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材市场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道地药材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决定

作者&投稿:乔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般认为市场价格变化是取决于产品供需双方的变化,如供大于求,市场就疲软萧条,价格就降低,货源太多还可能形成烂市,无人问津;如求大于供,市场就活跃,价格就会攀升,有时还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天价”;当供求双方基本持平时,价格和市场也会比较稳定。但影响供求双方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认清中药材是给人治病救命的特殊商品。不会因药材价格上涨,有了病就不吃药,不治病,也不会因药价降低没病吃点便宜药。药材中也有一些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如桔梗,除药用外,还可做蔬菜淹制咸菜供食用,如有出口其需要量可能增大;还有些滋补强壮药,如枸杞、西洋参、、黄芪、党参等等,这些药材在价格便宜时,确实可吃点便宜药来滋补身体,但它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的需要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其需要量也是有限的。对那些纯粹是药材来说,其需要量是比较稳定的。比如,治疗流感和肝炎的板蓝根,在价格每千克4元时,它的年需求量是8000吨,价格上升到12元时(上涨2倍),它的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当价格下跌到2元时,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它的需求量除正常需要外,还受当年流感和肝炎的流行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除非出口量增加或扩大医疗范围,其需求量才会有较明显的变化,多了就会烂市。所以中药材才会有“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黄金有价,药无价”的说法。因药材的需要量比较稳定又不是太大,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1)药材的种植年限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 一、二年生药材的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比较容易,或生长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的范围较广,生产恢复较快,容易引起生产过剩,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就较短。如款冬花(以花蕾入药有润肺、止咳、消痰下气的作用,是常用中药)在1985年6月市场价是4~6元(元/千克下同),款冬花主要靠野生资源,因价格很低,农民没积极性,不愿上山采挖,1986年6月涨到30~32元,一年就涨5~6倍,因而刺激农民积极采挖野生冬花,甚至进行人工栽培,货源多了,价格又逐渐下滑,1989年6月跌为20~24元,因库存量大,价格一时上不去,长时间低价,1990—1995年长期徘徊在12~17元,又挫伤了农民采药种药的积极性。农民多年不种不采,1996年6月又暴涨到50~60元,比1985年涨10倍,1996年8月再涨到80~90元,产新后12月份又回落到50元左右,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最高价180元,1997、1998年农民再次大量种植,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以后急降到15~20元。因为冬花是一年种一年收,栽培技术比较简单,生产恢复很快,种植面积大了,又会造成产品过剩和价格的下跌。

太子参以块根入药,是一种滋补强壮药,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等功能,适应性较强,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生产,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越年生植物。秋季栽种,冬季长根,春季发苗,夏季枯萎休眠,生长季短。生产的恢复更快,1986年前因产量大,供大于求,1985年出现烂市,出售价只有1元/千克,药贱伤农,农民不愿再种,产量减少,加上库存量也逐渐减少,价格开始回升,1990年底突破百元大关,由于媒体的炒作,许多发财致富的小广告满天飞,又刺激农民种植太子参的积极性,特别是1992年秋农民大量购种扩种,1993年产量大增,再次跌入低谷为4~5元,农民再缩小种植面积,加上部分地区遭受水灾,产量大减,1995年产新后又升到14元,1996年7月产新后再升到16~20元。

冬花和太子参都是一年生药材,其市场变化快,大起大落的周期短,下面再举一个多年生药材,黄连,从种子育苗到收获大概需6~7年的时间,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起码也需6~8年以上,黄连的栽培技术难度较大,技术较复杂,需搭棚遮荫,生产的发展和恢复相对会较慢,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会更长。从解放后黄连生产的变化,看黄连市场的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比较重视药材生产,黄连生产也有所发展,当时全国黄连的年产量达20万千克,年需要量也约20万千克,供需基本平衡,到60年代因政策原因,以粮为纲,对黄连生产不加重视,生产管理不善,加上自然灾害,黄连产量剧下,年均产量只有14万千克,1965年最低已降到8万千克,而此时的年需要量已增到50万千克,出现严重的供求缺口,因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生产有所恢复,年产50万千克,供求缓和,1975年以前的市场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元以下,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市场放开,黄连的价格也逐渐攀升,到1985年曾达到50~58元,最高价曾出现过120元的高价。当时确有一批黄连专业户脱贫致富,成为当时的万元大户,当地产区也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要挣钱,种黄连”的口头禅,农民一哄而上争种黄连,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种植面积一路攀升,1982年的种植面积只有1066公顷,1984年已发展到2467公顷,1986年又创历史新高达3600公顷,1980—1990年平均每年种植2670公顷左右,年总产量达400万千克,产量剧增,导致市场价格猛跌,如1988年初还曾从1986年的40元升到60元,但当年下半年就猛跌到20元,1989年后一直保持在17元左右的低谷,并维持到90年代。如1994年著名黄连主产区四川(现重庆)石柱黄水镇的收购价跌到7元的惨状,市场的反差太大,变化太快,药贱伤农,药农心有余悸,缩小种植面积,有的甚至不敢再种,黄连是多年生品种,80年代末种的要到1995年以前才能收获,所以1995年以前的产量是相当大的,如1992年可产250万千克,1993年可产165万千克,加上库存153万千克共有320万千克,1995年以后虽产量锐减,但由于库存量大,又可维持几年,市场价格还是慢慢回升,1995—1996年回升到24~26元,1998年升到40~45元,1999年升到70~80元,从2000年8月开始猛涨,只有100天左右就从春天的80元上涨到240元(最高达280元),是年初价格的3倍,是十年前的十几倍。由于价格飞涨,有些药农致富心切,把还没有到收获期的3年生黄连也挖出来卖,由于质量较差和未足干就急于出售,价又降到200元以下,最低降到150元左右,2001年上半年基本上稳定在180~200元之间,下半年再降到110~120元之间。

(2)国际金融大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出口药材的出口量及价格变化 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的金融危机,引起整个地区经济萧条,大大影响我国中药材的出口量,最典型的可说是韩国对我国桔梗的进口,桔梗以根入药是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和支气管炎的治感冒要药,在韩国主要把它作为蔬菜食用,多作咸菜食用,韩国与我国建交后,大量进口我国鲜桔梗,1994年每千克鲜桔梗收购价3元,1995年升到6元,1996—1997年最高价达8元左右,致使干桔梗减少,而带动干货价格的上涨,从3元一路上涨到15元左右,667米2产值也从2000元左右升到万元左右,从而刺激农民大量种植。桔梗的适应性较广,我国南北许多地方都可以种植,发展很快,种子也由每千克30元左右涨到100元,到1997年底达160元还有人购种种植,但好景不长,到年底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减少从我国进口鲜桔梗,我国的出口量突然锐减,因货太多,国内市场暴满,价格再次大幅度下滑,鲜桔梗由每千克6~8元又跌到3~4元,干桔梗药材也从16元跌到10元左右,1999年再跌到5~6元,直到2001年下半年才又回升到6~7元。韩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可能会逐渐恢复对鲜桔梗的进口。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如水灾、旱灾使许多药材减产。某种疾病的流行,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一带甲肝流行,使板蓝根货奇缺;1998年年底流感流行都拉动了板蓝根价格的上涨。

(4)某些药材的药性作用比较相近,可相互替代也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 如人参和西洋参的药性相近,自80年代初西洋参在我国大面积引种成功后,由于西洋参的医疗保健适用范围比人参广,多数人都改服西洋参进补,人参的用量明显减少,90年代后人参的价格一蹶不振,价格一直翻不起身来。

(5)某些药材用途的扩大,新药的开发都会引起该药材需要量的增加 近年来由于对银杏叶和杜仲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开发,使原本被废弃的叶有了医用价值而身价倍增,又是出口创汇的药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丹参由于进一步开发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地应用,用量大增,也会拉动价格的上涨。

(6)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引起药材价格的改变 如国家紧缩银根,则可用于收购药材的资金减少,药材价格必定会下跌。

199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政策,对一些需要搭棚遮荫栽培的药材如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连等由于不能随便砍伐森林搭棚,因搭棚材料缺乏,只能研究改变遮荫方式,如采用尼龙网棚(造价较贵需投资)或采用林药间作或其它高秆农作物间套作,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需要实践探索经验,掌握技术,所以现阶段对这类药材的发展不会太快,有些需用木材拌栽作营养源的真菌类药材,如天麻、茯苓、猪苓等。其发展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对那些木本药材来说,其发展会得到保证,可做到有计划种植和有计划砍伐,药材的质量会更有保证,不会因乱砍乱伐而降低药材质量。以上这些药材栽培,由于受国家政策的保护,不能随便乱砍乱伐,其价格可能会上涨一段时间,以后会比较稳定。

还有,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禁止甘草乱采乱挖,暂时野生甘草会减少,暂时价格也可能会上涨一些,相反它可能会大大刺激人工种植甘草的发展,当人工栽培的甘草大量种植后,甘草的价格可能很快又会滑落。

(7)人为的炒作,在药材价格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许多药材的供求关系,并不像人们宣传的那样失去平衡,有些小品种药材,只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就很容易控制相当数量的货源,进行垄断经营,加上媒体的炒作,更会造成市场的混乱。如前些年的款冬花,1996年前长期徘徊在12~17元/千克,因媒体炒作,使价格一涨再涨,1996年下半年已涨到80~90元/千克,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千克,最高价曾创180元/千克的记录,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开始下降。又如太子参,前些年所谓“发财致富”的小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曾出现过210元/千克的天价,农民大量扩种后价格又出现大滑坡,曾出现1元/千克的地价而烂市,无人问津。



影响农产品定价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农产品定价的因素
  为产品制定一个既能为消费者接受,又符合经营者利益的价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制定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为各方所接受的价格。

  1.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者为某产品所投入和耗费的费用总和。它是构成产品价格与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产品成本是价格制定的下限,除非处于非常恶劣的价格竞争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定价是不会跌破成本的。只有清楚地了解产品成本结构,定价时才能胸有成竹。产品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和,具体可分为生产成本、储运成本和销售成本三部分。

  2.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状态是引起产品价格变化的外在主要因素。一般认为,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关系,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关系,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同样遵循一般产品市场的规律,当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农产品价格就趋于下降;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农产品的价格就会自然上升。这在蔬菜、水果市场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3.需求价格弹性
  所谓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单位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程度。需求量受价格变化影响大的,叫做需求价格弹性大,又称为富有弹性;反之则叫做需求价格弹性小,或称为缺乏弹性。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通过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即:

  需求弹性系数一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例如某种商品价格增加了10%,.需求量相应减少了5%,则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5,负号只表示需求量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因此,通常将负号省去,只取正值。需求弹性系数非常有用,它能告诉我们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是制定和调整价格的重要依据。需求弹性系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如贵重药材,因为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如果人生了病,无论价格多高也要买,如果没有病,降价也没人要。此类产品的价格一般都定的比较高。

  二是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表示价格变化百分比是多少,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也是多少。这类产品价格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盈利,比较稳定。

  三是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比较迟钝,提高价格对需求量影响不是很大,例如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大米,人们不会因为降价而增加消费,也不会因为提价而减少消费。此类产品宜采取提价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价格发生较小的变化,就会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化。这类产品主要是高档商品农产品如高档茶叶,价格提高人们就减少消费,价格降低人们就增加消费。此类产品宜采取降价措施扩大销售,增加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前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极少见到,常见的是后两种情况。

  4.目标投资收益率
  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生产经营者都会追求一定的利润目标,这些目标通常是以投资收益率或资产收益率来评估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供选择的利润目标一般有三种:一是长期利润目标。此时生产经营者制定正常的行业价格,但却生产优质的产品,将来可渗透打入到竞争者的市场中去。二是最大当期利润目标。指根据已知的需求和成本情况,制定一个在当季或当年可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三是固定利润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在投资前制定一个具体的利润目标,以保证获得固定的投资收益。

  5.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消费者对产品所持有的认知价值,对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有重大影响。当他们对产品的认知价值较高时,就能接受一个较高的价格;相反,价格高时,他们会拒绝接受。一个产品的认知价值的建立需要经营者做好营销工作,只有建立其良好的产品形象,才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价值。如寿光的绿色蔬菜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因素:药材种植生长阶段的周边环境;药材的采收时间;药材的储藏条件;药材的加工工艺。
道地药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药材,其根本原因即在于自身的品质。此处有必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药材都具有道地性。
不同的生物体,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有些要求十分严格,有些要求不甚严格,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如蒲公英、雀卵等,分布较广,随处可得,又如桔梗适应范围广泛,也没有明显的道地产区。



扩展资料:
不同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道地药材。独特的环境下,物种形成了自己的品质与生长、繁衍习性。
而一旦环境改变(无论是物种离开了原本的地区环境,还是原本的地区环境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人为的变化,还是自然本身的发展),必然迫使该物种作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该物种无法适应,最终必将遭受灭绝的厄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地药材

2024年,又一中药材价格疯涨
答:9. 分析人士预测,如果未来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面积得到扩大,产能有望得到补充,市场可能会经历大幅回调。10. 在此背景下,任何投资决策都需谨慎。尽管猫爪草价格飙升,但必须考虑市场供需平衡和种植因素。11. 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产地动态,理性评估市场风险,以期在起伏的行情中找到投资良机。12. 中药材市场...

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一、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商家都表示自己卖中药材这么多年,今年的上涨幅度还是很少见的。而一般情况下价格的上涨也会导致销量的下跌,也有很多人表示,虽然说价格上涨了,但是自己的销量下跌了,导致总的营业额还是没有什么变。之所以会出现价格的上涨,就是因为药材的供应量减少了。根据中药材最大...

为什么去药店买中药药同一种药,价格却相差极大?
答:当然放到市场经济的今天价格不一样,也有可能是商家所做的一种抬价的手段,因为现在的中药价格确实和几年前不一样了,几年前一副药材可能只需要10块8块,现在轻松涨到了二十几三十块,这是物价水平的变动或者商家所制定的一种价格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不得不说药材质量的不同就会...

2021肉苁蓉价格一斤多少钱,有哪些功效
答:1. 肉苁蓉的价格是多少 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其价格根据品质和产地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正宗的肉苁蓉价格大约在每斤200到500元人民币。2. 肉苁蓉的价格影响因素 由于肉苁蓉的野生资源逐渐减少,正宗的肉苁蓉在市场上变得稀缺,需求量却持续增长。内蒙古地区出产的肉苁蓉通常品质优良,价格也...

为啥中医药如此昂贵?中药成本真的高吗?
答:不治病还白花钱。就是这部分人,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专家向记者介绍说,药材价格上涨,主要有四大驱动因素:一是受中药材产业整体周期的影响;二是政策利好惠及中医药全产业链;三是市场需求及资本驱动;四是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中药材有减产提价的预期。北京同仁堂的一...

白花鱼植物在中药材市场的价格是如何的
答:最后,不同地区之间价格上下的差异会存在。例如,白花鱼植物在当地种植时,由于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而当这些材料到达市场时,它们的价格也会因单价和数量的变化而不同。总之,白花鱼植物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质量、市场供需关系和地区差异等。需要对市场动向进行适时调查,并...

一年亩收入5万的药材
答:一年亩收入5万的药材是存在的,但具体哪些药材能达到这个收益水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药材种类、种植地区、市场需求、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详细 首先,药材种类是决定亩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和产量。一些珍稀、高价值的药材,如人参、灵芝等,其市场价格较高...

丁香价格多少钱一斤?
答:1. 丁香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和中药材,其价格受市场供求、产区、季节等因素影响,价格会有所波动。2. 以2021年市场行情为例,丁香的价格大约在150元至300元人民币每斤之间,具体价格因地区和购买量而异。3. 为确保购买到质量和安全有保障的丁香,建议在正规商店、药店或可靠电商平台购买,并注意检查产品...

人工种植的药材具有什么参差不齐的特点
答:5. 价格参差不齐: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工种植的药材在价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药材可能因为品质优良,产量高,安全性好,价格较高;而另一些药材则可能因为品质差,产量低,安全性差,价格较低。这种价格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药材的销售,也影响了药材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人工种植的药材具有...

三年必暴涨的药材 什么药材最值钱
答:中药材价格上涨呈现周期性。据业内人士分析,药市周期有“五年一小涨,十年一大涨”的说法。2012年以来中药材价格一直处于低位。2016年开始,部分中药材价格回暖,正是顺应了中药材的发展周期。而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的原因是供需失衡。需求日益增长:我国中药产业的形势向好,中药材市场可谓“大河有水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