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佛,关于人生。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作者&投稿:铎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我也经历了很多,很难熬,但是我都挺过来了
而且也像你一样,对亲朋人际交往冷淡,不过我是生来不喜欢杀生的.
我们家与这些事很有缘很有缘很有缘,从小耳濡目染
对于神佛,我是又敬畏有好奇的,而且一开始我也变的不爱吃肉,不忍看到别人痛苦
不过可能是因为另一半的缘故
我又可以爱吃肉,可以忍受别人的痛苦,哎,谁让我老爸老妈,一人代表一方呢
我夹在中间,有点惶恐啊
有些时候,我看到我们家附近的山上有庙,就想到了出家,但是仔细想想
我是在逃避压力,就像有时候看湖水会想跳下去,但却从来没跳过
我想我的一半是疯狂的,一半是理智的,很矛盾,但是也是一种异样的和谐吧!
我知道我有一份责任,不是别人逼的,是我还是个人就一定要担负的
即使我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尔与我诈,但是父母还是要照顾的,亲人间的羁绊我是放不下的,即使他们伤害我
嘿嘿.我不是在夸自己,我是真这么想的.
有些事情,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去做的,人这一世,来的不容易,清心寡欲是一种生活方式,尔与我诈,欺骗伤害又何尝不是呢?
但是总要有个度,你不能自私的连你父母都不顾,在我看来,那是没人性的了
不过人总有自己的理想是要追求的,所以努力试着让你在乎的人接受你的选择吧
这很困难,但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有意思吗?坚定的话,铁楮磨成针是必须的
其实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呵呵
我对神灵的事还是觉得不要随便说的好,所以语言有些不通顺,不过希望你能看懂一些,
我最想和你说的就是,
做自己做了之后不会后悔的,
不是做自己想做的
不要伤害最在乎你的人,因为你一定会后悔,
勇敢的追求,不要放弃,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这世界上没有谁离开谁就不能活的.
最后,生活是很美好的.

学佛信佛,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出世间法难在哪里?难在如何入世去化解;世间法又难在哪里?难在如何出世以解脱执著。
所有“难”的本质都是一样,都是如何认识、如何放弃“自我的执著见解”。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菩提是在世法中发光起用的,学佛要福慧双修才能不偏废,智慧提高了没有福德依然不能成就。你要把佛的世界观楔入日常生活中,让亲友及与你发生接触的人能够从你的身上感受到佛法的亲切和清凉。上求佛法下利众生嘛。
菩萨有六摄法,就是专门来让各种人都愿亲近你的方法。这个你要学一学。
学佛学得离群索居,只能增慧,不能增福,更不能利人。这样就落于小乘了。你要学菩萨,多读一些有关菩萨道的经论疏钞。

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就可以了,不用担心他人的眼睛和看法,信仰可以安慰心灵就可以选择信仰,理性可以解决烦恼就使用理性,这些都是可以的,只要自己喜欢一种方式就要去实践它,通过学习佛学和宗教理念也可以净化心灵,经常打坐反省,经常献出力量帮助他人,这些一旦被认作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可以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在大是大非面前,你的问题就是选择和实践。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说到佛法,通常有句话说:“佛法无边”,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有甚么法术,好像变魔术一般,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到。却是说佛的道理,浩如烟海,我们即使尽一生的精力,也难穷究到彻底。那么,这样多的佛法,当然不是在一两个钟头的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从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来和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历史,各位大多数都知道,我想毋须多说了。释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和说法在人间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们人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佛法是阐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当时佛所说的许多教法,经过后来弟子们编集,就成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说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也好,北传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认为它是最根本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它是: 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易的,没有一样不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变化无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中国有句话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就是说明世间是无常的。 一般人心里,总有一种虚妄的执见,认为世间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贪求无厌,一切要占为己有。由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法揭示无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执。学佛的人,如果明白了这种无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紧紧跟着我们,绑着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解脱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讨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欢谈苦,因为一谈到苦,不但眉头会皱,好像心里都苦起来。但是,现实的世间确实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谈。学佛的目的,便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决心,修习佛法,追求快乐,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门。 三、空——空是甚么?空是缘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条件,缘、是生起事物的辅助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易告消灭,消灭即是空。所以佛法说空,乃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空无的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便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其实,这四大离散的空,还是从浅显的意义说的;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空;毋须等待四大离散时才空,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 许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误解了这“四大皆空”的意义。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与不信佛的人为了某些事争执时,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学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还跟我们争甚么?”其实,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四、无我——我是甚么?中文“我”字,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着兵器的家伙,杀气腾腾,一望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东西;所以一个我见重我执深的人,到处不受人欢迎。我,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要是问他:“你有一个我,我在那里?”他一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是我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没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认为生命体是我。根据佛法分析起来,我们的生命体,是由五蕴组织而成的。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蕴属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这属于精神的四蕴里面,识蕴是精神的主体,而受、想、行三蕴是精神的附属。我们由这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只是因缘的假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说是“无我”。 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 中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恰巧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整个大讲堂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禅师便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此间无大学士的坐处!”苏东坡是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他听了这句话,也用禅宗的话回答他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禅师是一位解行相应学养很好的高僧,当下便笑着对苏东坡说:“老僧有个问题请教大学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请你将玉带留在此间,永镇山门?”苏东坡听了很得意,他以为自己通达佛法,这一回是稳操胜卷了,便说:“好的!好的!请你问吧!”佛印禅师问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甚么为座?”这一下,把才华横溢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问得瞠目无以对!于是把皇帝赐给他的一条玉带解下来,留为纪念。这一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千古佳话。 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要义。接着下来,我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解释,说的人各有不同,大约不出四种: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种是连续的,因为生命是人生的延续,要延续人生的生命,必须要有适当的生活,而因有了适当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够生存;所以这生命、生活与生存,好像是三义一体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与生存三者的总和。这里值得提出一谈的,是人生的生活问题,中国古人谈到人生的生活,常举出“食、色”两个字;现在的人谈生活,就说“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说“食色”也好,今人说“衣食”也好,“食”,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质的食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麻醉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洞的! 从佛法的观点说,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的问题;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 生死,是一件大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所以他慈悲心切,说法度生,其目的无非就是要唤醒沉迷在生死大梦中的众生。所以解脱生死,是大小乘学佛的人一致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谁在起惑造业?谁在轮回生死?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们要修心。不过说到修心离欲,有些人觉得那是自讨苦吃。他们说:“有好看的东西不看,有好听的声音不听,有芬芳的香不闻,有可口的味不吃,这是多么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们的心,好像野马一般,如果没有人去骑它,去管束它,让它随心所欲,乱跑乱闯,那是多么危险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会手忙脚乱了。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却嫌她不够漂亮,不要睬她。娶个二太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装品给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慨!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胜慨叹!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太出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请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答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了,道歉带恳求地向大太太说:“大太太!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我现在要死去,一个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儿死去吗?”大太太一口就答应道:“嫁夫应该要随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么能单独活着,我决定跟你一起死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话,富翁虽然听得很清楚,好像还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问大太太:“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去死?大太太点点头;这时,富翁如梦初醒,很懊悔地对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爱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们忘恩负义,到现在都离开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看重你,你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我为什么不早对你好呢?“富翁说了之后,就和大太太拥抱一起死去了。 这一则精彩的故事,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青,但美丽年青,对我们的将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跟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饶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决生活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问题。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 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说人生是五蕴和合无我的,所以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 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修习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

佛教的人生哲理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有没有好的佛学经典,道学经典的讲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书籍?_百 ...
答: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

佛语人生经典语录
答:佛语关于人生经典语录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以下是我搜集的佛语关于人生经典语录,欢迎阅读。1.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2.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3.邪正烦恼...

学佛之后如何做人
答:要得到正见首先要深入经藏,经为佛所讲法的记载,经通"径",路径之意,通过深入经藏,我们能找到一条通往觉悟的人生大道。然后我们就循着这条路走,这就肯定可以做一个好人。这是读经的第一个目的,即读经明理。读经第二个目的是开慧。大家都知道学佛修学大纲为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大彻大悟的佛学句子,一句佛语点透人生
答:.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一颗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佛说...

人生如苦海,学佛到彼岸
答:人生如苦海,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是哭喊著与痛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生命终结那一刻,听到的还是围在自己身边的亲人那充满悲苦的抽泣声。难道人生来仅仅就是为了受苦而来的吗?为解开这个疑问,我将自己的学佛经历记录下来,希望有遭一日能够有所觉悟,用智慧的佛法来寻找答案,从而减少自己在...

佛学和道学那个更适合参悟人生,修身养性?我想学其中一门,让自己对人生...
答: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答: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

佛家如何理解人生与痛苦
答:第一,佛法怎样分析人生。第二,佛法怎样看破人生。分析人生不是佛法的目的,还要看破人生。第三,佛法怎样解脱人生。看破人生也不是目的,最后是要解脱人生。所谓解脱人生,就是要在人生中求得一个超越、求得一个自在。 从前,有人请教倓虚大师:“老法师,您学佛几十年,修持这么好,不知道您对佛教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佛教对人生有什么启示
答:佛教是揭示宇宙、人生实相的真理,是诸法的真实运行规律,也就是说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可以解决人的生老病死众苦恼。 热心网友| 发布于2013-07-24 举报| 评论 0 0 其实普通人学佛,就是学做人的心态。佛学推崇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事。 热心网友| 发布于2013-07-24 举报| 评论 0 0 让...

佛教整天就在讲人生苦啊苦的。不要留恋世间啊!
答:有两件事情你需要了解:第一,佛并不专注于苦,而是很现实地告诉你:人生是有苦的。佛也说的很清楚人生有值得追寻的7种快乐,只是它们都不长久。佛真正专注的部分不是苦,而是苦的止息——告诉你苦并不是为了让你苦,而是为了教你让苦停止。第二,你不去了解,并不代表你可以不面对生老病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