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课件

作者&投稿:季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必修一集
第一章 第一节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 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 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 “上 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 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 (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 (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 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 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 2 页,看图 1.1 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 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 12 光年×7 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1-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 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 740 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 95 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 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 子座流星雨,是 1998 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 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 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 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 (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 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 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 38.4 万千米。 2 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 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 1.5 亿千米。太阳是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 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它的轨道直径约为 120 亿千米。 3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 2000 多 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 8 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2.7 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 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 94605 亿千米。 4 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 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 150 亿~200 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 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 4 页的活动。 (合作探究) 师: (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 课时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 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 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师:太阳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师:回答正确!九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 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方向相同。 -2-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 A 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 1.1——九大行星 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师:很好!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 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 17°。因此, 九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 0, 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 0.21 和 0.25。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近圆性的特点。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见下表)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 行星 水星 类地 行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巨行 星 远日 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质量 (地球为 1) 0.05 0.82 1.00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0.0024 体积 (地球为 1) 0.056 0.856 1.000 0.150 1316.000 745.000 65.200 57.100 0.009 平均密度 (g/cm2) 5.46 5.26 5.52 3.96 1.33 0.70 1.24 1.66 1.50 公转周期 87.9d 224.7d 1a 19a 11.8a 29.5a 84.0a 164.8a 247.9a 自转周期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9h50 min 10h14min 约 16h 约 18h 6d9h 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 (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 师: (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 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 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 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间。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冥王星有无大气还不清楚。远日行星都有卫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 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师: (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书 P6 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 (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 亿千米) ,使地表平均气温为 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 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3-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 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 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 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 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师: (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 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 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 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合作探究)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 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 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4-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 ,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 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论述太阳系的概括。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板书) 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 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 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 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 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 4 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万物生长靠太阳” ,靠的就是太 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 P8 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 的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 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 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投影照片) (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 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 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板书)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 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 家之一。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 电,看上了电视。 师:太阳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大家看书 P9“阅读”部分——太阳能量的来源。 师:哪一位同学能讲一讲太阳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生: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4 个氢原子核 经过一连串的聚变,变成 1 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 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 400 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 50 亿年的漫长时间 中,只消耗了 0.03%的质量。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 P9 的“活动”要求,并思考课本中的问题 师: (总结讲解) 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 1 和 2 的结论有相关性。因为低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 -5- 高纬度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 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师: (过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 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例如,2003 年 10 月 23~11 月 5 日,太阳风 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 星信号中断, 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 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投影)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 师:同学们看太阳大气结构图。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 生: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师: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请 3 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 位学生分别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 (3 阳大气的最外层。 师:很好。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板书)有哪些呢?主要 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和耀斑。 (投影)太阳黑子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 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 (投影)太阳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 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 100 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 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 11 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 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 阳活动的整体性。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太阳活动的类型。 (过渡)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接 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些影响。 (板书)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师:大家看教材 P11 第 2、3 段内容,看看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生:扰动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 师:很好!主要是这三大影响: (1)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 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例如, 1989 年 3 月发生的几十个强烈耀斑活动,引起短波通讯 15 次突然中断,24 次全部中断。 (2)对地球磁场的影 响。地球上存在着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 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的高空 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 另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 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 -6- 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有关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 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投影展示)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经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线,也叫子午线 特 点 形状 方向 长度 半个圆,且都不平行 指示南北方向 都相等(约 2 万千米) 纬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与赤道平行的线) 一个圆,且都平行 指示东西方向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投影展示) 起点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 纬度 赤道 北各分作 度数含义 当地纬线上的点 与地心的连线与 赤道平面的夹角 代号 常用划分界线 北纬(N)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 南纬(S) 半球。以 300、600 把 地球划分为低、 中、 高 纬度 (00 纬线) 900 本初子午 经度 0 向东、向 西各分作 0 当地经线所在平 面与本初子午平 面的二面角 东经(E) 200W、1600E 经线圈 、 西经(W) 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线 (0 经线) 180 东西经度区分: 很重要 (很重要 很重要)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经度递增的是东经,递减的是西经。 5 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 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按纬 线确定东西方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 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6 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 ①同一经线上,跨纬度 10 的弧长约是 111km。 ②赤道上,跨经度 10 的弧长约是 111km;任一纬线上,跨经度 10 的弧长约是 111km×cos 该地纬度 -7- 讲解习题。从 A 地(60°N,90°E)到 B 地(60°N,140°E) ,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 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 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 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8-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 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 (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

难道你没有??我有的

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教案~

  『摘』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

你要哪个版本的呢,我有人教版的,不过还是建议你可以去文库里面找一找~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答:展开全部 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一 青藏地区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

求鲁教版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高中地理全部教案?有图片最好,板书、巩固提...
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在炎热的夏天,风总能带给我们些许的惬意。日常生活中,吹动的树梢、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风留下的足迹,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无处不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答:展开全部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
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精选篇1)#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及部分区域地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
答:展开全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1】#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来到荣怀这个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答:★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 地理行星地球知识点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计划2022春季
答:高一地理教师教学计划2022春季(二) 一、教材总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介绍了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现象,原理、规律及成因,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提供更加系统的学习内容。 二、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答:★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
答:展开全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篇1#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答:展开全部 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一时,因为没有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效率低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1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