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史实角度) 请结合史实和三国演义,评价诸葛亮

作者&投稿:宦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士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至于四轮车,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分析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他们认为,对曹操和孙权的实力,诸葛亮看得比较客观。刘备后来东征失败,诸葛亮和姜维后来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这都证明曹魏和东吴的实力确实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而最精彩的是,刘表和刘璋确实缺乏执政能力,荆州和益州后来果然被刘备占领,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构想。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局发展的惊人的

预见性。这种远见卓识是他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重要因素。至于后来之所以没有实现他当初的全部构想,那是因为刘备等人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出现偏差,执意东征,导致孙刘两家刀兵相见,荆州丢失,北伐难以成功。

但是,也有学者对《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他们认为:《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比如曹操就这么想过,他也是这样做的,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东吴方面,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后吞并益州,然后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所以,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还有学者认为: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这就是个明证。所以,诸葛亮想同时占领这两个地方,其设计一开始就有致命的缺陷。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

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从史实来看,诸葛亮是首先是一个忠诚的人,从他为报刘备的三顾草庐而为刘备集团操劳致死就可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无论行军打仗的运筹帷幄,还是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要做到事必躬亲,务求达到完美。我想也正因为他的事事操心,使得自己过早的衰老,也使得蜀国的人才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使得蜀国后期人才断层,到后期没有几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物。诸葛亮也是一个善于谋断的人,本身具有很渊博的知识,从隆中对其对天下局势分析的那么透切就可看出。在我看来,诸葛亮在在调兵派将上会有个人色彩,如派关羽在华容道伏杀曹操上多有不当,明知道关羽会很可能放过曹操还派他去(虽有关羽的军令状,但作为战争不能有丝毫的怜悯)。设想一下,如果派黄忠或者赵云,张飞去,那曹操很可能死在华容道上,诸葛亮就不必在蜀国后期总是北伐劳民伤财了,关羽更不可能死的那么冤枉了。还有一个实例也说明了,就是马谡守街亭这个用人问题上,马谡只不过是毫无实战经验的人,对于战争还停留在纸上。而街亭关系着蜀国今后北伐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什么不派一员大将镇守呢?我想黄忠绝对能守的下来。难道只因为马谡的几句纸上得来的兵法就使诸葛亮迷惑了吗?这样的做法,不但使得蜀国北伐成功是希望大大 降低,也使得一个希望之星过早的陨落了。
  总的说来,人无完人,诸葛亮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物。从小我就很喜欢他。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王维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简称“三代下一人”。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意为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 》,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个人觉得诸葛亮是个全才,但是军事不如周瑜(别信三国演义,周瑜历史上很大度的,不存在因善妒被气死的可能),识人,用人不如曹操,(光看马谡就知道了,明明是个参谋的命,偏偏让人家上前线当指挥官,结果给人一种眼高手低,还命陨在“罪魁祸首”诸葛孔明手上),谋略不如郭嘉(个人觉得郭嘉是历史上最有眼光的,在当时天下未定,甚至连曹操都刚刚起步,在大部分人上至州郡郡守,下至城池城主都想要图谋天下的时间段,但是郭嘉在那种情况下,依然为曹操做出了二分天下的分析,当时刘备还在平原当县令呢。。可惜天妒英才)唯一拿的出手的政治,却有几位大贤和他不相上下:顾雍,张昭,管宁,邴原。

总的来说:诸葛亮什么都行,却又没有专精一样的厉害。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诸葛亮是我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从史实角度分析诸葛亮,他应该算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提倡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并且在这中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论统兵打仗和军事才能则远不及曹操和司马仲达。《三国演义》显然夸大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的能力,把他变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以汉初三杰相比,诸葛亮一人可当萧何张良两人,但是韩信的职务他兼不动

用史实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烟飞灰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倘若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前是否曾预见到蜀国的灭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与蜀国的彻底失败?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经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天时与天意,天不灭曹!在滚滚向前转动的天意巨轮面前,任何人的谋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怜的!何为天意?民意也!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的连绵战争,也是无义之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夺领地城池,所发动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成了三国时代的民意象征。 何谓天意?窃以为天意乃宇宙客观世界中,物体、物质、事物运动中,所具有的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改变,潜而无形,浩浩荡荡、不可抗拒,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诸葛亮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终成空梦,他的失败,在于当时以蜀国的综合国力、军力,在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与条件的情形下,勉力频频北伐征战,屡战屡败,加之战略与战术上的诸多失误,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彻底失败,脱离了客观实际的良好愿望,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结果,诸葛先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饮恨黄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悲剧性人物,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必然结果。人们不禁深思诘问,蜀国拥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先生为三军统帅,反倒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原因何在?天意在此与诸葛先生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天不灭曹! 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的诸葛亮虽为相父,实为蜀国不是皇帝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纵横驰骋,颇为得志,失街亭后的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仍在蜀国政坛上叱诧风云,威风不减当年。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把蜀国治理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但诸葛亮此时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埋下了蜀国亡国的祸根——完全忽视了对刘禅从政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子不孝,父之过,刘禅日后的腐败昏庸无能,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当诸葛亮五丈原突然归天后,蜀国的权利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真空,历史把刘禅真正推上了蜀国政治权力舞台中心。刘禅这位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的一国之君,便开始把蜀国一步步推向了亡国的深渊。蜀国有刘禅这样胸无大志的昏庸皇帝执掌朝纲,焉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焉能不成为亡国之君?天意便自然转到雄心勃勃、军力日盛的魏国头上了。灭六国者,非秦也;灭蜀国者,非魏也,乃蜀国自己也!乃刘禅自身也!天意难违,诸葛亮终究败在了天意面前!

  诸葛亮出将入相,内辅蜀国,外抗曹魏,交和东吴,但后世亦有权臣之讥,是否评之太过?

  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罚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广被於人民大众,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的评价,都能明察秋毫。有益於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然而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屡以曹操自比,对待刘禅的方式,一如曹操对待汉献帝。掌握整个国家大权,排除君王的影响於其外,举凡政治上人事任官、军事上调兵遣将及内政大小措施,即有人叽为嗜权之权臣,正如曹操,虽未篡汉,但只手遮天,人臣功高蔽主。

  在白帝城接受刘备诚恳托付的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谨事幼君不失礼,辅国治众国人信。比较起孙坚死后的主少国疑,甚至於孙策亡后的大臣未附,而刘禅不比孙策及孙权,诸葛亮的全力辅助,遂使后主无后顾之忧,其功不可没。然而曹操大翦献帝宗室,杀戮皇后贵妃;诸葛亮以臣事君,并无对刘禅作出逾矩的行为。曹操又控制汉献帝左右,铲除亲信外戚;诸葛亮对於刘禅,恰好相反,甚至於北伐途中,还有因刘禅受谗而被迫回师召回成都的记录。这些比较,诸葛亮与曹操两者显出截然不同的光景。

  假如没有诸葛亮的介入治蜀,政治上的作为,刘禅能够使上下各适其职吗?发崛人才,录用人才,评量人才,任用人才,这些君主的重责大任,曹操、孙权及刘备等人非常擅长。诸葛亮一直到死后还安排了蒋琬、费禕等人接班,生前则重用董允、马谡、陈震、吕义、杨仪、张裔、杨洪、费诗、杜微、来敏、尹默、谯周、邓芝、杨戏、张表、杨顒,甚至刘琰、向宠、吕凯、马忠、王平、张痴、张翼、姜维、宗预、廖化等,还有一堆文臣武将,蜀汉可谓人才济济一堂。这些应该是刘禅要继承刘备广招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黄忠、马超、庞统、法正、孙乾、简雍等人工作,诸葛亮却先代刘禅募集人才,不知刘禅会不会作得比诸葛亮还好呢?相当怀疑。

  军事上的安排就更不烦刘禅操心了,诸葛亮率军出征,南平叛乱,北出伐魏,每每造成魏国举兵震动。虽然蜀兵素质太弱,无法完成大业,但以一州之寡民,力征数倍大州的众兵,诸葛亮鞠躬尽瘁,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若是刘禅的军事能力要比较,不如与刘备的义子刘封来比较,刘封是在二十余岁就以武艺闻名,还具有实际率兵打胜仗的人,万一有心与刘禅对抗,刘封可能会力屈劣势吗?后来刘封因诸葛亮而死,遂无此顾虑。如果没有诸葛亮,刘禅要领兵平南蛮,北伐曹魏,似乎有点强人所难,也许还要面对刘封的挑战皇位也不一定能搞定。

  至於内政的治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治理官府、修缮房舍、桥梁、道路等,开辟良田,丰收米粮来充实仓库,讲究器械技术的改良,不断累积富饶物产。不管是不是权臣,这些事情需要勤劳肯作事的人才有办法成就,如果抢著作这些事就叫权臣,那麼益州的人打从内心很希望这些所谓肯作事的权臣多一点。良相难求,因为掌权而不建设,握权而不造福人民的权臣太多,有人会认为刘禅会把国家治理得比诸葛亮还出色吗?

  如果蜀汉没有诸葛亮,只凭刘禅来统治,就可比较出诸葛亮倒底是不是权臣,如果诸葛亮连一丁点都没建设蜀汉或留下任何制度与人才来荫庇刘禅的话。事实上诸葛亮治蜀达成富国强兵,有声有色,连死后数十年都还令人民敬仰,甚至在路旁祭祀或私立庙宇,这种待遇,即使曹操、关羽及刘备一代枭雄等人都望之莫及。虽然经年征战,未有匡复之功,但以蜀弱之资,挑战曹魏强敌而不畏惧,士卒用命而不顾,人民尽其力而不怨,诸葛亮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与其责备诸葛亮身为嗜权之权臣,不如称赞为治国之能臣,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当之无愧。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智慧的存在,但有其性格局限,最终功亏一篑。以下为网络搜集:诸葛亮少时已有超出众人的才能,英杰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汉制,约今1.85米),容貌甚为俊伟,当时的人都十分奇异。诸葛亮忠於主君,备受后世推崇。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

1.你认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 2.你认为司马懿是个怎么样的人 ?
答: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聪明的人,司马懿是一个非常阴险的小人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答:,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只有其小圈子内的几个好友“谓为信然”《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至于中原、江南地区对其更不了解,可谓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诸葛亮还未成名前,就要求人主使用他必须“尽亮”,其出山的“心理价位”如此之高,这在人才资源极其充足的曹、孙两家那里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得到满足的。至于刘玄德那里就...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答:3. 无敌的智慧 可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详细点
答: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 (详细一点)
答:1.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造像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结合事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答:其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阴险狡诈的曹操、知人善任的孙权、宽厚仁义的刘备、义气善战的关羽、勇猛莽撞的张飞等。他们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蜀国的重要大臣,是刘备的得力助手。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所处的年代和主要成就
答:诸葛亮出于三国时代,主要成就如下:1、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