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余”、“三到”和“三味” 董遇三余读书。三余指哪三余

作者&投稿:邲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书三余
释 义 余: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原文:
  出 处 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读了上百遍,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道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读书三到
  【释义】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南宋•朱熹《朱子家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对于出处的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词解】:
  1.凡:凡是
  2.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3.见:同“现”
  4.晓:明白,知道
  5.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6.急:紧迫,要紧
  7.岂:难道
  8.亦:也
  9.矣:了
  10.乎:语气词,意为“吗”
原文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则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对于原文的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读书三味
  古人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的三味书屋就是因此而得名。古人读书异常勤奋,珍惜光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一点时间都不挥霍,勤学苦读,最终学有所成。“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读书是有滋味的,即使当一个布衣百姓,有诗书在手,吃起粗茶淡饭,也堪比山珍海味。也就是说,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是精神的美味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等勤学苦读的典故代代相传,古人读书的毅力和恒心值得现代人借鉴。从古人的读书三味联想开来,现在人读书也应具有“三味”。
  一为趣味。孟德斯鸠曾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只有把阅读变为“悦读”,充满兴趣的阅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字里行间,让心灵和文字一起翩然起舞,这样才会在书中寻找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就好比自己喜爱的美食,放在眼前就垂涎欲滴,看起来更是大快朵颐,细细品味,余香缭绕。
  二为意味。阅读就如把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天光云影,清风徐来,一缕馨香沁入心田。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底蕴,增长才干。充满意味的读书,我们才懂得反思,学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为韵味。可以在寂静的夜里,在橘黄的台灯下开卷阅读;也可以在嘈杂的车厢里,徜徉于字里行间。但处于无论怎样的阅读环境,都能心无旁骛,慢慢回味,绵长悠远,韵味无穷。无一字不明,无一言不醒,无一书不觉,心境若水若谷,悠然潇洒,打开心扉,心畅神爽,其中韵味,耐人寻味。读书三味,其乐无穷。寻一方宁静,怀一份安然,让心灵和书籍不期而遇、美丽邂逅。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心到,眼到,口到
三味应该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也就是说,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极有味。
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的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为人要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1、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勤奋好学,一点空闲时间都不白费。他把冬天、夜里、阴雨天看作“三余”。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指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
2、三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是朱熹说的。
3、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其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三余勤读 读书要三到~

读书有三道眼到,口到,心到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1、冬者岁之余: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古达,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并没有机会去学堂学习,为了生计,很多学者基本只能半工半读。而董遇所指的冬者岁之余,思是就是说冬天到了,没有什么农活可以做,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读书。
2、夜者日之余:在古代,虽然没有电灯等便利的照明工具,但对于爱好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时机。正是因为天黑不能出去活动,因此这也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读书。
3、雨者晴之余:下雨天,很多农活都不能做,不能下地劳作的时候,对于读书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空余时间,当然是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读书。

扩展资料
董遇“三余”勤读,出自三国时期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纳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翻译】: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迂腐而又好学。......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时间过得最慢的,阴雨天是平时最难熬的.”由于这样,很少有跟从董遇学习的学生了。

三味书屋是哪三味
答: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是清末民初绍兴城内的私塾,取自 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是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努力读书,不要虚度光阴。三味书屋是鲁迅年轻时候求学的地方,鲁迅先生也有一篇关于三味书屋的文章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

鲁迅《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啥意思?
答:人们关于“三味”讨论的很多,有人也认为是“三余”的别称,不过私塾老师的后人也明确了“三味”的意思。就是私塾老师对于安定生活的知足,不愿去追求名利,而把自己初心给忘掉,也是私塾老师想想教给学生们的道理,不要为了所谓的名与利而忘记自己,而对于“三味&...

三味书屋的三味,是哪三味?
答: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答: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三味书屋上悬三味书屋匾额。那么,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对此历来解释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为学当以三...

十万火急!!!三味书屋的“三味”是哪三味?新来的,照顾一下吧!
答:有学者考证认为,“三余”即三国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这“三余”都是读书的极好机会,苏东坡也津津乐道这“三余”,称“此生有味在三余”。于是寿峰岚又将“三余书屋”改为了“三味书屋”。现在那匾上梁同书所写的“余”已被抹去,由寿峰岚改为了...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的是哪三味?
答: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的是哪三味三味书屋指的是哪三味
答:2、三味书屋,那是清末民初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原名为“三余书屋”,取自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句话“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努力读书,切莫荒废了光阴。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鲁迅祖...

三味书屋的含义是什么
答: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第二种, 《增广诗句题解汇编》卷四载李淑《邯郸书目》:“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意思...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什么
答: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北边厢房布置成“三余书屋”,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2、大堂前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

你知道三味书屋是哪三味吗
答: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