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2名数学家 中外著名数学家有哪些?(详细介绍)

作者&投稿:貂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省身

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人清华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又,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

陈省身对数学有重大贡献,尤其是几何学方面。他的成就对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2年,他回到南开大学,捐款在数学系设立数学奖学金。

1984年,他辞去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正式应聘到南开大学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还担任了中美科技交流协会主席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暨南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

几年来,他为祖国数学界举办三项大活动:一是在中国召开每年一次的国际微分几何、微分方程会议;二是开办暑期数学研究生教学中心;三是每年派20名中国数学研究生赴美国参加“陈省身项目”的研究。

陈省身1984年获得沃尔夭数学奖。
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的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教授 ,浙江嘉兴人 ,1911年10月 2 6日出生 ,2 0 0 4年 12月 3日在天津病逝 ,享年 93岁 .陈省身 ,192 0年考入秀州中学 .192 2年秋随父亲全家迁入天津 .192 6年毕业于天津扶轮中学 ,193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 ,193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并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代理所长和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 .陈省身同华罗庚、王忠信三人同住一室。每人一张床,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一
个书架。屋里很挤。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心情舒畅。每天早晨起床时相互开开玩笑,
然后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并都做出丰硕的成果。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吴大猷家每周末有两桌桥牌“牌战”。陈省身是常客之一。他
在南开时即以善打桥牌著称。吴夫人阮冠世也是桥牌高手。只是吴大猷的水平不及格,
仅能在一旁观战,或干些不费脑子的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陈景润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 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使之与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 1978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 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 80 推进到 16 ,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 尖端技术、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华罗庚的少年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他小的时候,却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华罗庚上学时,老师和同学发现他口齿不清,行动不灵,总是笨手笨脚的,又寡言少语,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罗呆子”。而且背地里常常议论:“华老祥家的‘罗呆子’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其实,华罗庚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动脑筋,只是他平时少言寡语,又笨手笨脚,因此别人总是察觉不到。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妈妈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
老三。陈景润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时常被惊慌和迷惘所征服。
当他升入初中的时候,江苏学院从远方的沦陷区搬迁到这个山区来了。
那学院里的教授和讲师也到本地初中里来兼点课,他喜欢两个外地的数理老师。外地老
师倒也喜欢他。十三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是死于肺结核的。而父亲又结了婚,后娘对他就更不如亲娘了。
抗战胜利了,他们回到福州。陈景润进了三一中学。毕业后又到英华
书院去念高中。那里有个数学老师,曾经是国立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难题。他说,当
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
有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共有八百余种);还有德国的一位中学
教师,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
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
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
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
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
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了。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但是他不能笑。如果他
笑了,还会有同学用白眼瞪他的。自从升入高中以后,他越发孤独了。同
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他们用蔑视的和
讥讽的眼神瞅着他。
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
空里,一只孤雁。
福州解放!那年他高中三年级。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年上半年,
他没有上学,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历报考,
他考进了厦门大学。那年,大学里只有数学物理系。读大学二年级时,
才有了一个数学组,但只四个学生。到三年级时,有数学系了,系里还是
这四个人。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国家又急需培养人才,四个人提前毕了业;
而且,立即分配了工作,得到的优待,羡慕煞人。一九五三年秋季,陈
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在第X中学当数学老师。这该是多么的幸福了呵!
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
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发烧到摄氏三十八度。送进医院一检查,他患有
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症。
这一年内,他住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当然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
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了他的专业。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出版了华罗庚的名著
《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陈景润就买到了。他一头扎进去了。
非常深刻的著作,非常之艰难!可是他钻研了它。住进医院,他还偷偷
地避开了医生和护士的耳目,研究它。他那时也认为,这样下去,学校没
有理由欢迎他。
他想他也许会失业?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他节衣缩食,一只牙刷也
不买。他从来不随便花一分钱,他积蓄了几乎他的全部收入。他横下心来,
失业就回家,还继续搞他的数学研究。积蓄这几个钱是他搞数学的保证。
这保证他失了业也还能研究数学的几个钱,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
是数学。
至于积蓄一旦用光了,以后呢?他不知道,那时又该怎么办?
这也是难题;也是尚未得到解答的猜想。而这个猜想后来也证明是猜
对了的。他的病好不了,中学里后来无法续聘他了。
厦门大学校长来到了北京,在教育部开会。那中学的一位领导遇见了
他,谈起来,很不满意,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
材生?
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听到意
见之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不同
意他所听到的意见。他认为这是分配学生的工作时,分配不得当。他同意
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
听说他可以回厦门大学数学系了,说也奇怪,陈景润的病也就好转了。
而王亚南却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管理图书,只让他专
心致意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家,他懂得价值论,
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了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儿的《数论导引》。陈景润都把它们吃
透了。他的这种经历却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
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
勃发和奇光异采,也提出了建议,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
究员。正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一九五七年夏天,数学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重返祖国首都。
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
宗燧、闵嗣鹤、吴文俊等等许多明星灿灿;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启铿、
万哲先、王元、越民义、吴方等等,如朝霞烂熳;还有后起之秀,陆汝
钤、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
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等的学科之中,已是人才济济,又加上了一
个陈景润。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条
件具备了,华罗庚作出了部署。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向那皇冠上的明
珠,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著名数学家,最好带简介~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
1926年,陈省身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1934年夏,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1943年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1963年至1964年,陈省身担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1995年陈省身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被聘为嘉兴学院首任名誉院长。
2004年12月3日19时14分,陈省身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著名的数学大师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塔”般基础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点。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

中国有名的数学家有哪些?
答:(2)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卒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二、陈省身 (1)...

我国历代著名数学家有哪些?
答:我国历代著名数学家有:1、刘徽: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2、赵爽: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生平不详,约182~250年。他研究...

请列举一些 数学家 并给予一定的介绍
答:高斯(1777—1855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才.年仅三岁,就学会了算术,八岁因发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而深得老师和同学的钦佩.大学二年级时得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1799年以代数基本定理的四个...

帮忙介绍一些数学家
答: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也是一个数学家,原希望小欧拉学神学,同时教他一点教学.由于小欧拉的才人和异常勤奋的精神,又受到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和特殊指导,当他在 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1725年约翰·伯努利的儿子...

宋代著名数学家有哪些?
答:2、秦九韶(1208年-1268年),字道古,汉族,祖籍鲁郡(今河南省范县),出生于普州(今资阳市安岳县)。南宋著名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3、杨辉,字谦光,汉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数学家。他曾担任过南宋地方行政官员,为政清廉,足迹遍及苏杭一带。他...

求50个数学家的名字
答:现当代:胡明复 冯祖荀 姜立夫 陈建功 熊庆来 苏步青 江泽涵 许宝腺 华罗庚 陈省身 林家翘 吴文俊 陈景润 丘成桐 冯康 周伟良 萧荫堂 钟开莱 项武忠 项武义 龚升 王湘浩 伍鸿熙 严志达 陆家羲。二、外国著名数学家:1、古希腊:泰勒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2、德国:高斯、柯西、莱布尼兹、戴维...

中国当代著名的三大数学家有谁
答: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中国著名数学家。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

两个数学家和三个科学家的故事是什么?
答:2、拉格朗日 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有哪些
答: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2、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中国数学家。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

世界上最伟大的四位数学家是谁
答:3、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于布伦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大地测量学家。享有“数学王子”的美誉。高斯发现了质数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高斯专注于曲面与曲线的计算,并成功得到高斯钟形曲线(正态分布曲线)。其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