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历史? 求。 上高县宋朝历史

作者&投稿:赵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沿革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95.htm#6
  春秋属吴、越、楚,秦时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建城县,属豫章郡。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迁到此地,置上蔡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望蔡县。南北朝梁(502—557年)属豫章王国。隋开皇九年(589年)望蔡县并入建城县,属洪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年)置上高镇,以其地在高安上游故名。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南唐升元初(937年)置上高场,保大十年(952年)置上高县,寰宇记》卷106上高县:“以地形高上,故曰上高。”属筠州。宋属瑞州。元属瑞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瑞州府。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属江西省第八行政区。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始立建城县。属目建城。   东汉中平间(184-189年)析建城县地始立上蔡县,治三十里铺。   三国吴黄武间(222-228年)析上蔡县地增立宜丰,阳乐二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以蔡人怀土,更名为望蔡县。   唐中和二年(882年)钟传(今上高田心乡枧头村人)驱江西观察史,占据洪州(南昌),任镇南节度使,封南平王。后钟传立上高镇。上高自此得名。   唐乾宁年间,钟传捐宅为寺,昭宗赐额"宏济"。天复中改名"崇福寺"。寺在末山九峰。故又名九峰寺。至今寺宇尚存。   南唐保大十年,以场升县,名上高县,县治敖阳,至今未变。   元丰五年,知县李怀道在县西首建学宫。苏辙作有《建儒学记》。   庆元六年,在蒙山多宝峰(又名太子壁)置银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提举司,至正十年(1351年)提举陈以忠申报停办。明永乐四年(1407年),复立炉冶炼;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立碑封禁。   开禧元年至三年,知县赵元夫重修浮虹桥(旧名通济桥)。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县陈延举始迁跃锦门,易名跃锦桥,俗称浮桥。1981年敖阳大桥建成后废。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蒙山银场提举司提举姜云创建正德书院。址设蒙山夜合山之阳,开创了厂矿办学先例。   至正二十年,春,雨雪60日。夏六月地震。   正德九年,虎入市伤人。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知县陈延举首纂《上高县志》,现存影印本。   万历间,在梅沙村,始建三孔青石拱桥,名金锁桥,又名梅沙桥。桥上建有桥亭,此桥是现存唯一有桥亭的古桥。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卢锦三率领农民起义军万余人进攻县城, 县令张朝荃莅任七日,守御无备,城被攻破。据城三日后攻打新昌,九江总督,派四路大军围剿起义军,卢锦三受抚,不久被袁继咸在九江砍头示众。   同年,在县署前为曹汝兰建"三朝侍御"牌坊,顺治8年(1651年)迁建状元洲,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迁建马湖村,现修复一新。   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酉时,地震。   乾隆二十二年,清查住户,造具烟户清册。上高计编5区,52团,147图。   乾隆五十二年,知县范元创建大观塔,正门石刻"大观塔"为范元手书。现塔体完好。同年六月二十日,地震。   嘉庆十六年,二月,知县刘丙纂修《上高县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道光二年,为郑秉恬立榜眼入第门坊。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首创上高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校址县城河北考棚。   宣统二年,官纱夏布因其"质料细腻,朗润光滑"获江西物产总会二等奖。   1922年,创办上高中学。校址设县城河北考棚,1931年停办。   1926年,3月,改县署为县政府,改知事为县长。   1927年,县城开设第一家钱庄――晋昌钱庄。庄址观音阁。同年,全县产夏布85万匹,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1929年,10月,国民党上高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了李均等5人为执行委员,正式成立上高县党部。   1930年,8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向长沙进军途中,红四军攻克了上高县城,国民党上高县长熊维率队逃往樟树。红军在上高宿营期间,毛泽东随军来到上高, 一天晚上,在一个破旧的教堂里(福音堂)召开了直属队干部会,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红四军到达上高县城后,在万寿宫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上高县农会。严秋元任农会主席。   1949年7月14日,上高解放,属袁州专区,1952年9月属南昌专区,1958年12月属宜春专区,1968年2月属宜春地区,2001年属宜春市。   1985年4月18日,设立敖山、上甘山、大庙、墨山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1985年4月21日,设置徐家渡、田心镇(赣府厅字[1985]236号)。   1997年8月18日,撤销泗溪乡、锦江乡,设立泗溪镇、锦江镇;撤销末山乡,设立镇建制,并更名为思泉铺镇(赣民字[1997]174号批复)。至此,上高县辖6个镇、11个乡:敖阳镇、田心镇、徐家渡镇、锦江镇、思泉铺镇、泗溪镇、镇渡乡、芦洲乡、翰堂乡、南港乡、大庙乡、蒙山乡、新界埠乡、上甘山乡、塔下乡、敖山乡、野市乡。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1998年12月7日,撤销南港乡,设立南港镇(赣民字[1998]221号批复)。2000年2月25日,撤销翰堂乡,设立翰堂镇(赣民字[2000]38号批复)。 至此,全县辖8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4535人;其中: 敖阳镇 64380 、田心镇 37736、 徐家渡镇 27016 、锦江镇 28185、 翰堂镇 20267 、南港镇 13946 、泗溪镇 38530 、思泉铺镇 8433 、芦洲乡 15340、 塔下乡 7678 、蒙山乡 15033、 野市乡 8770 、新界埠乡 19866 、镇渡乡 9974、 大庙乡 4545 、上甘山乡 5728、 敖山乡 9108(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3年8月19日,撤销敖阳镇建制,设立敖阳街道办事处;撤销敖山乡,成建制划归野市乡管辖;撤销大庙乡,成建制划归南港镇管辖;撤销思泉铺镇,成建制划归田心镇管辖(赣民字[2003]193号批复)。2003年9月4日,撤销上甘山乡,成建制划归塔下乡管辖(赣民字[2003]214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3.7万人。   2004年行政区划一览 辖1个街道、6个镇、6个乡。   敖阳街道 2004年辖:和平路社区、建设北路社区、镜山路社区、学园路社区、商城路社区、桂林社区、东门社区、五马社区、河家垴村。   田心镇 辖:田心居委会、田心村、坪溪村、官溪村、河龙村、店前村、坑里村、斗门村、新生村、王丰村、新田村、湖境村、南江村、枧头村、洙村、球湖村、斜溪村、王家村、江南村、连桥村、堑陂村、坑林村、石水村。   徐家渡镇 辖:徐家渡集镇居委会、火溪村、雪田村、塘下村、蛇尾村、石源村、万坑村、山背村、王陂村、东边村、麻塘村、洲江村、秀美村、路口村、泉港村、寨里村、坎头村、白土村、村泉村、九峰林场。   锦江镇 辖:万寿宫居委会、观音阁居委会、锦南村、锦河村、大塘村、凌江村、钟家渡村、新华村、六口村、朱桥村、五里村、团结村、石湖村、斜口村、董丰村。   泗溪镇 辖:泗溪集镇居委会、良田村、城头村、安塘村、中宅村、曾家村、洋港村、杜家村、淋溪村、胡家村、漕港村、张家村、游市村、熊家村、官桥村、小港村、床里村、墓田村、塘下村、刘家村、芦家园村、马岗村、叶山村。   翰堂镇 辖:翰堂居委会、翰堂村、广坪村、钊田村、江边村、中楼村、下山村、陇塘村、有源村、磻村、棠陂村。   南港镇 辖:南港居委员南港村、梅沙村、小坪村、茶岭村、前进村、长坑村、员山村、大窝里村、庙前村、蒙山林场。   芦洲乡 辖:江口村、新桥村、中腰村、黄山村、大垣村、田溪村、郭溪村、儒里村、章江村、陈家村、田背村。   塔下乡 辖:太坪社区、田北村、长山村、塘富村、上新村、下林村、毛江村、建新村、天山村、茶十村、槐树岭村。   蒙山乡 辖:抗头村、月星村、芦家田村、钧石塘村、肖坊村、楼下村、浒江村、富港村、潢里村、清湖村、小上村、小下村。   镇渡乡 辖:镇南村、镇北村、社田村、江东村、洋田村、罗溪村、黄田村、井头村、罗家村、埠头村、苑新村、龙家村。   野市乡 辖:野市村、水口村、连山村、稍溪村、南村、游家村、高岗村、明星村、居井村、廖家村、店上村、晏家村、贯埠村、接官村。   新界埠乡 辖:横江村、洲上村、堆峰村、车溪村、先锋村、光明村、湾溪村、泽山村、桐山村、富港村、五星村、端溪村、城陂村、三星村。   墨山垦殖场 辖:思泉铺居委会;香山分场、界港分场。   上甘山林场 辖:上甘山总场、铜豉岭分场、金坑分场、高椅窝分场、罗源分场。   敖山华侨农场 辖:石洪桥社区;敖背分场、园艺分场、洋林分场、亭上分场。   2005年12月13日,《关于上高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域的批复》(赣民字[2005]150号):同意将敖阳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五马、何家垴村委会划归锦江镇管辖。年末全县总人口345975人。   现在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很抱歉 本来想帮你解决问题的 但是输入的内容比较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95.htm这个网址里面介绍上高县的资料挺多的 希望能帮助你

上高县的区域历史~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年),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迁到上高,始建上蔡县,为上高县之始,距今有1822年的历史。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为望蔡县。唐中和年间(公元881年)初置上高镇,南唐升元初(公元937年),废上高镇改置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沿用至今。从1968年2月起,隶属于宜春地区,即现宜春市。 春秋战国时,上高境域先后属吴、越、楚三国。秦朝,上高属九江郡。汉代,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建成县(含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及樟树市一部分)时为建成县地,属豫章郡。新莽时(9—23年)改建成为多聚县,属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仍改为建成县,属豫章郡。东汉中平间(184—189年),在萍居建成的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人聚居地析置上蔡县,这是本县立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因上蔡人怀念故土,改上蔡县为望蔡县,属豫章郡。南北朝梁(502—557年)望蔡县属豫章王国。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望蔡县复并入建成县,属洪州。大业初(605年)洪州复改豫章郡,仍属豫章郡。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复立望蔡县,属靖州;七年(624年)属米州;同年改筠州;八年(625年)望蔡县并入高安县,属洪州。中和元年到五年(881—884年),镇南节度使钟传以望蔡地居高安之上游,加上地形也比较高,初置上高镇。上高因此得名。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中(937—942年)废上高镇,改设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属筠州。宋朝,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属瑞州。元朝,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瑞州为瑞州路,上高属瑞州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新昌县为州,上高属新昌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瑞州路为瑞州府,上高属瑞州府。清朝,沿袭明制,隶属未变。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省分为四道,上高县属庐陵道;十五年(1926年)废道,上高直属于省;二十一年(1932年)省下设行政区,上高隶属第八行政区;二十四年(1935年),上高属第二行政区。1949年7月14日上高县解放,属袁州区;1952年9月属南昌专区;1958年12月属宜春专区;1968年2月属宜春地区;2000年8月宜春撤区设市,上高属宜春市至今。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锦河中游。东界高安市,南邻新余市分宜县和渝水区,西接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北连宜丰县。所辖地域处于东经114°28′—115°10′和北纬28°02′—28°25′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1350.25平方公里。辖6乡6镇3场1街道,185个村民委员会,21个居民委员会,1619个村民小组,截止2013年6月底,全县总人口37.7万人。城镇化率达49.1%,人口出生率为9.87‰,自然增长率为6.0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9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
上高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优质苎麻基地县、全国“三辣”之乡。主要农副产品有稻谷、生猪、苎麻、“三辣”(辣椒、大蒜、生姜)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