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星华的资料 李星华的详细资料

作者&投稿:程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个人简介
  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1976至2006年任街道办主任。李星华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投身侨联事业,深入基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为兴仁县侨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3月7日,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星华(1911-1979).1911年11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1976至2006年任街道办主任。李星华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投身侨联事业,深入基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为兴仁县侨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3月7日,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终年68岁。

百科名片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目录

生平
相关信息个人简介
生平
相关信息 个人简介
展开 姓名:李星华 祖籍: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出生日期:1911年11月21日 主要作品: 《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 逝世日期:1979年11月27日
编辑本段生平
李星华(1911-1979).1911年11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个人简介
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 1979年11月27日,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终年68岁。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个人简介
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1976至2006年任街道办主任。李星华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投身侨联事业,深入基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为兴仁县侨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3月7日,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54451.html?fr=qrl3

李星华: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1931年复学。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个人简介
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1976至2006年任街道办主任。李星华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投身侨联事业,深入基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为兴仁县侨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3月7日,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

李星华的资料~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呜呼!张阀作霖,戕我先烈;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狗”,毫无畏惧。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背景资料
答: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作者:李星华,生于1911年11月,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出狱第二天,...

李星华的哥哥是谁?
答:李葆华。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至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其哥哥是李葆华,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李大钊之子,(1909年10月2日至2005年2月19日),男,汉族,...

李大钊或者李星华的资料
答: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李星华的资料:李星华: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

初一下学期语文第3单元所讲的人物,我想要他们的资料,急用!!希望大家帮 ...
答: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王愿坚...

李大钊的儿女分别是谁?
答:3、李炎华:李大钊次女李炎华。1919年生,李大钊牺牲时她8岁。从小学习刻苦。在大黑坨小学工作多年。全国解放前夕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4、李星华: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参考资料来源:...

李大钊的后代有哪些?
答:1973年出任贵州省省委第二书记,同年中共十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于中共十一大连任中央委员。1982年卸任人民银行行长之职,同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2月19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6岁。二、长女李星华:李星华,1911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

李星华有什么资料呢~~~!!!???
答:1909年10月2日长子葆华出生和1911年11月21日长女星华出生,使赵纫兰在更加劳累的同时,感到非常幸福。hekuaile

李大钊的小女儿叫什么名字?
答:后调北京。李大钊牺牲后,其尸骨被反动警方用一口薄皮棺材装殓后,暂时寄放在宣武门外北头路西土地庙下斜街长椿寺内,并由警察看守。当天晚上,和李大钊一起被捕的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和女儿李星华、李炎华被释放。她们回到了曾经租住的灰厂豁子内朝阳里的家中。此时,她们并不知道李大钊已经遇害。

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资料
答:十几天后的法庭上,和父亲匆匆见了一面,庭后,“我”、母亲还有妹妹被释放了。第二天的报纸上却写着“李大钊等昨日已执行绞刑”,“我”和母亲昏倒了。 课文中心{写作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和...

李星华资料
答:李星华创作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已编入小学课本。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