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有什么讲究啊? 撰写对联有哪些讲究?

作者&投稿:永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编辑本段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1、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用重复字。宽对只要求达到五项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2、 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3、 对联:俗称对子,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贴,才可以称为对联。对联要讲究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对仗。

对联格律的要求:

1、 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2、 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

3、 词性相当

词性,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在现代汉语里,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 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相互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依次类推。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次类推。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

5、 平仄相对

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也有相反的称为变格)

6、 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北京一上联: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

地方一下联:下层蒙上层一层蒙一层层层渗水水到渠成.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编辑本段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对联联律
看到许多博友写对联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须知,对联要讲联律。一副小小的对联必须至少要符合六个条件,。才能成为一条合格的对联。要写一副佳联更是难上加难。
被忽视的联律包括对联要讲平仄,上下联词性要对品,平仄要相对。就像古代的仪仗队迎接贵宾一样,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叫做对仗与工整。上联要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老夫写过许多东西,最累人的莫过于写对联了。看到轻飘飘不合联律的文字也自称对联,真是哭笑不得。
看到很多病联高挂,真乃贻笑大方呀。

对联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和禁忌。如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收,而下联一定为平韵脚,前面提到的帖子中的楼主和赚友附和的对联都有韵脚的毛病。还有对联中的用字不能在不规则的地方重复;忌孤平和三平尾;忌头重脚轻等等。

对联讲究什么?~

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扩展资料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格律要求:  对联的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称“六相”: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的平仄有什么讲究,如何分辨对联中的上下联?
答:1、按音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

对联怎么选有什么讲究
答:其次,对联的上下联语义要相互呼应,意义要相关联。这是对联意境美的体现。例如,“岁月悠悠长流水,人生代代有传承”,这一对联通过“岁月”与“人生”、“流水”与“传承”的呼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传承。再者,对联的语言要优美,富有...

贴对联有什么讲究吗?
答:4. 选择合适的春联内容,应根据居住者身份和场所特点来挑选。例如,老年人家门上适合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而不适合用在学校和医院。确保对联内容与居住者相符,避免尴尬。5. 贴春联的时间选择有讲究,传统上是在腊月二十四之后书写春联,最佳贴春联时间是除夕下午至傍晚。这个时间段贴...

写春联有什么基本要求,贴春联有什么讲究?
答:写春联有什么基本要求如下:1、用红纸 据说“年”是一个凶猛的野兽,每到除夕夜就出来伤人,但“年”惧怕红色,所以家家除夕都要在门上悬挂红色的东西。又因中国人以红色吉祥,有大红大吉之说。春节最讲究吉祥,所以用红纸写春联。写春联采用红纸突出浓烈的喜庆及节日气氛,红纸的长短和宽窄应该根据...

贴对联时有哪些风俗与讲究?
答:4、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贴春联的最佳时间:通常来说,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最好。贴春联之前要撕掉旧春联,不然没法贴新对联但这里面很有讲究的。民间有个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掉并烧毁之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

春节快到了,请问一下农村春节贴春联有什么讲究?
答:4、福字忌倒着贴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倒着贴的,比如酒钢、水缸、公共场所的大门上,如果倒着贴,就代表福气“倒光光”,非常不吉利。5、忌对联中字有重复 上下联中的字,最好不重复,比如上联中有“福”字,下联中就不能有。但有些巧联,上下联中却可以有重复之字,总的来说看水平!当然,即便是...

写毛笔字对联有什么讲究
答: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六是内容相关。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

贴对联有什么讲究和规矩?
答:对联的贴法有诸多讲究和规矩,以下为您详细介绍:1. 左右联勿贴错 张贴春联时,应根据最后一个字来区分上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普通话三声、四声),下联则为平声字(如普通话一声、二声)。通常,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确定左右。2. 贴春联的时间 最佳贴...

贴对联的风俗与讲究
答:贴对联的风俗与讲究有:左右联勿贴错、贴春联的时间、单数才吉利等。一、左右联勿贴错 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二、贴春联的时间 ...

贴对联的上下联有什么讲究吗?
答:1、要分清门口的上首和下首,面对大门右手方是上首,左手为下首。2、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的方法:一是根据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3、二是按因果关系区分。因是上联,果是下联,因为凡事先有因后有果。4、三是按事情的大小分。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