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是什么意思?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作者&投稿:司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无知困惑,对人生有必须的把握和明白,也指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能够顾虑、疑惑的了。

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扩展资料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

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不惑: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这个年纪,已经经历了许多事情,走过了许多的路,吃过了太多的苦,对待家庭、事业、是非……等等都应该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就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迷茫、迷惑,甚至为了面子、几句口舌,而争一时之勇,放弃原本挣回来的30多年的经历与路!
不惑!就是已经看淡、看出事物的本质!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会感到迷惑了,如果真的迷惑,倒不如学学古人!譬如去清刹古院转转,去看看灰衣老僧虽然枯干的身躯但精神里却是笃定的。去河边看看鱼,它们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但看开了七秒钟以后的安乐。去街边走走,如果遇到乞丐或者衣衫褴褛的人,会否回想起来远在故乡、异乡的父母、亲人,他们在干什么?或许他们守在门外,等待我们快点回来,或许他们在等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捷报,而不是我们带来的让他们期望已久又失望的眼神吧!或许孩子们永远记着你的好,可当他们也到不惑的年龄呢?会怎么想……
“四十不惑”源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俗语说,“人到四十,两不碰,三不动,四不换”。“两不碰”是赌博、滥情,不赌不嫖,因为已经没有资本去碰触。“三不动”家庭、工作、朋友,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资源人脉已经固定在你生活、人生的格调里了,从头开始那已经是过去式了! “四不换”,不换妻子、不换健康、不换亲情、不换行业,这些还怎么去换,除非再付出短短的几年寿命还有父母的风烛残年!
四十岁,成熟的代表、稳重的代表、责任的代表、去伪存真的代表!四十岁不是为了意气用事而争强斗狠的代名词,不是为了面子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年纪!
四十岁,是对自己负责的界限。
不惑,或许以上这样的解释更能体会“不惑”,也就是对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有着更好的判断和认知!
试问,四十岁是迷惑还是不惑?

四十而不惑,其实在孔子读完(易经)以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就是当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对自己的人生就没有什么看不清的了,简单一句话就是自己啥样就啥样了,不像二十或者三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种种幻想。

一个人到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



  来源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编辑本段简述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去世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评价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什么?
答: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

人生四十而不惑什么意思?
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话,描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随之而来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二十弱冠”表示人在20岁左右,还年轻、不成熟,需要努力学习、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三十而立”表示人在30岁左右,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责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四十不惑”表示人在...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豆蔻年华、弱冠之年各是什么意思?
答:【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注释】①有:同“又”。②立:站得住的意思。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是什么意思?
答: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意思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遇事能明辨不疑、不迷茫,在三十岁的时候能成熟稳重,但卡在20到30岁之间的年龄却感到了无尽的迷茫疑惑。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也是两部电视剧,具体介绍如下:一、《二十不惑》《二十不惑》是由黎志执导,关晓彤、金世佳、牛骏峰领衔主演,卜冠今、李庚希、董思怡、...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出处:《论语·为政》第四章 1、立:自立。指确立人生目标。2、不惑:没有疑惑,指已经掌握了...

四十不惑什么意思
答:《论语》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中“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看看吧!四十不惑什么意思“四十不惑”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之后,因为经历了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就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迷惑。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到...

子曰,,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答: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解释: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四十而不惑,“不惑”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四十岁,不感到不为外物所迷惑。二、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而立”。汉迄清为止,历代大儒传统解释:立就是做事合于礼,做事能够考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作品出处】 出自孔子著作《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答: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孔子画像 【出处】《论语》,《论语》是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