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中的109和110的原文是什么。 速度~~~!!!!!!!一定是原文!!!!!

作者&投稿:钦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09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110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急!!!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11到115篇原文!~

110董宣做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

法逮捕(他)。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

,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将马扣住让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

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就击杀他。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

帝非常生气,召见董宣,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

,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棍棒打,请准我自

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

认错,董宣就是不服从;(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按撑在地上,

始终不肯低头。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藏匿逃亡的人,官吏

不敢进门抓人。现在当了皇帝,威信还不能使一个县令执行吗?”光武帝笑着说:

“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是不一样呵!”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

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各位官员。从此以后,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

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
111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

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

”岳飞拒绝没有接受。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

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军队

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

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士兵们夜晚休息

,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

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当士兵生病的

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

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

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

。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

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

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

112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

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宋襄

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

了一遍。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

受伤,他的侍卫被杀。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

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

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

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堵截然后攻击,不也

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年纪到了很

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

,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

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

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

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

也是完全可以的。
113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

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

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

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

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

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

,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

,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

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

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

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

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

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

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114荀巨伯去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攻打那个郡,朋友对巨伯说:“我

如今要病死了,你可以离开了。”巨伯说:“大老远来看望你,你却要让我离开

,要我毁坏道义去求生,这哪是我应有的行为啊?”胡贼已经到了,胡贼对巨伯

说:“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荡荡了,你是什么男子,敢一个人留在这里?”巨

伯说:“友人病了,我不忍心抛弃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来换取友人的性命。”胡

贼互相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但是却进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胡贼退

兵回去了。整个郡都获得保全。
115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

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

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

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

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果事情给

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

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

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

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

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

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

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

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我仔细挑选24篇 都挺短----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8、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23、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29、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33、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8、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