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作者&投稿:阴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因而我们应该摒弃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因而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第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是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的前提和基础。

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三要根据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第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在“十三五”期间,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节约下来的能源是最绿色的能源,当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

通过技术改造,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第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保护要有“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扩展资料: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意义:

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保护自然,就是关爱、保护人类自己,伤害自然必定伤害人类,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意味着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生态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必须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生活方式必须向以“绿色、自然、和谐和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方式转变,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排斥过度的物质消费,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从而抑制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善待地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要协调好哪些关系
答: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实践中人类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答:两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也即,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者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
答:4、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需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以及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与自然一词的历史来源如下:1、人与自然一词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

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这位知友,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②规律是客观,是不可违背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

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
答:2.不可以为了发展牺牲环境,要时刻铭记,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要保持和小动物的和谐相处。善待小动物。4.可以种植下树木,点滴之翠,点亮中国。近年来,人与自然的环境越来越紧张, 体现在各种方面。极端气候的出现,新冠疫情。种种迹象,都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微妙...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答: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生产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以及中国在...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自身应如何做 ...
答: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建立绿色发展观念,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现在的五位一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应该把其余字眼放在首位,坚决保护优先,自然...

如何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答: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

求问怎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如何减少灾害造成的伤害,如何营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生存环境,成为现时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以我国为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给我们当代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气体...

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的谐发展
答:但是山上的松林、果树和草坪没有了,各种野生动物不见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所见的山被翻了个底朝天,下雨时山上流下来的是泥水,刮风时山里人也体会到了"沙尘暴"的滋味。庆幸的是地方政府已预测到并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以"百矿披绿"工程为重点,集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