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金色花》中的“我” 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诗中的妈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中这是一 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作者&投稿:磨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金色花》中的“我” 是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懂得回报母亲的爱的孩子。诗中的妈妈是一个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温柔的慈母形象。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扩展资料

《金色花》

作者:泰戈尔(印度)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色花》



《金色花》中的“我”是一个活泼、调皮、天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懂得回报母亲的爱的孩子。
诗中的妈妈是一个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温柔的慈母形象。

本段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在妈妈看书的地方投下影子。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母爱是伟大的。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到,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我”天真可爱、机灵、又天生善良的孩子,妈妈又是一个沉静、诚朴、善良、慈爱的妈妈。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诗中的妈妈是一个对孩子关心体贴的好妈妈。
赞颂了母爱伟大。

你认为《金色花》中的“我” 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诗中的妈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金色花》中的“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可爱的儿童形象,而诗中的妈妈则是一个美丽、慈爱、充满母爱的母亲。
首先,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例如,诗歌中写道:“我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个描述展现出孩子对母亲深深的关注和爱意,同时也表明他非常调皮,喜欢玩耍。此外,“我”还扮演着各种角色,如“密秘的”和“你”的“好孩子”,这些词语都揭示出他是一个机灵、调皮的孩子。
其次,诗中的妈妈则是一个美丽、慈爱、充满母爱的人。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她总是温柔地呼唤孩子,并为他付出一切。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虽然带有责备,但却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的宠溺和关爱。此外,妈妈对孩子也是十分了解的,例如“你到哪里去了?我到处找你。”这句话说明母亲一直在关注着孩子,对他的行动十分了解。
总之,《金色花》中的“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可爱的儿童形象,诗中的妈妈则是一个美丽、慈爱、充满母爱的母亲。

孩子的性格是天真活波、机灵、诡谲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皮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
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
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