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学名题 中国古代数学题有哪些

作者&投稿:玉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早提出并记叙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不是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实际上70是能被5和7整除但被3除余1,21能被3和7整除但5除余1,15能被3和5整除但被7除余1。题目中此数被3除余2,那就用70乘以2,被5除余3,那么就用21乘3,被7除余2,那就15乘2,相加。70×2 + 21×3 +15×2=233。
看情况减3、5、7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此题减105的2倍,得到23。
这个系统算法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研究后得到的。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三个三个的数余二,七个七个的数也余二,那么,总数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恰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这个题目所求的数

最早提出并记叙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不是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实际上70是能被5和7整除但被3除余1,21能被3和7整除但5除余1,15能被3和5整除但被7除余1。题目中此数被3除余2,那就用70乘以2,被5除余3,那么就用21乘3,被7除余2,那就15乘2,相加。70×2 + 21×3 +15×2=233。
看情况减3、5、7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此题减105的2倍,得到23。
这个系统算法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研究后得到的。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最早提出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不是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实际上70是能被5和7整除但被3除余1,21能被3和7整除但5除余1,15能被3和5整除但被7除余1。题目中此数被3除余2,那就用70乘以2,被5除余3,那么就用21乘3,被7除余2,那就15乘2,相加。70×2 + 21×3 +15×2=233。
看情况减3、5、7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此题减105的2倍,得到23。
这个系统算法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研究后得到的。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三个三个的数余二,七个七个的数也余二,那么,总数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恰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这个题目所求的数

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恰好是三,那么,等于二十三,总数可能是三乘七加二,七个七个的数也余二三个三个的数余二

摘录十道古代数学名题~

摘自九章算术:1、竹原高一丈,末节着地,去本三尺,竹海高几何 答案:竹海高7尺 一〕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

〔二〕又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

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顷。

〔三〕今有田广一里,从一里。问为田几何?

答曰:三顷七十五亩。

〔四〕又有田广二里,从三里。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十二顷五十亩。

里田术曰: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亩数。 九章算术——勾股 〔一〕今有句三尺,股四尺,问为弦几何?  荅曰:五尺。〔二〕今有弦五尺,句三尺,问为股几何?  荅曰:四尺。〔三〕今有股四尺,弦五尺,问为句几何?  荅曰:三尺。  句股术曰: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  又股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句。  又句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股。〔四〕今有圆材径二尺五寸,欲为方版,令厚七寸。问广几何?  荅曰:二尺四寸。  术曰:令径二尺五寸自乘,以七寸自乘减之,其余开方除之,即广。  〔五〕今有木长二丈,围之三尺。葛生其下,缠木七周,上与木齐。问葛长几何?  荅曰:二丈九尺。  术曰:以七周乘三尺为股,木长为句,为之求弦。弦者,葛之长。〔六〕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荅曰:  水深一丈二尺;  葭长一丈三尺。  术曰: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余,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数,得葭长。〔七〕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索尽。问索长几何?  荅曰:一丈二尺、六分尺之一。  术曰:以去本自乘,令如委数而一,所得,加委地数而半之,即索长〔八〕今有垣高一丈。倚木于垣,上与垣齐。引木却行一尺,其木至地。问木几何?  荅曰:五丈五寸。  术曰:以垣高十尺自乘,如却行尺数而一,所得,以加却行尺数而半之,即木长数。〔九〕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鐻鐻之,深一寸,鐻道长一尺。问径几何?  荅曰:材径二尺六寸。  术曰:半鐻道自乘,如深寸而一,以深寸增之,即材径。〔一0〕今有开门去阃一尺,不合二寸。问门广几何?  荅曰:一丈一寸。  术曰:以去阃一尺自乘,所得,以不合二寸半之而一,所得,增不合之半,即得门广。〔一一〕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荅曰:  广二尺八寸;  高九尺六寸。  术曰:令一丈自乘为实。半相多,令自乘,倍之,减实,半其余。以开方除之,所得,减相多之半,即户广。加相多之半,即户高。〔一二〕今有户不知高广,竿不知长短。横之不出四尺,从之不出二尺,邪之适出。问户高、广、袤各几何?  荅曰:  广六尺,  高八尺,  袤一丈。  术曰:从、横不出相乘,倍,而开方除之。所得加从不出即户广,加横不出即户高,两不出加之,得户袤。〔一三〕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  荅曰:四尺、二十分尺之十一。  术曰:以去本自乘,令如高而一,所得,以减竹高而半其余,即折者之高也。〔一四〕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邪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  荅曰:  乙东行一十步半;  甲邪行一十四步半及之。  术曰:令七自乘,三亦自乘,并而半之,以为甲邪行率。邪行率减于七自乘,余为南行率。以三乘七为乙东行率。置南行十步,以甲邪行率乘之,副置十步,以乙东行率乘之,各自为实。实如南行率而一,各得行数。〔一五〕今有句五步,股十二步。问句中容方几何?  荅曰:方三步、十七分步之九。  术曰:并句、股为法,句股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得方一步。〔一六〕今有句八步,股十五步。问句中容圆,径几何?  荅曰:六步。  术曰:八步为句,十五步为股,为之求弦。三位并之为法,以句乘股,倍之为实。实如法得径一步。〔一七〕今有邑方二百步,各中开门。出东门十五步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  荅曰:六百六十六步、太半步。  术曰:出东门步数为法,半邑方自乘为实,实如法得一步。〔一八〕今有邑,东西七里,南北九里,各中开门。出东门十五里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  荅曰:三百一十五步。  术曰:东门南至隅步数,以乘南门东至隅步数为实。以木去门步数为法。实如法而一。〔一九〕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开门。出北门三十步有木,出西门七百五十步见木。问邑方几何?  荅曰:一里。  术曰:令两出门步数相乘,因而四之,为实。开方除之,即得邑方。〔二0〕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开门。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见木。问邑方几何?  荅曰:二百五十步。  术曰:以出北门步数乘西行步数,倍之,为实。并出南门步数为从法,开方除之,即邑方。〔二一〕今有邑方十里,各中开门。甲乙俱从邑中央而出。乙东出;甲南出,出门不知步数,邪向东北磨邑,适与乙会。率甲行五,乙行三。问甲、乙行各几何?  荅曰:  甲出南门八百步,邪东北行四千八百八十七步半,及乙。  乙东行四千三百一十二步半。  术曰:令五自乘,三亦自乘,并而半之,为邪行率。邪行率减于五自乘者,余,为南行率。以三乘五,为乙东行率。置邑方半之,以南行率乘之,如东行率而一,即得出南门步数。以增邑方半,即南行。置南行步求弦者,以邪行率乘之,求东者以东行率乘之,各自为实。实如南行率得一步。〔二二〕有木去人不知远近。立四表,相去各一丈,令左两表与所望参相直。从后右表望之,入前右表三寸。问木去人几何?  荅曰:三十三丈三尺三寸、少半寸。  术曰:令一丈自乘为实,以三寸为法,实如法而一。〔二三〕有山居木西,不知其高。山去木五十三里,木高九丈五尺。人立木东三里,望木末适与山峰斜平。人目高七尺。问山高几何?  荅曰:一百六十四丈九尺六寸、太半寸。  术曰:置木高减人目高七尺,余,以乘五十三里为实。以人去木三里为法。实如法而一,所得,加木高即山高。〔二四〕今有井径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于井上,从木末望水岸,入径四寸。问井深几何?  荅曰:五丈七尺五寸。  术曰:置井径五尺,以入径四寸减之,余,以乘立木五尺为实。以入径四寸为法。实如法得一寸。

中国古代数学题有:
1、百鸡术
“今有鸡翁一直钱五,鸡母直钱三,鸡雏三直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翻译:公鸡一只价格5钱,母鸡一只价格3钱,小鸡3只1钱,用100钱买鸡100只,公鸡母鸡小鸡各几只。
2、盈不足术
“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翻译:有人买东西,每人出8钱,多余3钱,每人出7钱,缺4钱,问有几人,物价多少。

3、直线形和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今有田广十五步,从(音纵zong)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翻译:有块田长15步,宽16步,问田的面积多少。
4、鸡兔同笼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翻译:有鸡和兔在同个笼子里,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各几只。
5、重差理论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答曰:岛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翻译:假设测量海岛,立两根表高均为3丈,前后相距1000步,令后表与前表在同一直线上,从前表退行123 步,人目著地观测到岛峰,从后表退行127步,人目著地观测到岛峰,问岛高多少?岛与前表相距多远?
盈不足术是中国数学史上解应用问题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它在我国古代算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盈不足术还经过丝绸之路西传中亚阿拉伯国家,受到特别重视,被称为“契丹算法”,后来又传入欧洲,中世纪时期“双设法”曾长期统治了他们的数学王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鸡术
百度百科-九章算术
百度百科-孙子算经
百度百科-海岛算经

数学问题!!!
答:其实这句话就不对了“自己剩下了10块, 欠爸爸490, 欠妈妈490”,970除以2等于485,再加上还的10元,就是欠495元,而不是490元。或者这样算:买了双皮鞋用了970,一共还了20元,970+20=990,(不是分别欠490,而是一共欠990),然后加上自己的10元就等于1000。这种题属于一种思维幻觉题,...

丢番图墓碑上的数学题怎么解答
答: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1/6x+1/12x+1/7x+5+1/2x+4=x 14/84x+7/84x+12/84x+42/84x+9=x 75/84x+9=x x-75/84x=9 9/84x=9 x=84 所以,代数学之父丢番图活了84岁,他33岁结婚,38岁生子,孩子仅...

给我20道数学题要答案的
答:(一)计算:(1)a-(a-3b+4c)+3(-c+2b)(2)(3x2-2xy+7)-(-4x2+5xy+6)(3)2x2-{-3x+6+[4x2-(2x2-3x+2)]} (二)化简 (1)a>0,b<0,|6-5b|-|3a-2b|-|6b-1| (2)1<a<3,|1-a|+|3-a|+|a-5| (三)当a=1,b=-3,c=1时,求代数式a2b-[a2b-...

四年级数学趣题或经典题
答:他又是优秀的数学教育家,从事数学教育达60年,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 一次在德国,苏步青与一位有名的数学家同乘电车时,这位数学家出了一道题目给苏教授解答。这道题是: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带了一只狗和他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乙...

世界三大数学名著
答:《九章算术》介绍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

求适合初中的趣味数学题和趣味数学故事
答:高斯对代数学的重要贡献是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他的存在性证明开创了数学研究的新途径。高斯在1816年左右就得到非欧几何的原理。 他还深入研究复变函数,建立了一些基本概念发现了着名的柯西积分定理。他还发现椭圆函数的双周期性,但这些工作在他生前都没发表出来。1828年高斯出版了《关于曲面的一般研究》,全面系统地...

四元玉鉴是哪个朝代的著作?
答:元代 《四元玉鉴》是中国元代数学重要著作之一,数学家朱世杰所著。《四元玉鉴》分卷首、上卷、中卷、下卷,24门,收录288问,包括天元术232问,二元术36问,三元术13问,四元术7问。《四元玉鉴》是元代杰出数学家朱世杰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成就辉煌的数学名著,受到近代数学史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一年级数学题,吃了一半还剩8个,问一共有多少?
答:吃了一半还剩8个,一共有16个。这是简单的算术题。把数和数的性质、数和数之间的四则运算在应用过程中的经验累积起来,并加以整理,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一门数学——算术。在古代全部数学就叫做算术,现代的代数学、数论等最初就是由算术发展起来的。后来,算学、数学的概念出现了,它代替了算术的含义...

代数的诗词代数的诗词是什么
答:他在数学领域以别具一格的计算著称,人们都说他神机妙算,现在他功成名就,成为一代数学大师。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各五个。急啊啊啊啊啊
答:24道数学经典名题(转载)1.不说话的学术报告 1903年10月,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数学学术会议上,请科尔教授作学术报告。他走到黑板前,没说话,用粉笔写出2^67-1,这个数是合数而不是质数。接着他又写出两组数字,用竖式连乘,两种计算结果相同。回到座位上,全体会员以暴风雨般的掌声表示祝贺。证明了2自乘67次再减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