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要有慈悲心,但是经典里又说不能著相 ,慈悲心就已经着相了呀 在家居士可为凡夫传授三皈依吗??无论可以或不可以,请各位大德...

作者&投稿:都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陀所教导为什么要慈悲(优婆塞戒经节译)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真实智慧的人看到一切六道众生沉没在这个生死轮回苦恼的大海中,(看到他们如此的苦)为了要救他们,所以生出大慈悲心出来,又看到众生没有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我要想到用任何办法去让众生去具足、拥有这些好的福德和果报,所以因此生慈悲他们的心。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虽然有时候很恶毒、愚痴,甚至伤害到你、但是他们也曾经在轮回中做过你的父母,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不修正法、想要安乐却造恶因,没有人开导帮助他们,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贪着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比如好看的 好听的 美女、美食等)五欲之境,好比沉溺污秽,如在淤泥里,身心不清净,不能受法修持、烦恼日益增盛,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经常执着在钱财、女色上,烦恼不断,不能舍弃,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众生因为执着在这个“我”、因为执着在我 而心生骄傲和我执 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被恶知识(不正确的教导、邪说恶道)所蒙骗、象(佛在世时)那六种外道的导师(误导众生)、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堕落三界六道中、虽然身心在不断受到烦恼和生老病死苦,但是根本察觉不到 还执着短暂的幸福为真实永恒的,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喜欢造 不好的身(行为)、口(话语)、意(念头)、的因,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杀生得短命、偷盗得贫穷等)、但是却执着为正确的,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渴求贪着色、声、香、味、触、(比如好看的 好听的 美女、美食等)五欲之境、犹如口渴时候喝咸水(因为凡夫沉迷这些必然会造不好的因,从而生出不好的果)、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虽然想要安乐,但是却不造安乐的因(杀生庆祝节日生日、做不好的事等);虽然怕受到苦的果报、却不懂得去避免制造苦的因,反倒喜欢造这些不好的因;想要生到天上享乐,缺不受持戒律,所以 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畏惧生、老、死苦,却偏偏又要造生、老、死、苦的因(不懂得解脱轮回),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在身心受苦的同时 又造更不好的恶业(我在方生时候在菜场 看到一个靠宰杀甲鱼为生的老人 眼睛瞎了一个 儿女好象也死了一个),所以要慈悲他们
  “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
见到众生因为烦恼所困扰、不能产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等定力,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见到众生因为轮回而受到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断除这些苦的来源,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看到众生饥渴冷热、不能自在的生活,所以要慈悲他们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看到众生因为毁犯戒律、行不善之事 要受到地狱(痛苦)、饿鬼(饥渴)、畜生(愚痴)的苦,所以要慈悲他们
(转自地藏论坛)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第十二定成正觉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众生,生到极乐我国,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都寂然安静。若有人不能决定成佛证入大涅槃,我决不成佛。本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显出弥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华》佛最后说法,声闻、缘觉是化城,没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当佛说《法华》的时候,跟随佛几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听。释迦牟尼佛说“退亦佳矣”,没有留他们。极乐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种不生”,这是大乘游履之处,二乘不能往生。善导大师对这个愿安了四个名字:一个是必至灭度愿,一个是证大涅槃愿(阿罗汉是小涅槃),第三是无上涅槃愿,第四也可以名为住相证果愿。因为修净土法门,观佛也罢,念佛也罢,一般都认为,观就有色相,念就有声音,都是有相,要离相才证果。可是善导大师说,这是住相证果愿。是住相仍然证果,这个提法提得很殊胜。至于密宗,是首楞严的精神。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显法身,声色皆实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实相,所以住相证果,这就同善导大师一致了。善导大师还说,修净的人不要急于离相,但能依相专至,决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门不要求你离相,你不要管离相不离相,就是老实念去,都可往生。这实是无上开示。《甄解》说:“高祖(日本人对于善导是尊敬到极点,称他为高祖)愿名太尽愿意矣。”他极赞善导为本愿所立的四个愿名,认为这能彻底显明愿文的真实意。中国对于善导的尊敬不如日本,因为国内有一个传说搞错了,以为善导自杀了。错了,记载有错误。自杀者是向大师问话的人,不是大师。现在本经愿名是定成正觉愿和善导大师这点相同的。善导大师在四十八愿当中,特别挑了五愿,叫做真实愿。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十念必生,这五个愿是四十八愿中的真实愿,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弥陀宏愿的心髓、弥陀的本心。要依照这个最简单、最容易、最圆融、最顿速的径路,念佛往生。

真正的慈悲心是在不著相时升起的,而不著相是破除我见之后的状态,破我见之后如不升起慈悲心那就不是大乘境界了,智慧还不圆满。

不著外相,方有真慈。
体征真空,方知虚有,是生慈悲。
体征诸有,方知本空,是生慈悲。

不必拘泥,灵活掌握。
阶段不同,循序渐进~

佛说不要着相,又说相由心生是为什么~

佛说相由心生视频心术不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居心叵测,总是想着法子去算计别人,而且用的手段还比较隐蔽,但是功利性很强。那这种人,一般都有什么特征呢?我总结了三点。男人 女人 朋友 小人 曾国藩

您说的是“传授”,我的理解是您为凡夫讲解什么是三皈依怎么皈依,看来您已经是佛的弟子了。但我的感觉您是想问,您在家是不是可以为凡夫做皈依的程序吧?当然可以了,首先在您家佛堂而且您是慈悲的,为了众生解脱苦难而救拔他们。当然您的层次首先也比他们高啊,但他们一旦皈依佛门,修行和悟性都靠上师的引领和自己领悟了。您说要拿出经典依据,抱歉本人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我通过老师的点化,我周围很多的生灵(看见何看不见的)都皈依了。依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有颗慈悲心就够了,不要太着相了。 谢谢:)

慈悲心, 从哪里来? 性本空, 慈悲从性空来? 佛学经典中,有没有提到慈悲...
答:慈悲心乃是在我们凡人,有分别心的角度的说法而已。是指导我们从凡入圣的方向(道)。当按照这个方法一直坚持下去的时候,一切烦恼,禀性将慢慢消灭,到达最后一念即入明心见性,破除分别境界后,到达不二法门,观一切如一的...

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答:一诚长老说,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说的「放生」就是培养慈悲心。按照佛教经典原本的解释,「慈」和「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慈是与众生乐,悲是去众生苦。如《大智度论...

佛教中什么是慈悲心?
答:佛菩萨都是以这种慈悲心为本体,所以得无上清净智慧。无缘大慈:可以理解为大爱,大爱的特征是:无私,平等,真诚。同体大悲:可以参照金刚经。众生本是佛,本无众生,只因颠倒的猜想,所以经历种种苦难。因为本质是,无我...

佛教是否主张人只应有慈悲心而不应有爱
答:佛教是否主张人只应有慈悲心而不应有爱? 不是. 佛教赞颂五伦之爱,仁王贤臣慈父母孝子大丈夫淑妇良师益友,全都是善慧之人.五伦中没有一项是可以缺乏慈悲而能完善的. 人应有爱,如果能深化慈悲就更好!慈悲是爱的一...

佛教中“慈悲”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

佛到底慈不慈悲?
答:第二句说『恒住慈悲哀愍地』,这一句是讲佛的大慈大悲。大慈悲心从哪里生的?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这是自性的智慧德能。见到许许多多的众生,还在这里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诸佛如来自自然然会去帮助他。帮助这一切众生...

...佛讲慈悲。 2 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 ...
答:慈悲是大爱,不求回报,包容一切,爱是占有,是种我执。。。

佛说慈悲经典句子
答:1.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2. 拜访友人要事先预约,并且准时到达,停留时间不宜太久。3. 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4. 佛心禅语欢喜就不怕艰难;有感恩的心,才能...

师傅说我没有慈悲之心.怎么才能有慈悲之心
答:南无阿弥陀佛 黄念祖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

佛教中既然无我,怎样得出要慈悲为怀对待众生呢?
答:这个【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是佛道两教的遵循的。如果强要分别,道教有一句【体道法天,济度众生】,可与此对应。祝吉祥如意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