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如何划分突发事件的等级? 《新闻采访》中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 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

作者&投稿:殷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扩展资料:

北京34类突发事件将分级发预警

北京市规定,按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信息级别大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红色预警为最高级。

预警信息的发布资源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社区、农村现有广播、通讯设备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包括预警信息的申请、审查、发布、调整、解除、反馈、监控和咨询服务以及评估。

在全部34类突发事件中,暴雨、暴雪、道路结冰、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13类事件与气象有关。在气象类突发事件中,一些事件的预警分级没有设立黄色或蓝色预警,而是增加了最低档的“高影响”级别预警;一些事件则是在蓝色预警之下,又加设了“高影响”级别预警。当一些气象活动尚未达到致灾标准,但可能影响城市运行或公众活动时,高影响天气预警就有可能依据新标准规定,向外界发布。

“雾霾”则被细化为“大雾”和“霾”两个类事件。

触发大雾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北京市未来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持续;大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48小时以上;大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取消原计划活动;大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特别严重影响。

而霾事件的预警级别只设有橙色和黄色两级。其中,发出较高级别的橙色预警情形为:

当预计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24小时以上;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改变(易地或者取消部分日程)原计划活动;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严重影响。

参考资料:人民网-北京:34类突发事件拟将分级发预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详见国务院《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https://www.baidu.com/link?url=SB3h911TptiKv7ElrdxDPuckfmjUXeTJWkoYhziLjHiMkUhQb43hMgTtadgtMDDzv_68_FFVvbxh92l_5mtISK&wd=&eqid=e3091262000153f5000000035594007d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四级为最低级别。也有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广州市律师:
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思路的原则是什么?~

一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突发事件的演变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应对有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作为立法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等制度作了详细规定。   二是,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可以采取的各种必要措施。同时,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把应对突发事件的代价降到最低限度,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级、分期的基础上,明确了权力行使的规则和程序。   三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需要其履行特定义务。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必要时采取先行处置措施的法定义务做出了规定。同时,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比例原则,并规定了征用补偿等制度。   四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效率的根本举措。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我也需要知道这个,估计咱俩是同学。

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答:1、突发事件分为四个等级。各类突发事件是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分别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2、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特征有
答:3.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威胁公共健康和安全的事件。4.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民族宗教冲突、经济安全问题、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分级分为几级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

突发事件分为哪几级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影响较大并需要立即处置的事件。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一般按照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一级突发事件:指造成特别重大损失、重大社会影响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需要紧急启动...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由谁
答:1.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其确定的部门制定,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危害程度则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2.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涵盖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所称突发事件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分 ...
答: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三分法包括什么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应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所称突发事件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分 ...
答: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参考资料:免费婚姻家庭法律咨询就到法帮网 http://www.fabang.c...

突发事件分为哪四类
答:应对突发事件的两个原则 1、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公开原则。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2、突发事件应对行政行为合理性原则。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法
答:1.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