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的时候思想学术兴盛,持续到汉初就没落,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教育是学什么

作者&投稿:漫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溪流,它在东周时分成很多支系,相互竟流,让人眼花缭乱。在东周前,中国传统的溪流中本身就包含着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诸学派的成分,且是以儒学为主导的,夏朝的情况我们不清楚,商朝是个很重视礼制的朝代,据书经记载,周礼是周公旦参照商礼制订出来的,春秋时期守礼的典范孔子与宋囊公,都为商朝贵族的苗裔。

在东周,由于传统的封建社会趋向衰败,出于救世的目的,学者们纷纷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解释,从期寻出药方。由于他们站的角度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又心情急切,所以往往抓住问题的某方面强调和发挥,而忽视或否定其它方面,因此他们的思想看上去虽精彩纷呈,但因个性太强,都有极端化倾向;在当时,这无可厚非,对急症、重症是必须下个性鲜明的猛药的。

在各家学派开出的救世方剂中,惟法家的药方最有效果。

法家专门为消灭封建制度,建设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而来,他们抓住了东周时代中国的病灶。秦始皇的胜利,意味着令中国痛苦又困惑的病患已经解除,社会又该回到正常状态了。但出于惯性,秦帝国继续无节制地大量吞食法家的药剂,结果引起药物中毒,只存在了15年即暴亡。汉初高祖皇帝尝试着用道家的药剂调和秦朝的遗毒,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副作用也很大。

汉武皇帝同意董仲舒博士的观点,坚持认为,只要中国农耕文明的性质不变,东周以前的古老统绪就应该被最大限度地继承下来,否则中国社会就难恢复健康。董仲舒的主张代表着儒家学派的主张,在东周众多的思想学术流派中,唯有儒家,最迷恋古代的传统秩序,立志复古。孔子述而不著,他小心翼翼整理五经的目的,就是打算继承和发扬书中保存的古老意识形态。

董仲舒立志要为中国从春秋时代开始的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画上句号,这段特殊历史时期承担着中国农耕社会改制而不变道的两重历史使命,第一重使命已由法家完成,第二重使命必须由他董博士代表儒家学派完成。孔子与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东周时期郁郁而不得志,很容易理解,他们提前了三、五百年,不合当时的历史潮流。董仲舒是个幸运而有才华的历史工具,他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把儒、法、道、阴阳等诸家学说重新纳人了一个统一的宏大的理论体系中,这个理论体系对殷商、西周传统作出了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解释

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推崇严刑峻法,不允许其他思想出现,所以就导致学术没落

你好,东周时,国家对文人的约束不强,文化自由度高,而汉初统一,儒术越发强势

历史教育的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2、 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3、 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历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和市、县各级文化馆、历史博物馆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具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

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要籍简介及选读、历史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商朝文化和西周文化的不同
答: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战国时,...

汉代语言学兴盛的原因
答: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语言学。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

历史上为何有这么一说: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稷下到底是什么?
答:稷下其实是一个小地方,现在大概在山东淄博附近。而之所以会说天下学术皆源出稷下,是因为当时齐国政权在那里建立了稷下学宫,并且成为了当时学术的中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在那个时候稷下学宫是一个由齐国官方办的一个机构,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当时的老师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并且他们并没有拘泥...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兴盛的原因
答:1、民族融合空前繁荣 2、这一时期政权林立,各个政权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都积极鼓励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尤其是南方经济获得很大发展 3、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4、两汉时期儒学发展迅速

「 ”学在官府”到「 ”学在四夷”——重大变革时期下的私学演变...
答:我国古代有官私学互补之势,官学兴盛之时,私学是其补充,官学衰落时,教育事业则靠私学维持和延续。私学...到汉中期,私学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也成为选仕、做官的重要依据,这些政策无疑带动了私学的发展。 汉代民间...私学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播与发展也做出巨大贡献。私学的教学内容广泛,兼容了儒佛道的思想。例如秦代崇尚...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学术争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百家争鸣啊,地球人都知道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 其时学术气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浓厚的时代,所有的思想宗源都从那里开始兴盛

秦汉文学
答:这一方面对封建统一帝国的形成和封建集权制的巩固起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定于一尊,对当时和以后的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乐府机关的设立、扩展,辞赋创作的繁荣和的出现。 汉高祖时,叔孙通制定朝仪,使汉高祖体会到了“为...

魏晋为什么能够产生玄学,以及贵无,越名教而任自然,崇有之间的关系
答:学术风气不断嬗变,新的学术思路不断开启,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摈弃了汉儒烦琐的注经风气之后,本已...藩篱而变得更加广阔,并呈现出“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新面貌,这是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理论不断...这些都是动乱的时代造成的,当人们在身外得不到肯定的时候,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价值等是自然的事,而...

介绍一下秦汉文化空前繁荣的原因
答:汤、文、武、周、孔这些儒家崇尚的“圣人”,仍享有极崇高的地位,儒家的名教仍然左右着士大夫的思想,而当世活人要跻身于位至极品的圣人之列是不可能的。...作者指出,当中原动荡、文事荒落之时,在五凉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具有浓郁的西北风采和异域情调的学术文化空前兴盛的局面。他认为,这是西域与五凉...

刘歆生平事迹
答:自汉武帝推崇儒学以来,儒学教育兴盛,当时的学术机构一般称为今文经学。西汉末年,刘歆以其对古文经书的推崇,主张将其与圣人的思想并列,力图在学术领域确立其地位,这引发了经学史上著名的经今古文之争。刘歆与王莽,虽然年岁相近,但他与著名学者扬雄有着深厚的交往,扬雄出生于公元前53年,刘歆则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