一致。

“山水,始终是道家摒弃‘言语’之后对道的最诗意的表达。所以,道家的山水思想,是道家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生命意义与宇宙精神的本质观念的统称,体现了山水情怀与道为一的哲学精神。”

老子道:“人法地,地方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自然万物有自己的规律,通过对其观察、体悟就能寻找到道的本质。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自然山水当成其任自然、逍遥游的园地。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自然山水的朴素与真性情吸引了庄子,“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夭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李泽厚先生说:“庄子哲学即美学。”庄子游于江湖,其精神得到极大程度的解脱与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游”。 “人要达到‘游’的精神境界,首先必须自由超脱,而这种自由超脱,又必须和‘道’融浑为一,即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只有“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才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之会”。才能够游心于“道”,体味“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

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地观“象”,庄子继承老子的观点,继而提出“心斋”、“坐忘”地审视自然山水。老子强调虚静的心胸,庄子则认为除了虚静之外,还要摒除功利的观念,才能与“道”合一。“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就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魏晋时期,郭熙认为审视自然山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即是对庄子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可以说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独立从魏晋开始。动荡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们官场失意;魏晋玄学大兴,找到精神支柱的文人们摒弃了世俗的生活,纷纷走向了自然山水,在自然山水间修心、养性。

东晋诗人孙绰在《庾亮碑》中说道:“公雅所好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全晋文》卷六十二)“以玄对山水”,“就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水。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山水之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谢安《兰亭诗》)

魏晋受玄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以玄对山水”,即强调以虚静的审美心胸审视自然山水。只有秉持虚静的审美心胸才能体会到自然山水的美,才能进行艺术创作。宗白华先生总结道:“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独立成为审美的对象,人们开始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美。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

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山川、山泽、鱼鸟、江山本身的美吸引了人们,使得人们“心甚乐之”,自然山水已经不再是神化、比德或者是悟道的对象。

孔子把自然山水与人的德行、德性联结在一起;而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借自然山水表现人的品性、风姿、风韵。

王武子、 孙子荆 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 王云 :“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巍以嵯峨,其水押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 (《世说新语·言语》)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荣止》)

显然,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已不注重用自然山水比拟道德、感情,而是把自然山水当作独立的对象,人走向自然,审视自然山水的风姿进而用来与人相衬。

宗白华先生道:“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 灵化 了,也情致化了。 陶渊明 、 谢灵运 这般人的 山水诗 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魏晋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使得他们能以一种自由自在的心灵去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而又情致化,情与景合,境与神会,从而呈现一个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自然山水审美思想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无论是道家还是魏晋,都纷纷倡导远红尘、归山林,只有离尘污,才能“顺从性情”、“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

简述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的文化渊源
答: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在20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代表画家如李可染等。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崇尚...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观念是怎样的
答: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比德说”,就是对自然美进行伦理观照的重要观点。这一时期有关资料所记载的关于自然美的欣赏实例,绝大多数都是“比德”性的,这就说明对自然物象的伦理观照,是那一时期主要的审美方式,并对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历代画师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画风。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

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它的外化成果——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
答:【答案】:B 汉末至南北朝,人们经过了战乱痛苦,回归自然的思想兴起。道家思想大行其道,清谈和玄学成为风尚,从而唤起了对个性追求的觉醒,激发了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孕育了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散文...

试举例论述“山水比德”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有?
答:山水比德学说是早期的山水美学思想。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孕育了我国早期的美学思想,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比智士仁人,将山和水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性比作仁智者的优良品德,自然山水被人格化。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就是基于山水之美与人的品德视为同一美德,彼此可以相比、相视、相互交流,...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意境。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国画科,与人物、花鸟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同时也是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意境”。历代的文人、画家也从不同角度、立场、美学...

谁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答:二、赞美自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山水诗中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歌颂,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例如,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就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然的美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描写自然山水和...

【从王维山水诗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蕴】 王维的山水诗
答:而园林建造者借助于水、镜、窗,与假山中错综复杂的洞口,靠水和镜将阴暗之处变得明亮,通过怪石、林木、屏障、花墙、券洞、游廊,曲径的方式使光影流动,匠心独运地令自然山水的灵动之气、阴晴殊壑在方寸之间施展开来,使整个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艺术的美感。无锡“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园景布局以山...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原因何在?
答:窗外的绿水青山经过窗子望去就是一幅画,人与自然就可以进行沟通交流。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随着对山水自然美认识的深入,士大夫就把这种审美情趣付诸于实践,形成了依山傍水大兴建园造林之风。因此,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庄园为主的园林文化。动乱的社会现实促使文人将庄园文化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起来,建构出一...

山水以形媚道是谁提出的
答:这一观点将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与道家哲学思想相结合,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宗炳是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不仅擅长绘画,还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宗炳看来,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一种表达道家思想的方式。他认为,自然山水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美感,展现出道家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