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在什么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怎样转化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投稿:称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碳:

二、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2C+O2=2CO    C+O2=CO2   CO2+C=2C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扩展资料:

二、co中毒处理原则:

(1)现场处理: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吸氧;对发生猝死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2)高压氧疗法:对于促进神志恢复、预防及治疗迟发脑病都具有较好疗效。

(3)脑水肿治疗:应限制液体入量,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及呼吸等生命指标的变化。宜及早应用高渗晶状体脱水剂、快速利尿剂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酌情给予人工冬眠疗法及抗痉镇静治疗等。

(4)自血光量子疗法:如无高压氧气设备,可将患者血液抽出后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体内,能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一般隔日一次,10~15次一疗程。

(5)脑细胞复能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神经生长素及能量合剂等。

(6)改善微循环及溶栓剂:金钠多(银杏叶提取物)、克塞灵(国产降纤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等。

(7)对症治疗:对合并有筋膜间隙综合征者要及早切开减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宜及早进行血液透析;对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要给予对症治疗;注意防治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氧化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例如:



2、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下面是化学方程式:

2C+O2=2CO    C+O2=CO2   CO2+C=2CO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一氧化碳的危害: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扩展资料: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1、应广泛宣传室内用煤火时应有安全设置(如烟囱、小通气窗、风斗等),说明煤气中毒可能发生的症状和急救常识,尤其强调煤气对小婴儿的危害和严重性。煤炉烟囱安装要合理,没有烟囱的煤炉,夜间要放在室外。

2、不使用淘汰热水器,如直排式热水器和烟道式热水器,这两种热水器都是国家明文规定禁止生产和销售的;不使用超期服役热水器;安装热水器最好请专业人士安装,不得自行安装、拆除、改装燃具。冬天冲凉时浴室门窗不要紧闭,冲凉时间不要过长。

3、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放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感觉不适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4、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一氧化碳报警器是专门用来检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能在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的时候及时地报警,有的还可以强行打开窗户或排气扇,使人们远离一氧化碳的侵害。

参考资料:一氧化碳中毒-百度百科

二氧化碳-百度百科



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例如:;

2、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2C+O₂=2CO    C+O₂=CO₂   CO₂+C=2CO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扩展资料:

一氧化碳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也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大气中的CO主要来源是内燃机排气,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

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CO的形成和破坏过程都是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所控制,是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基本反应之一,它的生成机理为:

RH → R → RO₂ → RCHO → RCO → CO

CO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若能组织良好的燃烧过程,即具备充足的氧气、充分的混合,足够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滞留时间,中间产物CO最终会燃烧完毕,生成CO₂或H₂O。因此,控制CO的排放不是企图抑制它的形成,而是努力使之完全燃烧。

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含量丰富,为大气组成的一部分。二氧化碳也包含在某些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中以及碳酸盐形成的矿石中。大气里含二氧化碳为0.03~0.04%(体积比),总量约2.75×1012t,主要由含碳物质燃烧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生。

⑴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₂。

⑵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₂。

⑶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₂。

⑷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₂。

⑸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₂。

⑹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₂释放出氧气,进行光合作用。CO₂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

⑺一切工业生产,城市运转,交通等都离不开排放二氧化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氧化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例如:

2、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下面是化学方程式:

扩展资料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一氧化碳的危害: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碳:

二、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2C+O2=2CO    C+O2=CO2   CO2+C=2C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扩展资料:

一氧化碳中毒后的紧急处理

1、将门窗打开,勿碰触室内家电,以防爆炸。

2、将患者移到通风地,并松开衣服,保持仰卧姿势。

3、将患者头部后仰,使气道畅通。

4、患者如有呼吸,要以毛毯保温,迅速就医。

5、患者如无呼吸,要一面施行人工呼吸,一面呼叫救护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氧化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可行?~

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例如:

2、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下面是化学方程式:

扩展资料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
一氧化碳的危害: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小结: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是在出现的两种情况会发生转化最后形成为一氧化。
二氧化碳它本身就不会去支持这个燃烧发生。
一氧化碳以及这个血红蛋白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一种碳氧血版红蛋白。

CO2+C=2CO(条件是高温加热)
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沸点为-78.5℃,熔点为-56.6℃,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
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扩展资料
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主要应用于冷藏易腐败的食品(固态)、作致冷剂(液态)、制造碳化软饮料(气态)和作均相反应的溶剂(超临界状态)等。关于其毒性,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
天然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能向地面辐射出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增强的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升高,结果造成温室效应日益增强。
据统计,工业化以前全球年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278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而2012年是全球年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93.1ppm,到014年4月,北半球大气中月均二氧化碳浓度首次超过400ppm。
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当今科学不可预测的全球性气候问题。国际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中显示,如果人类一直维持如今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有50%的可能会上升4℃。
如果全球气温上升4℃,地球南北极的冰川就会融化,海平面因此将上升,全世界40多个岛屿国家和界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大城市都将面临淹没的危险,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将会面临危机,甚至产生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紊乱,最终导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和冲突。

二氧化碳在什么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
答:二氧化碳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转化为一氧化碳:1、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但是会和部分活泼金属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如钠、钾、镁)生成相对应的金属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例如:2、高温下二氧化碳能被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下面是化学方程式:

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化学方程式有哪些
答:1、C+O₂=点燃=CO₂2、2C+O₂(不充分)=点燃=2CO 3、2CO+O₂=点燃=2CO₂4、C+CO₂=高温=2CO 一氧化碳微溶于水,不易液化和固化,在空气中燃烧时为蓝色火焰,较高温度时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碳。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难溶...

碳在不够的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物是不是全为一氧化碳
答:从上面两个方程式可以看出,当氧气不足时,可以刚好是反应(2)的情况,这时碳与氧气之比为2:1;也可以是一部分碳参与了反应(1),而另一部分碳参与了反应(2),这时碳与氧气之比介于1:1和2:1之间。所以,碳在不够的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物不一定全为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

二氧化碳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
答:不会,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发生的是还原反应,而氧气在高温下与二氧化碳不能发生还原反应。

什么是一氧化碳
答: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化学式量为28.0101,通常状况下为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物理性质上,一氧化碳的熔点为-205℃,沸点为-191.5℃,难溶于水(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02838 g [1] ),不易液化和固化。化学性质上,一氧化碳既有还原性,又...

汽车一氧化碳过高是什么原因?
答:在汽车尾气检测中,一氧化碳超标通常源于发动机燃烧不充分。汽油中的碳在正常燃烧下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但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下,却会转化为一氧化碳。以下是几个可能导致燃烧不充分的关键因素:检查汽车冷热状态:低温时汽油蒸发不良,冷启动和完全热启动后的尾气排放差异显著。虽然国标对冷启动和热启动有不同...

汽车在什么状态下排放一氧化碳最多?
答: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停车开发动机状态下排放的一氧化碳最多。这是因为汽车发动机燃烧室在高温下工作时容易产生一氧化碳,而在停车等候时,由于没有负载,燃油会完全燃烧,导致燃烧室温度较高,从而更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一...

为什么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乙醇会生成一氧化碳
答:我们都知道,碳在燃烧过程中,是先生一氧化碳,之后在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如题所说的,可以认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分解成碳与水 分解的碳在与少量的氧气生成一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碳,但明显碳是过量的,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一般的碳氢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的状态下都可以这样...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一氧化碳?
答: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输氧能力,阻碍氧向心肌和脑组织的转移,可能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加剧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病率,严重心脏病人可能在更高浓度下死亡。此外,一氧化碳还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造成进一步危害。为防治一氧化碳污染,...

碳经过怎样的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答:1、不完全燃烧:2C + O2 = 2CO 2、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 + CO2 = 2CO 3、还原某些物质:C + CuO = Cu + CO 4、与水高温反应: C + H2O = H2 +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