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作者&投稿:甘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缩影~

(1)变化:近代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4分,如只答近代企业出现,得2分)
原因: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
(2)因素: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日本全面侵华,进行经济掠夺。(6分)
(3)变化: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由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转变为现代股份制跨国公司;(6分)
原因:改革开放(或: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全球化(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可概括出近代洋务企业兴起;从“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可概括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第二小问结合题干时间“1908年”联系时代背景可以归纳出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因素结合30年代国内外形式和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出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日本全面侵华,进行经济掠夺。
(3)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三中“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99年,重组为新中兴公司,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由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转变为现代股份制跨国公司;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加入世贸组织等知识点进行分析即可。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原定于1960年5月9日首次进行平洞试验,但为了更快取得实用导弹弹头,并集中力量研制氢弹,这次试验改为测量弹头威力和性能的大气层试验,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时才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试验取得大量重要数据,对后来的地下核试验贡献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试首度在花岗岩内进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并在时程上反驳了美国对中国“窃取”中子弹机密的指控。

中国在1967年4月选定罗布泊西北的辛格耳为竖井核试验场,这种方式是地下核试验的主要类型。1975年4月钻成深300公尺,直径2.5公尺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时才首次竖井核试验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气层核试验后,后来的中国核试全面转入地下;包括中子弹和近年的核试,也都采用竖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科学规律认识不充分,中国有3次核试全部或局部失败,但比例并不高。

从1964年11月2日起,外国开始记录罗布泊地震数据,从全球标准化地震研究网和地震联合研究机构等地震记录,可获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国国家地震资讯中心和美国国际地震中心报告。90年代中期,美国利用电脑程序一天三次自动访问国家地震资讯中心的数据库,监控中国的核试验情况。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开始利用商业卫星侦察罗布泊核试验场,采用多光谱扫描、反射束光导摄像管、地形测绘仪、高解析度照相机、红外侦察仪器、航天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宇航员也进行人工摄影。罗布泊在北部以西约2300公里,曾选择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4个地点,中俄两国专家都认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区最好。核试验场分3个区。马兰科学城位于试验场西北,在两条干线公路交汇点附近是主要指挥所和技术人员居住区。马兰西北几十公里有一个保密研究所,即核试验中心,三面环山,有一条对外公路。核试验在试验场东南方距马兰不远的沙漠中进行。中央分区在马兰分区和东南分区之间,是地下核试验场,但早年也进行过几次低当量地面核试验。中央分区又分为3个地下核试验区;南部试验区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头2次地下核试验就在此进行。这两次核试验检验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闭技术。这两次试验后,平洞核试验转移到西部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的核试验都是低当量的,在试验的同时也检验了地震武器的试验数据和核试场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弹的原理性试验和首次试爆都是在此进行的。东部试验区是西山之间的一块低斜坡地,进行深竖井地下核试验。近年的核试验有很多在此进行,包括东风-41的弹头试验。

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之原因
答: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近代科技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迥然不同。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

列举出至少5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就,并分别指 ...
答:1、“两弹”的成功研制。研制目的: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加强国防建设。成功研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2、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

简述是哪些原因推动了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答:(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 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 科技发...

高中历史必修一美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有哪些
答:美国发射了人类史上第一个航天飞机;从1981年4月12日到2011年7月21日,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了135次,成功发射134次,成功返回了133次。4、医疗 欧盟和美国的药业组织认为美国是全球医学研究及推出新型医术和医疗产品的龙头国,但是他们又表示必须依靠美国高昂的医疗开支才能有效推动这些研发的进行。

概括世界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科技发展是从工业革命开始,每一次工业革命又意味着一次能源革命,从17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蒸汽革命让人类走进了煤炭时代,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次的能源革命是石油革命,即机械的主要能源变为石油,并且开发了天然气。20世纪末,人类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即半导体革命,将原来...

近几百年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落后于西方的科技?
答:体制更活跃,有利于科技自主发展。综上,中国科技近代以来较西方落后,深层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思维定势上的差异,这导致教育体系、国际交流和科技机制等方面也较为落后,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要赶超西方,关键在于进行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的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历程 从古代,近代,现代
答: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3、现代 中国政府先后推出“863计划”和“科教兴国战略”,两者大大促进了该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设有众多公立的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许多研究型大学。每年都有大量国家拨款用于科研。在超大规模...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答:美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 并且主导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科技都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一跃成为帝国列强之一而中国在近代一直处在屈辱史中 战争连绵 人民疾苦 根本谈不上发展科技。。。两国关系就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加大攫取在中国的利益。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在近代科技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的表现
答:在洋务运动期间西方的科学技术,从新式织布机到作为原动机械的蒸汽机,从各种工作母机到新式的转炉和平炉的炼钢方法,电报、轮船和火车等近代交通通讯工具都相继传入我国;同时还在各处设立了译书馆等机构,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书籍。这一切都使洋务运动时期成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