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山西话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的不同 普通话与山西方言的区别

作者&投稿:陀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 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
  (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
  (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
  (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
  (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
  (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
  (选对a* b方)

  二、这
  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
  (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
  (选对a* b方)

  三、数 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
  (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
  (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
  (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
  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
  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
  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
  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
  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

  五、给
  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
  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

  六、能(善于)
  “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 d方)
  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 d方)
  a、他不会不来。(一定会来)
  b、他不能不来。(一定要来)
  (选择a≠b* a=b方)

  七、能(可以)
  “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
  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
  c、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
  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
  (选对a* b c d方)
  a、你能走吗?能走。
  b、你会走吗?会。
  c、你走得不?走得。
  (选对a* a=b方 c方)
  a、这条裤子你能穿。
  b、这条裤子你会穿。
  c、这条裤子你穿得。
  (选对a* a=b方 c方)
  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选对a* b方)
  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
  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
  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
  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
  (选对a* a=c方 b=d方)
  a、可以看,不可以摸。
  b、会看得,不会摸得。
  (选对a* b方)
  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
  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
  (选择a≠b* a=b方)
  a、他能听得懂。
  b、他会听得来。
  c、他听会来。
  d、他能听得知。
  e、他晓得听。
  (选对a* b c d e方)

  八、来、去
  “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
  a、我正要吃饭去。
  b、我正要去吃饭。
  c、我来去吃饭。
  (选对a* b* c方)
  a、我告诉他。
  b、我去告诉他。
  c、我来去告诉他。
  (选对a* b* c方)
  a、咱们逛街去。
  b、咱们去逛街。
  c、咱们来去逛街。
  (选对a* b* c方)
  a、我们去问他。
  b、我们来问他。
  c、我们问他去。
  d、我们去问他来。
  (选对a≠b* “趋向不同”c* a=b方 d方)
  a、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
  b、我们一起来去看电影好吗?
  (选对a* b方)
  十七、结构助词:的、地
  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的、地”,在有些方言里说成“葛、子”。另外,在测试中有的人普通话发音很好,但往往知某些助词上露出方言词来。比如吴方言有一个用在句末的助词“葛”,出现频率很高,它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不自学地把它变为“的”。例如“很好的。”“他会来的。”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有时普通话里也这么说,但有时这种表达相对而言在交际中不够规范。
  a、这是你的字典。
  b、这是你葛字典。
  (选对a* b方)
  a、我们慢慢地走。
  b、我们慢慢子走。
  (选对a* b方)
  a、慢慢地吃。
  b、慢慢儿吃。
  c、慢慢子吃。
  (选对a* b* c方)

  十八、语气词
  普通话里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依据所表示的语气不同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普通话里表陈述语气的“嘛”湖北话中经常用“唦”“着”“子”等;表陈述语气的“呢”,内蒙古等地用“的嘞”。疑问语气词“吧”,内蒙古方言中常用“哇”。有时不需要句末语气词,有的地方却加上语气词“的”。有时应该用语气词“了”,有的地方却用了“的”。
  a、先坐下,你别慌嘛。
  b、先坐下,你别慌唦。
  c、先坐下,你不慌着。
  (选对a* b c方)
  a、你忙什么呀?
  b、你忙什么子?
  (选对a* b方)
  a、姐姐看孩子呢。
  b、姐姐看孩子的嘞。
  c、姐姐看孩子的哩。
  (选对a* b c方)
  a、这是上次看的电影吧?
  b、这是上次看的电影哇?
  (选对a* b方)

  十九、前 缀
  在普通话中没有前缀的地方,晋方言区一些地方会加上前缀。
  a、开了一朵红花。
  b、开了一圪朵红花。
  (选对a* b方)
  a、他可会哄人呢。
  b、他可会日哄人哩。
  (选对a* b方)
  a、那是个能人,要一套有一套。
  b、那是个日能人,要一套有一套。
  (选对a* b方)
  a、溅了一地水。
  b、不溅了一地水。
  (选对a* b方)

  二十、动不动、形不形
  “动有动”和“形不形”句式,是普通话的一种选择疑问句式,选择项是一件事物的肯定和否定,常说成“A不A、AB不AB”或“A没A、AB没AB”等形式。烟台(老派)、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牟平等县市,说成“是不A、是不AB”或“是没A、是没AB”的形式。龙口、蓬莱、长岛等地说成“实A、实AB”等的格式。湖北和山东有些地区(招远、长岛等)用动词、形容词重叠的形式来表示反复问的意义,构成“AA、AAB”形式。
  山东潍坊、济宁等地常用简略的形式表示疑问,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不”构成“A不”或“AB不”的格式,“不”后面的形容词和动词一般不再出现。
  还有些地区(菏泽等地)则直接在动词、形容词后加助词“啵”来表示疑问。淄博、青州、临朐、寿光等地通用的格式是“A啊吧?”或者“A啊不?”“AB啊不?”
  a、你看不看电影?
  b、你是不看电影?
  (选对a* b方)
  a、你家里有没有人?
  b、你家里是没有人儿?
  (选对a* b方)
  a、天黑没黑?
  b、天是没黑?
  (选对a* b方)
  a、菜咸不咸?
  b、菜实咸?
  c、菜阿咸?
  (选对a* b c方)
  a、电影好看不好看?
  b、电影儿实好看?
  (选对a* b方)
  a、你去不去?
  b、你实去?
  (选对a* b方)
  a、这菊花香不香?
  b、这菊花香香?
  (选对a* b方)
  a、他聪明不聪明?
  b、他聪聪明?
  (选对a* b方)
  a、你去不去逛街?
  b、你去去逛街?
  (选对a* b方)
  a、你们来过没来过?
  b、你们来来没呐?
  (选对a* b方)
  a、他们坐不坐?
  b、他们坐不?
  (选对a* b方)
  a、屋里热不热?
  b、屋里热啵?
  (选对a* b方)
  a、行不行?
  b、中啊吧?
  c、中啊不?
  (选对a* b c方)
  a、你有没有钱?
  b、你有钱啊吧?
  c、你不钱啊不?
  (选对a* b c方)
  a、那东西重不重?
  b、那东西重咧不?
  c、那东西重啊不?
  d、那东西重咧不咧?
  (选对a* b c d方)

  二十一、会不会、能不能、有没有
  普通话里用来表示疑问的句式“会不会”,在四川等一些方言区中用“(动)得来(动)不来”“(动)得来不”(表示没有能力做某事)或“得不得(动)”(表可能)这样的句式。普通话回答是在动词前面加“会、不会”来表示,而四川等方言一般用“(动)得来”或“(动)不来”(表没有能力做某事),或者用“不得(动)、不得会(动)”(表可能)。但像“合得来、合不合来;谈得来、谈不来”等是一些方言和普通话里都有的说法,表达的意思也一样。普通话里表许可或可能的疑问句式“能不能(动)”“能(动)不能(动)”,在有些方言里用“(动)得不”来表示,回答一般用“(动)得”表示肯定或许可,用“(动)不得”表示否定或不许可。普通话中“有没有”的意思,有的方言区用“得不得”来表示。
  a、这种舞你会不会跳?
  b、你会跳这种舞吗?
  c、这种舞你会跳不会跳?
  d、这种舞你跳得来跳不来?
  e、你跳得来这起舞不?
  f、这种舞你跳得来不?
  (选对a* b* c* d e f方)
  a、我们不会说谎。
  b、我们说不来谎。
  (选对a* b方)
  a、我不喜欢闻烟味儿。
  b、我闻不来烟味儿。
  (选对a* b方)
  a、他不吃辣椒。
  b、他吃不来辣椒。
  (选对a* b方)
  a、——他会不会不理我?
  ——不会,他不会。
  b、——他得不得不理我?
  ——不得,他不得。
  (选对a* b方)
  a、——他会不会来?
  ——他不会来。
  b、——他得不得来?
  ——他不得来。
  (选对a* b方)
  a、他不会强迫我们走。
  b、他不得会强迫我们走。
  (选对a* b方)
  a、——他行不行?
  ——不行,真的不行。
  b、——他得不得行?
  ——不得行,真的不得行。
  (选对a* b方)
  a、——你能不能走?
  ——我能走。/我不能走。
  b、——你走得不?
  ——我走得。/我走不得。
  (选对a* b方)
  a、这东西能不能吃?
  b、这东西能吃不能吃?
  c、这东西吃得不?
  (选对a* b* c方)

  二十二、不知道、不认得
  普通话里的“不知道、不认得”等表示法,湖北有的地区说成“找不到”。有些地区把“不认得”说成“认不到”或“不会认得到”。有的地区还把否定词“不”移位到“知道”或“认得”之间,或者说成“晓不得”。
  a、这件事我不知道。
  b、这件事我知不道。
  c、这件事我晓不得。
  (选对a* b c方)
  a、这个人我不认得。
  b、这个人我认不到。
  c、这个人我不会认得到。
  (选对a* b c方)


地方方言和普通话语法上有什么不同?~

地方方言因地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出版一套《各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的专著才行,在这里用三言两语是不可能完全说清楚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仅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语法上的差异

1. 语序上的差异
粤语中的副词多用于动词后。如,“你走先。”
“先”是副词作状语,在普通话中应用于动词前。如,“你先走。”

2. 广州街头垃圾箱提醒:“倒垃圾请入内(编者语:垃圾与人一起入内)。"
普通话语序:“请将垃圾倒入垃圾箱。”

3.山西方言:“天热咧不?”
普通话:“天热不热?”

二、词汇使用上的差异

1. 普通话:昨天
山西太原方言:夜天、夜来
山西离石方言:夜里
山西大同方言:夜你个
山西朔州方言:夜来、夜儿
山西忻州方言:夜来
山西长治方言:夜来
山西晋城方言:夜来
山西临汾方言:夜儿个
山西运城方言:夜儿个,昨天

2. 普通话:可爱
山西方言:切塌

3. 普通话:太阳
山西太原方言:阳婆
山西离石方言:日光儿
山西大同方言:日头
山西朔州方言:日头、阳婆
山西忻州方言:阳婆、爷爷
山西长治方言:老爷儿、日头
山西晋城方言:日头
山西临汾方言:爷窝儿
山西运城方言:日头

4. 普通话:没有
粤语:冇
这方面的差别大多了,仅举几例,引以为正。

作为北方方言的山西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
1、在语音方面,山西方言往往把普通话中前鼻音韵尾n读成后鼻韵尾ng。例如:把“根”的读音读成“耕”的读音,把“汾”的读音读成“封”的读音,把“陈旧”的读音读成“成就”的读音。
2、在词汇方面,有四大特点:
(1)有时会在某些名词前面加上“圪”字。例如:把“台阶”叫做“圪台”,把“细碎粉末状的东西”叫做“圪糁”,把“膝盖”叫做“圪膝”,把“角落”叫做“圪牢”。
(2)有时在某些词前面加上一个字头。例如把“奇怪”叫“日怪”,形容“搞阴谋诡计”叫“日鬼”等。
(3)有时把一个字的音节分成两个音节。例如:把“摆”说成“不来”,“拌”说成“不烂”,“巷”说成“和浪”。
(4)有时把一些名词说成叠音。例如:把“娃”叫做“娃娃”,把“山丹”说成“山丹丹”。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答:1、口音:说话的气势;说话的语气、措辞或格调。2、方言: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

...请结合自己的方言举例说明方言跟共同语的差异。
答:3. 南方地区的方言差异较大,尤其是闽、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显著。4. 北方方言之间的一致性较大,与普通话的差异相对较小。5. 汉语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其中语音差异最为显著。6. 词汇方面的差异...

什么是普通话定义
答: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有许多...

普通话和方言的最大差异表现在哪个方面是语音,是语汇还是语法
答:在普通话中,-ng不是声母,仅作为后鼻韵母的韵尾。 在一些方言中,h与f会相混;学习普通话,要注意区分这两个音。四、舌面前音j,q和x 舌面可以抬起,抵住上腭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阻碍。其中,利用舌面前面抬起抵住硬腭前部这样的...

...请结合自己的方言举例说明方言跟共同语的差异。
答:北方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和普通话的差别自然要小得多。汉语方言目前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方面差别最为明显,词汇涉及面最宽,语法结构的差别比较隐蔽。

普通话知识
答: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如何求普通话与方言的语音对应关系
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因为这属于两种不同系统的语言。通过对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比较,我们发现普通话与诸多方言都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特别是词汇与语法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相对一致性说明了将普通话与方言认作是两种语言的不准确性。

中国内地哪些省份讲普通话最烂,哪些很标准呢
答:烂:秦岭淮河以南诸多省份(江浙沪皖云贵川,两岛,两湖两广,赣闽渝,两特别行政区)标准:北京,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原中华民国热河省)

汉民族方言与普通话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由此可见,今后方言的发展向普通话靠拢是必然趋势。如果你认为方言今后不会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没有萎缩,这本身就说明方言还是有市场...

山西地处我国北方,为何当地方言却不属于官话?
答:中国地域广阔,汉语方言众多,2000年10月31日才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只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分化与统一,由此才产生方言。如此,在晋语与普通话或官话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就很难被列为官话了,这也是在客观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