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出自 陈寅恪的那本书? 陈寅恪曾经提出过的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还是“独立之...

作者&投稿:宰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科学院的答复》。

1953年12月,陈寅恪先生当年在清华的学生汪篯带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来到广州中山大学,邀请陈寅恪先生北上,出任中科院历史所二所所长,汪篯当时亦建议陈老接受此职,陈老听后励声呵斥:你不是我的学生。最后,还是由陈老口述,汪先生执笔,写下了这封《对科学院的答复》的回复信,体现了陈先生独立自由的思想精神。

扩展资料:

1、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2、《对科学院的答复》内容节选:

但对于独立精神缓茄闷,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扰弯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纳租,“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陈寅恪



【出处】

这句话出自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

【释义】

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并且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全文】

海甯王静安先生自沈後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盯粗示於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词曰凯弊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卜余。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扩展资料:

陈寅恪人格之“正”

1、存正

恪守传统,严谨细致,这些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融入陈寅恪的为人治学中。

2、义正

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3、刚正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不久,他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4、身正

陈寅恪遍游欧美,在生活上却从不染习不好的所谓 “洋气”,一直生活节俭、廉洁自爱。

参考资料:

人民网——陈寅恪:守正为心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碰枯轮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当时,面对民族笑信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新中国建立后,陈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又阐述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独立,自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毛公、刘公一纸证明败敏书”允许“中古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不学习政治……”,在文革中收到冲击,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去世。

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

(1)王国维纪念碑:《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见《金明馆丛稿

二唤晌编》(陈寅恪文集之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 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

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 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

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

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腊旅想而不自由,

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

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 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

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

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

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与天壤而同久”《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误作“与天壤而日久”

(2)立碑时间: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民国十八年已巳(一

九二九),先生四十岁。研究院同学为静安先生树立纪念碑于校园内工字厅东

偏,乞先生为《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文中论思想自由之真谛。”此碑由陈寅

恪撰文,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轮链凳思成设计碑式。末署“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

三日二周年忌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字样。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凳蠢首先提出以族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兆粗此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陈寅恪曾经提出过的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还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
陈寅恪遗留照片和雕像(12张)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遗留照片和雕像(12张)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曾经提出过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中国思想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乃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有人找出种种理由说,陈先生有条件坚持这一原则,从而为所有知识分子未坚守这一立场而辩解。但是,我们也看到,有许多知识分子,而且是相当有声望,起码与陈先生一样有声望,如果不说话,政权也不能把他怎么样的人,却自觉自愿地、争先恐后地说话,所说的话之肉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佞臣所能想象的。这是为什么?因此,后来在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中,当他们陆续也被打翻在地,人们只会油然而生“活该”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