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母子含笑受刑。有诗道: 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 真烈心无异,坚刚志更清。 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 《三国演义》中徐庶不是刘备军师,怎么投了曹操?

作者&投稿:戊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

“王经”对“伏剑”,“王经”这里不是指王经一个人,而是指王经母子的事迹;“伏剑”这里指的也不是“伏剑”这个人(实际上这是个动词),而是代指汉初王陵母子的事迹。事迹相仿,前后对仗。

王经母子的事迹:曹魏末期,曹髦欲诛司马昭,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商议,唯有王经进言,劝阻曹髦容忍,他认为司马昭势大,应缓缓图之。曹髦不听,终被王沈、王业出卖,失败身死,王经母子也被下狱。王经在廷尉厅(也就是审判厅)看见其母被缚至,叩头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其母大笑曰:“人谁不死?正恐死不得其所耳!以此弃命,何恨之有!”最后,王经母子含笑受刑。

陵母伏剑的事迹:楚汉交战时,项羽抓捕王陵的母亲,要她招降其子。王母大义凛然,为让王陵归汉,伏剑自尽身亡,为项羽烹煮。后王陵归顺刘邦,直至西汉建立,封安国侯。

严格来说,王经和王陵的结局不大一样,一个身死,一个封侯,但表现是趋同的,都体现了忠君思想(封建时代的臣忠君),之所以并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母大义凛然的相似表现。因而,这里的“王经”和“伏剑”暗指其母事迹的成分要多一点。



面对司马昭,路人皆知的原野心为王曹鬓是什么态度?~

王沈、王业告密,出卖曹髦, 王经宁死不屈。
原文: 昭又使人收王经全家下狱。王经正在廷尉厅下,忽见缚其母至。经叩头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母大笑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以此弃命,何恨之有!”次日,王经全家皆押赴东市。王经母子含笑受刑。满城士庶,无不垂泪。后人有诗曰:“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真烈心无异,坚刚志更清。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母子声名在,应同天地倾。”

起因: 因为刘备军破了“八门金锁阵”使曹操知道有徐庶这一人物,并想拉过来。
经过: 曹操以丞相身份邀请徐庶母亲过府,实为软禁。并设发得到其笔迹。然后模仿字迹写书给徐庶表明“你若不来则母危”的意思。
结果: 徐庶中计离开刘备去见了母亲。母亲知道儿子中计后大失所望,并责备徐庶不懂“忠孝两难全”的道理。并因孩子的弃明投暗而自尽。 最终: 使得曹操虽得徐庶,但徐庶发誓不为曹操设一某一计。(后面赤壁之战中唯有徐庶识破周瑜黄盖的苦肉计但未揭穿)也因为徐庶的离开,刘备得到了诸葛亮。所以我觉得是塞翁失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