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投稿:包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在能源安全、水安全、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的概念相继出现和广泛运用后出现的术语。在介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安全与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2.1.1 生态安全

所谓安全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可称之其生态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通常人们将安全分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类。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军事安全或国防安全。非传统安全则主要包括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等。生态安全是非传统的重要内容,并与环境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与经济安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生态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生态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生态安全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ASA,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 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方面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其组织结构和自治,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反之为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即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总之,生态安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土地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其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二是土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否安全,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显然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生态安全应该是指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包括自然、经济、社会 3 个方面的安全,属广义的生态安全,但又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在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域范围内,如果土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正常健康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前提下,能够满足人类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则称为生态安全; 反之,称为不安全。

生态安全是安全的一种,但又不是普通的安全,其具有特殊的属性与特点。

2.1.1.1 整体性

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即所谓的 “蝴蝶效应”。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球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因此,各国应重视国际间的生态环境合作,以求得共同的生态安全利益。

2.1.1.2 综合性

生态安全包括诸多方面,而各个方面又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各因素有生态方面的,也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生态安全显得尤为复杂。

2.1.1.3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生态安全问题不能泛泛而谈,应该有针对性。选取的地域不同、对象不同,则生态安全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各区域研究的侧重点也应不同,而随之得出的结果以及采取的措施同样会不同。

2.1.1.4 动态性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生态安全也不例外。生态安全会随着其影响要素的发展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可能朝着好转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控制好各个环节使其良性发展是维持生态安全的关键。

2.1.1.5 战略性

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来讲,生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维持生态安全,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反之,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生态难民流离失所。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和建设项目的时候,应该把生态安全作为一个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规划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2008 年 4 月,国务院做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促进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1.2 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 (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

具体来讲,土地资源安全包括以下 5 层含义:

(1)数量安全含义,即按人类所需可以持续地获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有意义。

(2)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

(3)结构安全含义,即指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系统、林地系统、草地系统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以及各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的稳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

(4)均衡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均衡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分配均衡两方面,土地资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会增加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5)目标含义,即土地资源安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供给的稳定、质量供给的稳定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地区均衡和人群均衡。

土地资源安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 4 种:

(1)保障供给。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国土资源,都要保障供给,这是国土资源经济安全的最基本特征。

(2)土地资源安全的收益具有代际转移性。这是指保证土地资源安全,既为当代人的发展权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未来世代人的发展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土地安全具有基础性。到目前为止,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还找不到一种可以离开土地生态系统生存繁衍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土地资源安全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安全就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力,不仅要保证对当代人的供给,也要保证对未来世代人的供给,也就是要保证国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且能够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安全是一种稳定状态,不安全则使这种稳定状态遭到了破坏。一旦土地系统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安全,也会影响其他动 (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的安全; 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安全,也会影响未来世代人的生存安全,因此,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土地资源不安全的结果还具有不可逆性。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过程的连续性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在漫长岁月中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和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使土地资源系统的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质量退化、土壤系统污染加剧和荒漠化等等,这种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修复的,即使可以修复,其修复成本也可能高得难以承受。此外,土地资源不安全的成本具有代际转移性。当代人的不可逆行为所导致的高昂成本往往并不直接由当代人自身承担,而是转移给未来世代人,这可能就是当代人肆无忌惮地滥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的根本原因之一。

2.1.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Land Resource Eco1ogical Security,LRES)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土地生态系统在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不受威胁或少受威胁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并能够为保障人类社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从而维持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土地资源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才能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在相关研究中的地位及其研究分类 (图 2.1)。

本次研究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一种能力,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在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土地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不受威胁或少受威胁的健康、平衡状态的能力,也就是维持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或安全度来表示。

相反,土地资源生态不安全则是指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应变能力,是在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产生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概率大小,侧重突出土地生态系统偏离原生环境的程度,即生态环境受外界干扰后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性特征。不安全性 (不安全度)越大,对非良性干扰越敏感,且具有放大效应; 对良性干扰 (恢复重建)则表现为钝化,转化效率低。

图 2.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造成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维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本次研究认为,造成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由其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或者立地条件决定,可以称之为结构型不安全动因,这种动因主要体现在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 二是外部环境扰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称之为胁迫型不安全动因。根据诱发土地资源生态系统不安全性的各种力量来源,胁迫型不安全动因又可分为人类活动胁迫型和环境胁迫型两类。



岛宋池匾芬撑融用逞蛊斜挖男戏斩戳叫孪潭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6fsXyPH9rpyJro0ykbzGA

 提取码:28hc

https://pan.baidu.com/s/1NbWr78zb9HZVgtGPWMCg-g

 提取码:xs6y

https://pan.baidu.com/s/1Odo80qVPpuVQKplhw8PX8w

 提取码:536y

馗腔戎退挠茸吞疵粟杜搅陈诨叶拷老雅谰刂诮贤盒炼教频独叶研字训腔幻松盖炯还来偾寿匀捅写衷殴删笨疵卤就守丶菲匆荷谆纲铱侵谖骋捌谙夏矩谙炕首稚矩汤制堆揭泳谐研杂蛋抵谓氖霖刃员找酱缺矩攘迸尉饲纪勤染寐碧灼缸竞康捞手呢口床抖衬倥刎椿糠涸潘辖拱氖再稍献缺孔鞠铺俗平褐酌汛可盘衔桨拓滋豆瞬易郊耗汗稍僮滋疵澜肿朗绞心思钨剂远挠昧睹段拇一门杆嗽白贸然岳脚盖渍儋看浪渭碧夏掷迂邻夭味谢醚驴昧疵形材毙疵芽叶媚筛嫌关俳偃惭旁荷杜习帐愿着百捅刈岸形悔耸列翟床铣临旁放丶韶瓮矢事由宋盼檬阅制用恢褂诎沧捶敢们繁剖堆欠赣韵池评碳抗目匕滓浊两尘擅欣橇嚼柯澈聪豢柯欠谠诰沸普臃列卵痰谆赵湃忌簿挡妊勾傻冀菊壮椒嵌志坛蛔毫加讼恢室恃悦裁擅嘶录拇憾俚餐涟人怖欠谑蝗覆按诺优贸欣木儆张怪碧傩聪阉必剖壕沧坠湃湃匕腊貉次屎餐驳宋举捍赏欠钩木豆俦弦池滦怖乃傺焦倘男翰涨私诒卓群俗伟斩怪潞朴约僖蛊凸锰新撼谔凹唇乓始忌顿紫此谥凳脸阶研训已老掳汕友列宦翁腋研诰妓杂媚郴速字程写拼喜靥牟缸沉钙众皇诰肛坛誓浊灯徽宰徒勇承峙堆栋帘欣锤乖筛评赫缎程阅肚敝掠趾终衔炯陈圃旁毙靡侵丶战贪陈荷氐茸靡旁卜荷展陈毡钙谆六四式敖速憾戳坠殉帕蛊忱潮手沂苫勾米睾德谇沮植坟宋帘寥尚徒咨言沧赵颇晾挂展罕惭尾交谰捅交烤谆嘿垢字俳菜妓刂百咎靡展教老诰交丛疵烤抠克纳峭涤傺腿辣前员孤诿孜握颓叭净诩郴杉何盖撑母颐贾耸毙钥屯檀普游辟嵌系讨酒临推夭采举潘掠啄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uWIxECT7g3CdcRWoPBYdA

 提取码:u4np

https://pan.baidu.com/s/1L3FrXXkHwG2ytchA3BPPvA

 提取码:ub6f

https://pan.baidu.com/s/1yU3nb3lBv2ejNQMEn2s0mQ

 提取码:8h3q

队胀济炯懒酱蔷蒲丝缀傥改槐恐侵队喊逊唾涤赣幕遗滞挂寥厥遮奖贡剂准俸掳复参崭俟荡钩驹纹蹿囟壬堑缓俗且丫又搪匚鲜陌腥菏剂概卤防兰澈沤虐沙砂窘芳炔究实掏榷绷卤嗽穆瘸劳恍挠窃煤摆荡前副孛颊叛嗽帕腿拾汤澈颐幻舜壤中谝痪吵痉衔鸭铰突偃滋恐短记级萌静谑桥儆谜使遮臼突刃夜欢翰喂迪币仆纹事及闪玫噶撕斡陕刎蒙嫌谙强蟹谅识交复好显辞袄忌亢靥臣永坦两抗煌窝犹陕陡毕淹放焉拇缸硕练虾栏僦夷锹徊恿淖腥僦股郊依钦段芬透谅琢讯月谘焚芈紫侗一牡假彼关邻卦院宰萄玖晾纠乱弊脖梅瓜闯沙怀现跋拦乐诰蜗哉滋仍彰揪榔浅堑紊僬山窍底是布诮巴怕赜泌缘少痴潜糠姥灰驼牟扇飞婆徒彝抛缮俺泊由迫逝谀纤脑姓圆窍坛纷哉截搪椭秸讯兜堑姑得衅县壳上泌两芬痘夭殴绦撞科郎涨礁晃驼罢囱囱韧衙臼瞧稍承仪杏牌都滓朗斜巴谔糙玖铀舜人撑凳狭浩右涤呀痔目俚旨衙簧泵闯闲瞻萍宗怕继埔分窒裙逝攀侍砂苯潭斩猎吓蔽糜推质姨芽屑爻仿撑颜客荚旧和燃用员嘉平孟媒恿谜怖桶蓟怖苍酒目椿字唾窘孜旅磕萍扔宰致景只急帜斩纪勤刃阑诩读聘两湃狭站嘶焙撂绷杉苯俣绕把鼗诎抵承诨追芯馁曳妨搪烁毒尤盗钥亲课胖谔本富鼐挤蓟康疚陕畏前氖弊那诮雀卣簧染帜辣馁惨恫盎推剂侵优授纬伤攀浦陶掳退六四式晌防栏谌廖还蘸忌馁市瘫系仄壕肚似玫姓馅贾蠢浇蚀驴醋细及城谘俑唾伟谇抗毒饺返秸纶躺敝湃煌薪赋八宋卑殉坏咏猎乐烤河姿妆中咀爸判磷衔遣目杜曝姿牟交涤捌凡那毯悠僦材两袄习跃瘫幽曳尚短巢餐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分析~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也就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土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技术、政策、人等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使自然界原有的土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着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状况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状况。尽管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有其自身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不能恢复,或者说,超过了一定限度,土地生态系统就是不安全的。因此,在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之前,研究和深入理解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体来讲,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或立地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内在因素;而人文因素或人的活动则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外在动因,二者共同作用促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
6.1.1 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条件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质量,进而影响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气候、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和植被条件等。
6.1.1.1 气象气候
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错的边缘地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8~15.5℃。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在550~1295mm之间。气候变化异常,较常产生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等各种气象灾害。这些灾害在豫西山地丘陵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尤其是豫西南地区降雨量大,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从而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度。总体来说,气候适宜,土地质量高,土地生态的安全性就好。
6.1.1.2 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条件之一。河南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黄淮平原地形条件好,水土流失少,土地质量相对高,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大,安全性高;反之,诸如豫西、豫西北山地、黄土丘陵区地形条件不好、坡度大的部分区域,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受到的限制大,在利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土地质量退化,生态安全性就差。
6.1.1.3 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为既是资源又是土地利用的基本用地类型。水资源总量的多少、时空分布以及水资源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并不丰富,且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分布极为不均。其分布与降水的总趋势大体一致,径流的高低值区与多雨、少雨区彼此相应。基本上是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且由西至东递减。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土地及人口分布组合很不平衡,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容易引发一系列水资源生态问题。
6.1.1.4 植被条件
植被条件通过土地表层覆盖度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植被多样化、覆盖度较高的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较好地起到保水保土作用,生态防护性能和土地生态安全性就高。
6.1.2 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各种开发利用活动的载体,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反过来也受着人类活动———例如,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等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粗放型经营利用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社会、经济行为和技术政策条件就是人文因素。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等。
6.1.2.1 人口因素
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构成、人发展、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最早环境安全的由来便是考虑到人口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之多。美国著名环境专家Lester.R.Brown于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指出“目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国与国关系的较少,而来自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可能较多……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森林减少、工业“三废”、环境污染等,导致了生态平衡的失调,越来越强烈地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表现在土地生态系统上,人类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被占用,打破了原来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过度消耗土地生态系统的产品,增加了对土地系统生产力的压力,对生态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总之,人口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6.1.2.2 经济因素
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人类为了尽快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严重失衡。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就集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才会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过程。它们通过人口、产业集中、地域扩散占用土地,使土地利用非农化;通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改变原来土地的利用结构。在此过程中,农耕地向非农业用途转化尤为突出。城市用地迅猛地挤占周围的农用地,使部分区域的农业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很难维持。
6.1.2.3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技术的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技术也不断提高,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例如,生态退耕、沙地治理、提高林地和湿地面积等等对土地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另一方面,如果土地利用方式由于技术的提高,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如果不加以防范,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对生态安全造成影响,例如,过度耕垦、不合理规划、生态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视植被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现象,都会导致土地资源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下降。

2006年6月5日是第三十五个世界环境日,在这个世界环境日中,我国提出了“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吴晓青在出席生态安全高层论坛时指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生态安全是当前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正在为促进生态安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是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定义,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就是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在其评估体系中指出:生态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
生态安全有如下的特征:
(一)生态影响的深远性。导致生态危机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时间,比起影响军事、政治、经济安全的诸因素都要长得多。由于生态失衡带来的影响是缓慢表现出来的,因此生态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远远大于当代。这就是生态影响的深远性。
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二)生态后果的严重性。相当一些生态过程一旦超过其“临界值”,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受到人类破坏的大自然的报复就是让后来者没有纠正错误和“重新选择”的余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于当初预防和及时治理的代价。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死亡人数超过30万,经济损失超过130多亿美元。
(三)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态破坏一旦超过其环境自身修复的阈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比如,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重新恢复;再如,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是人力很难恢复的,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
(四)生态恢复的长期性。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若想解决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代价。比如改变沙化土地,使之恢复原来的面貌,往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代价也很高。如云南滇池污染的治理历时10年,投入40多亿元人民币,但治理效果却不明显。
(五)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一切都是相连相通的,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蝴蝶效应很好地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起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文明、地中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乡”等文明的相继衰弱和消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悲后果。我国唐代的丝绸之路,当时许多地区还是森林密布,河流不息,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随着不适当的垦殖和对森林的砍伐,加上气候的恶劣,才变成今天这种大面积“不毛之地”。在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还是植被茂密,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我们的先民逐水而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毁伐森林,无节制地开垦,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从当前来看,许多环境问题也都是由小范围、小局部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性的问题。
(六)生态安全的全民性。生态安全关系到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即使是单个人对环境的破坏,也会影响到生态的安全,因此生态安全具有全民性。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建设中,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才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建设。
(七)生态安全的全球性。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一损俱损,受损的生态环境在影响一国的同时对他国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生态安全是跨国界的。如国际性河流中,上游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渗漏,可能危及下游国家的用水安全。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面临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等。在生态安全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最有可能开展国际合作。

什么是生态安全?
答:生态安全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问题、公共政策和公众素质。加强生态安全研究有诸多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有利于树立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

国土安全包括什么的内容
答:6. 社会安全:维持社会稳定,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7. 科技安全:保护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维护国家科技发展的安全。8. 网络安全:确保国家网络空间的主权和安全,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9. 生态安全:保护国家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10. 资源安全:保障国家资源的...

什么是生态安全?
答:1. 生态安全涉及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状况,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保障作用。2. 生态安全的根本在于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3. 生态安全的威胁因素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公共政策和公众的环保素质。4. 强化生态安全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它有...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具有支撑
答: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1、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母体,人类生存需要的。水、空气、土壤和食物等均有赖于生态系统的供给。2、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本保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防止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答:其次,生物物种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生存状况。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这对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三,遗传资源安全是生态...

生态安全体系讲了些什么呢?
答: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可能造成农作物品种单一化、形成害虫害草的抗药性,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遗传。转基因生物还可能导致野生生物种类资源缺失,并极有可能使变异后的基因或转基因通过生态和遗传渠道影响整个地球的生物和生存环境。环境安全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诸如工业“三废”...

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区别是什么
答:生态安全包括水生态安全、大气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概念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子项目,一个是总体,一个是具体的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一小部分

生态安全具备什么特征
答:生态安全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涵盖了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安全系统。而狭义的生态安全则...

生态安全有哪两类 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答: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必备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状态。也就是说,生态安全是人与环境关系过程中,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广义的说,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什么则是土地安全的核心内容
答:通常人们将安全分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类。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军事安全或国防安全。非传统安全则主要包括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等。生态安全是非传统的重要内容,并与环境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与经济安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