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解题,含义题,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内 初中语文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赏析整个句子 还有赏析加点词语的那...

作者&投稿:柏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八)“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九)“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要做到:第一、注意题目考察的重点词语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第二、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一些关联词和代词等)。5、例题解析:(1)、请结合文章,说说结尾句中的“更好”指的是什么。(4分)(2012朝阳区二模)这道题中要求说说“更好”指的是什么,显然不是让学生回答“更好”的本义,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个词含义的理解。通过阅读分析,不难看出,文章中,作者认为的“好”是指现在小道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2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作者看来,小道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离“更好”这个标准尚有差距。那什么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更好呢?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得出下面的结论:在摆脱了贫穷生活之后,人们不单单是光追求物质的巨大丰富,,还对精神文明有着强烈的追求,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更好”!因此,这个答案的理解就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进行。(二)、对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和赏析: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对全文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抒情议论方面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要能够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意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1、具体方法:1)、抓句子的主干。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2)、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等。3)、找出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有些语句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其弦外之音。5)、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6)、从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7)、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总领下文;结尾;呼应或照应上文、开头、总结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如何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赏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2)、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点名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3)、从语言风格上赏析(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风趣、辛辣讽刺、热情奔放、准确生动等)4)、从遣词用语的准确传神巧妙方面来分析(动词和形容词)5)、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6)、从表现手法上来分析(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小见大等)3、例题解析:2012年石景山区二模记叙文阅读《小镇女人》15.分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她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的含义。(4分)通过审题得知,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再读句子,得知这是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是个把字句,主语是“她”也就是“小镇女人”。而“她”是把整条街当成了表演的“舞台”。那么就要思考:她在这条街上都做了什么呢?不外乎她自己形象(外貌描写)的展示以及她自己职业(摆摊)的展示。再联系她的生活处境,答案就不难得出了:①在平凡的小街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美。②将小街当作舞台,表现她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享受,③传达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④表现她的与众不同。4、练习精选:(1)、说说文章结尾一段中“她就是我的伊犁”这句话的含义。(4分)(2012东城一模)(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加点词“活”的理解。(4分)(2012丰台区二模)(3)、阅读第④段,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4分)(2012年西城一模)(4)、阅读第⑦段,指出“这些话”“有神奇的效力”的具体表现和原因。(4分)(2012西城区二模)表现:________原因:________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八)“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九)“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本意+形容文中谁或什么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或主人公什么情感+(渲染什么气氛、起什莫作用)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分析句子、段落、作用的答题格式有哪些?~

一、分析句子答题格式
(1)从句式入手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2)、从修辞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
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
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二、分析段落答题格式
(1)开头语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点名时间、地点,点明题旨(内容-主旨);
2.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内容)
3.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内容)
(2)结尾语段的作用
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内容)
2.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内容)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这样作用的段落,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4.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
(3)中间语段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结构)
要求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领起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2.衬托,对比,铺垫;(表达)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烘托、铺垫;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
3.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三、分析作用答题格式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什么是表达效果的赏析划线句子或加点词语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答: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如下: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答: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

记叙文阅读题技巧
答: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答题时我们尽量在文中去找,或摘录关键词句并重新组合。 6、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有时可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可参考该小题分值答题,如3分,有可能要答3个小点。 7、认真书写。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者已成功了一半。 第一章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答: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看这里:一、读的时候关注这几个点:1、标题(或中心,或内容,或线索)2、开头段(或点题,或总起)3、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4、各段的首句(主题句)特别注意: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写人记事文章概括...

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答: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3.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答: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如下:1、首先,要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把握这六要素,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其次,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文章的主题通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情感则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记叙文有哪些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答:二、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

跪求大神给我发下语文记叙文的考点和答题方式,要全面的!谢谢了!_百度...
答: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

初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答: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答:记叙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总结 表达方法 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记叙:作用: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插叙是补充说明了xx。2.描写: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