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出自...? "佛说,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

作者&投稿:戏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有八苦出自佛教语录《大藏法数》卷四十六。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

‘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扩展资料:

指无色界的八苦

出自《大藏法数》卷四十六。即无色界的四苦加无常、苦、空、无我,其中四苦指空处苦如疮、识处苦如痈、无所有处苦如病、非非想处苦如箭射入体。《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云(大正46·673a)∶‘行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

指非想天的八苦

出自《法华文句》卷六(上)。主要就‘非想非非想处’说明上述生、老、病、死等八苦。《法华文句》云(大正 34·77a)∶‘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是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





这是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这是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扩展资料

八苦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其他四个年纪较小的国王,则常习邪行。普安王怜愍四小王,想要度他们。

一天,普安王请四小王上殿,共相娱乐,连续七日七夜。七日后,四小王一起对大王说:“我们还有很多国事要处理,请允许我们先告辞了。”大王就派人备好车马,和群臣大众一起给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为了度四小王,说:“请各自说一下你们人生的愿望和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一王说:“我希望能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在田野上游玩娱乐。”

另一王说:“我希望能够常作国王,好鞍宝马服饰端严,楼阁殿堂明亮辉煌,臣民围绕左右,钟鼓齐鸣,出入之时路人都倾心瞻仰。”

另一王说:“我的愿望不一样。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都端正无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第四小王说:“我的愿望也不一样。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儿女,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

四小王说完各自的愿望后,都询问大王:“您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说一下你们的愿望,再说我自己的吧。你们一个人说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游戏原野;可是秋天来了树木鲜花都会凋零落败,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常作国王很威风。”

“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很神气很快乐,但是当福德耗尽的时候,国家之间互相征战讨伐,瞬间国破人亡,所以这个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妻子儿子生了病就难免忧愁万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可是哪天出了事,被关进牢狱,无人救护就悲惨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四小王于是问道:“那么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大王答道:“我的愿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四小王问:“这样的快乐在哪里?您应该是有明师指点吧!”

大王回答:“我老师的尊号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园精舍。”

四小国王听了很欢喜,一起随着普安王来到佛陀处,顶礼世尊后退坐一旁。听世尊为宣说苦的真谛。

佛陀就给他们详细解说,人生在世要经历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八苦。

五位国王,聆听佛陀慈悲宣说人生八苦的真谛,心开意解,即证得初果须陀洹,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四小王随即弃舍王位,将国政托付给弟弟,都出家学佛修行,每日精进不已。



这是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扩展资料

八苦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其他四个年纪较小的国王,则常习邪行。普安王怜愍四小王,想要度他们。

一天,普安王请四小王上殿,共相娱乐,连续七日七夜。七日后,四小王一起对大王说:“我们还有很多国事要处理,请允许我们先告辞了。”大王就派人备好车马,和群臣大众一起给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为了度四小王,说:“请各自说一下你们人生的愿望和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一王说:“我希望能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在田野上游玩娱乐。”

另一王说:“我希望能够常作国王,好鞍宝马服饰端严,楼阁殿堂明亮辉煌,臣民围绕左右,钟鼓齐鸣,出入之时路人都倾心瞻仰。”

另一王说:“我的愿望不一样。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都端正无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第四小王说:“我的愿望也不一样。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儿女,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

四小王说完各自的愿望后,都询问大王:“您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说一下你们的愿望,再说我自己的吧。你们一个人说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游戏原野;可是秋天来了树木鲜花都会凋零落败,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常作国王很威风。”

“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很神气很快乐,但是当福德耗尽的时候,国家之间互相征战讨伐,瞬间国破人亡,所以这个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妻子儿子生了病就难免忧愁万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另一个人说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可是哪天出了事,被关进牢狱,无人救护就悲惨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四小王于是问道:“那么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大王答道:“我的愿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四小王问:“这样的快乐在哪里?您应该是有明师指点吧!”

大王回答:“我老师的尊号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园精舍。”

四小国王听了很欢喜,一起随着普安王来到佛陀处,顶礼世尊后退坐一旁。听世尊为宣说苦的真谛。

佛陀就给他们详细解说,人生在世要经历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八苦。

五位国王,聆听佛陀慈悲宣说人生八苦的真谛,心开意解,即证得初果须陀洹,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四小王随即弃舍王位,将国政托付给弟弟,都出家学佛修行,每日精进不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苦



出自《法华文句》卷六(上)。主要就‘非想非非想处’说明上述生、老、病、死等八苦。《法华文句》云(大正 34·77a)∶‘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是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

1、生苦

印度语:(ja^ti-duh!kham%)

意义:指报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简介: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2、老苦

印度语:(jara^-d.)

意义:指衰变时的苦痛。

简介: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3、病苦

印度语:(vya^dhi-d.)

意义:指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

简介: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4、死苦

印度语:(maran!a-d.)

意义: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

简介: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5、爱别离苦

印度语:(priyaviprayoge-d.)

意义:指与自己所亲爱者别离的痛苦。

简介: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6、怨憎会苦

印度语:(apriyasam!prayoge-d.)’

意义: 指与怨憎者相遇的苦痛。

简介: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7、求不得苦

印度语:(yad api^cchaya^ paryes!ama^n!o na labhatetad api duh!kham%)。

全名为‘虽复希求而不得之苦’

意义: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

简介: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8、五盛阴苦

印度语:(sam!ks!epen!a pan~copa^da^naskandha-d.)

意义:经作五阴盛苦,新译作略说五取蕴苦。

简介: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五盛阴’与‘五取蕴’只是译语的差异,upa^da^na有盛、取、受等义,故旧译作五受阴,略称五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取、盛、蕴等都是烦恼的异名。盖五蕴生自烦恼,也常生烦恼,故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

《四谛经》即用此略名。《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七则称作‘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并谓前七苦皆是有漏身所摄,故名。然古师以此‘五盛阴苦’具五阴炽盛之义,将‘盛’看作形容词,或解作‘贮蓄、容受’之义,与新译家之说不同。

即《大乘义章》卷二所云(大正44·512c)∶‘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若正应言五阴盛苦。’

扩展资料

原文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简介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

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一共有三种说法:

(一)指四谛中苦谛八种苦果

(二)指无色界的八苦

(三)指非想天的八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有八苦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译文:世上每个人都有六识,同时又要遭受八苦的折磨。如果不是因为有没有空性做大圣,谁能拯救它,帮它度过生死之河。

此处应为八苦: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

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扩展资料:

八苦原文: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简介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

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一共有三种说法:

(一)指四谛中苦谛八种苦果

(二)指无色界的八苦

(三)指非想天的八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有八苦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其最早出处是在哪里?可有真实的文献记载?~

  出自《大涅盘经》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1,出自《大涅盘经-第十二》。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2,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
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扩展资料
佛陀为什么要讲无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质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过于的想要,得到,执着不放。而是要我们加倍努力地创造,奉献自己的价值,造福社会,互助互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宇宙法则,也是因果关系的道理。
有舍有得,付出了一定就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足够勤奋的付出,我们会有种豆得瓜的意外奖励。相反,只为投机、坐享其成,也会得到种豆得瓜的惩罚和不劳而获的狂喜。等到真正醒悟的时候,人生荒废,机会难求。能够参透其中的道理,我们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弃不是同一个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们不要去执着、贪恋。那些都是虚幻变化的。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快乐地创造,帮助自己开悟,也帮助别人开悟,最终就能解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苦

佛家的“八苦”是指什么?
答:1、生苦:人在母亲肚子里很苦,出生时也要经历痛苦。2、老苦:人老的时候,有气力衰退、身体老化之苦。3、病苦:人在生病时身体和精神都遭受很多痛苦。4、死苦:人在临死时要经历身体上和心里不愿意死的身心痛苦。5、爱别离苦:相亲相爱的人往往不能长相厮守,分别时心里很痛苦。6、怨憎恨苦:...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
答:人生八苦,这八苦一类是生老病死,二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

人生有八苦原句
答:总之,佛曰人生有八苦,揭示了人生中的各种痛苦和困境。然而,佛教教导我们要通过修行和智慧来超越这些痛苦。我们应该正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惑带来的苦难,学会接受它们的存在,并通过修行来减轻痛苦。只有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人间八苦指的是什么
答: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人间八苦感悟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答:意思是,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相爱却要分离,这种怨恨会长久留在心里,追求却得不到,放弃又舍不得。出自《仓央嘉措诗传》中的《问佛》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后面三个是...
答:金庸先生曾概过出人生的“七苦”,生、老、病、死为“四苦”,其余“三苦”分别是:“冤家会”、“爱别离”、“求不得”。生之所以是苦,每个人从出生到工作,在这期间的酸甜苦辣,也许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十年寒窗之苦、为生计奔波之苦,人生本就在苦乐之中活着。老之所以为苦,...

人生七苦是什么?什么意思?
答:佛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生之苦,按照佛祖之说,人生在世即为苦之根源。如果不曾有生,何来苦之谈。生之苦,在于从此就要经历人世间一切的种种,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虽然如此,生之苦不敢苟同,人生在世虽然是苦的开始,但是...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是哪七大?
答:答: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第一苦,是“生”。请容我先贫一句,不是生孩子那个“生”,那个算“痛并快乐着”,不算苦难的。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第二苦,是“老”。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间七苦指的是什么
答:人间七苦一般指的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前四种是自然的痛苦,难以避免。后三种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合理的生活现实。1、生: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2、老:随着岁月的...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后面三个是...
答:怨憎会:因仇怨憎恶而不想见到的人却偏偏聚到一起。爱别离:相爱相亲、不想离别的人却不得不生离死别。求不得:想得到什么却怎么也得不到。这三种即是人生七苦之中的三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