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的机制)? 生理学中的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分别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仍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当细胞接受到外界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瞬间大量内流,这使得静息电位减小乃至消失,称为去极化过程;

  • 钠离子进一步内流可以形成瞬间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称为质膜的反极化,当钠离子内外平衡时,动作电位随即达道最大值;

  • 在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时,钾离子通道逐渐打开,钠离子通道从失活到关闭,钾离子通道完全打开,这时钾离子的大量外流使得质膜再度极化,以至于超过原来的静息电位,此时称为超极化;超极化时膜电位又恢复至静息电位。

  • 这期间,钠离子通道经历了关闭态-开放态-无活性态-关闭态的变化过程。






生理学中的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分别是什么意思?~

极化: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极分化,使其性质相对于原来状态有所偏离的现象。
去极化:又称除极化,是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当膜由由0mV变化到20-40mV就是反极化过程。
超极化: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
复极化: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

扩展资料:

细胞极化:
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正、电荷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
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过程:
在膜的去极化初期,钠离子通道几乎立即被激活,大约在0.5ms内,钠离子的通透性即比静息时增加了500倍。
由于钠离子在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浓度梯度,细胞外的钠离子将迅速向膜内扩散,使膜两侧的电位差急剧变小,膜电位由原来静息状态的-80mv逐渐减小至零,进而出现膜极化状态的倒转,即由原来的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电位为负的状态,反转为膜外电位为负、膜内电位为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去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超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极化

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的意思分别是:
1、极化:
极化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极分化,使其性质相对于原来状态有所偏离的现象。如分子极化、光子极化、电极极化等。表征均匀平面波的电场矢量空间指向变化的性质,通过一给定点上正弦波的电场矢量E末端的轨迹来具体说明。
2、去极化:
去极化又称除极化,是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去极化为ab阶段。去极化是通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的。
3、反极化:
当极化现象减弱时称为去极化。当膜由原来的-70mV到0mV就是去极化过程,而由0mV变化到20-40mV则是反极化过程,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此时膜的状态称为反极化状态。

4、超极化:
超极化是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其过程可使神经元处于暂时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后超极化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形式。
5、复极化:
复极化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例如: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 复极化是由于钾离子的外流引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去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超极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极化

简述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答: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但钠离子能否进入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状态来决定的。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或原理注意各期的离子及其通道的变化
答:机制:(1)0期(去极化过程):INa通道开放和Na离子内流引起的 (2)1期(快速复极初期):ItoK离子外流,Na离子通道失活 (3)2期(平台期):ICa-L内流,INa内流,IK外流 (4)3期(快速复极末期):L型钙通道关闭,IK外流, (5)4期(恢复期/静息期):排Na,Ca,摄入K,恢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正常浓度...

静息电位的形成,去极化复极化的过程,哪些是耗能的,原理是什么
答: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由于离子都是顺电化学梯度移动,所以并不消耗能量。耗能其实是维持静息电位的过程,细胞膜会漏出K离子和漏入少量钠离子,而且动作电位也会使膜内外浓度差减小。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消耗一个ATP分子,将3个钠离子泵出细胞外,同时泵入两个钾离子。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如下: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跨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向内正外负的方向转变。骨骼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达到阈电位;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K离子外流→复极相;Na--K泵活动使细胞膜恢复到静息状态。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

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一、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

生物中有关神经冲动的,去极化、极化、复极化、反极化是什么意思,清楚些...
答: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去极化(depolarization)又称除极化,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静息时细胞的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答:机制: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但钠离子能否进入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状态来决定的。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

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答:首先,细胞受到一个大于阈值强度的外界刺激,细胞膜上部分发生去极化,使少量钠离子流入膜内,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钠离子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使得钠离子大量内流,直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内正外负),这时动作电位就形成了。当膜上的去极化到达一定水平,钠离子的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