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一项什么制度?他和今天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 急~ 好 加分、 如何评价科举制~~~急急,下午就要交了~~

作者&投稿:淳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举制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体现的是“学而优则仕”。科考成绩优秀的可以直接为官,且以后的仕途发展前景很好。
现在我国的官员实行的是委任制。委任制是由上级组织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直接任命下级领导干部的一种干部任用的形式。它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种主要的普遍的干部任命制度。除了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外,其他人员(除了需要选举产生的以外)也可实行委任制。按《国家公务员职务任免暂行规定》要求,国家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委任制,是指依法由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内确定符合职务资格条件的人选,委派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制度。在我国,是由本级人大常委会、本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派出的政府机关或部门,依法委派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制度。委任制,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尤其适合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但选人视野窄小,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委任制的实质是由领导决定人选。领导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先由有关部门对拟任干部进行考核、审查,然后由领导任命。我们的委任制是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和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来实施的,是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委任的,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录制度)的简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
(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其二,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而像美国等国除了口、笔试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并注意通才和专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和试用。而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拿清朝来说,它的录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任用这样一个过程,往往一个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要耗费了大半生的时光,甚至一个人到老也不能及第。
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不难明白,只要稍作理性思考,便不能将科举制全盘否定,科举制的形成和被固定为一项国家制度,并非是人力的主观设计,而是在多种方法比较中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样,科举制度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治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
(二)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现代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晋升也通常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这些做法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确保对公务员在考核和晋升上的合理和客观。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考核官吏往往不是根据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而是根据考核官吏者自己的喜好、憎恶和与其的关系来作出判定。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由于遭到不公正考核而不能升迁、甚至贬谪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不仅使大量有才、有识志士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而且也加剧了各个朝代的灭亡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无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相应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便是其中之一。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与古代的科举制相比,这种考试对应试者尚有一些预设的条件,如文化程度(即大专以上文凭)、身份条件(如户口所在地、应试者先前的职业)……等等方面的限制。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当汲取古代科举制的优点:即摒弃一切先决条件,使国家的行政机构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凡有志于做公务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哪怕他没有大专文凭、户口也不在本地、是工人农民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都可以参与考试。这样才能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扩大人才选择的范围。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会使应试人数大大增加,不利于操作管理。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人们选择职业的范围比古代宽广得多,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决不可能很多。而且即使参考的人很多,也必须坚持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原则。
(三)法规、制度层面
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出现在等级森严,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它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以宋代为例,自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至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宋代建国已有97年,而科举仅有44次。
西方公务员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如英国1855的《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规是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条例与西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相比,不仅在数量上不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加快与公务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公务员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内在需要。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人事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向实施阶段过渡。
考的内容不一样吧,科举考四书五经这应该是最大的不同点

急求,随唐以来,政府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与现在我国政府选拔公务员之间有异同点吗~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
(一)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历史往往出现轮回的现象,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其一,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是考学(即并非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考试),而是考官(即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其二,都是通过公正严格(至少在理论上)的文化考试,选优劣汰,使考试中的胜出者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手段也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科举是考八股文,而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则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而像美国等国除了口、笔试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并注意通才和专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和试用。而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拿清朝来说,它的录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任用这样一个过程,往往一个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要耗费了大半生的时光,甚至一个人到老也不能及第。
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不难明白,只要稍作理性思考,便不能将科举制全盘否定,科举制的形成和被固定为一项国家制度,并非是人力的主观设计,而是在多种方法比较中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样,科举制度延续1300余年,也决非任何封建帝王,统治阶级刻意维系所能得逞,而是它本身相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达到的结果。
(二)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现代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晋升也通常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这些做法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确保对公务员在考核和晋升上的合理和客观。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考核官吏往往不是根据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而是根据考核官吏者自己的喜好、憎恶和与其的关系来作出判定。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由于遭到不公正考核而不能升迁、甚至贬谪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不仅使大量有才、有识志士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而且也加剧了各个朝代的灭亡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无论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相应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便是其中之一。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与古代的科举制相比,这种考试对应试者尚有一些预设的条件,如文化程度(即大专以上文凭)、身份条件(如户口所在地、应试者先前的职业)……等等方面的限制。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当汲取古代科举制的优点:即摒弃一切先决条件,使国家的行政机构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凡有志于做公务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哪怕他没有大专文凭、户口也不在本地、是工人农民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都可以参与考试。这样才能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扩大人才选择的范围。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会使应试人数大大增加,不利于操作管理。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人们选择职业的范围比古代宽广得多,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决不可能很多。而且即使参考的人很多,也必须坚持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原则。
(三)法规、制度层面
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出现在等级森严,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它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以宋代为例,自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至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 年),宋代建国已有97年,而科举仅有44次。
西方公务员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如英国1855的《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规是 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条例与西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相比,不仅在数量上不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加快与公务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公务员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内在需要。

简单说就是1.考试时间:公务员考试每年每个月每个地方都有;科举考试三年一次。
2.考试内容:公务员考试灵活,注重能力;科举很死板,考四书五经。
3.考试对象:公务员考试针对的人群比较普遍;科举只针对读书人,那时不多。
4.考试程序:公务员考试面试通过即成为公务员;科举还得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等级严格。

  略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功过,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流动等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科举经过千年运作,将这一制度的两端即上至统治阶层和封建政府下及广大士子乃至普通民众卷入其中,成了越来越凝滞的“累人”制度。更有研究者直接提出,科举考试是对人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缺乏创新性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然而,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中,我们确实需要把科举考试制度放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理智地考察,对科举的作用和价值做负责任的历史沉思和全面客观的评价。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一定有它积极的一面:
  首先,科举制最大的特点是否定特权制度,这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中国历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科举制向全天下抛出诱人的平等光环,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进身之阶。科场就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天底下思想最活跃的文人,使他们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拥拥挤挤抢过科举独木桥上。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
  第三,科举制度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统一考试制度,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了根据人的教育程度来分配社会地位的知识优先的准则,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是一种先进的精英治国理念,也是1000余年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得以稳定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而在废除科举制度的100年间,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政坛更是白云苍狗,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民族饱偿百年屈辱,据此,有的学者大胆推测,中国百年动荡起因在于科举制度的废除!观点似乎偏激,深思又觉得有些道理。由于失去了科举这个统一的人才衡量选拔标准,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其治国理念的南辕北辙,人才制度朝令夕改,导致中国社会官员队伍的素质也是不断地反反复复。从科举制度演变历史的角度来看,国民党时期的任人唯亲,改革开放前强调“根正苗红”任人唯出身的政治标准,这都是历史的倒退。这100年里,官员队伍没有随着废除科举而得到提高,反而有些官员还不如那些读过圣贤书、懂得为官之道的七品芝麻官。改革开放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观念的倡导,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的实施,实质上都是科举制度形式的现代翻版。同时,在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形成了一系列考场规则和考试方法,诸如对出题判卷考官的锁院隔离制、对考生衣着用具的搜检制、对考卷的糊名弥封制等等,都是防范科场舞弊的有效举措,有些做法至今仍得到借鉴和沿用。而历史上按不同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规制,实践已证明对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是有益的,今天的高考仍继续实行不同省区录取的定额制。总之,千百年的历史说明,科举制度中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使得选拔更具客观性,是经过反复检验并且在今天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第四,科举考试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它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十年寒窗”依然是激励现代人发奋读书的至理名言。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永远是偏远山区孩子惟一的梦想。
  第五,科举对社会的习俗产生重要影响。“金榜题名”仍然是学子的梦想, “名落孙山”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动力。科举制度所衍生出来的独特的“状元文化”等一批次生文化,在民间更是经久不衰、越来越显示出极强的文化生命力。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由科举文化演化而来的词汇“文曲星”竟然被现代社会包装出价值上亿元的电子词典类商标品牌的无形资产。
  第六,科举制度还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中国是考试制度的故乡,科举考试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样,对世界文明都是一个重大贡献。而只有沿袭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让他们打心底里折服惊叹,甚至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先生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并设想以此来改造中国的官吏体系,但孙中山考察研究的结果却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科举制度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
  首先,科举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士子们志在功名利禄,非为探讨学理,读经、考试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思考和研究自然知识、属于下流的技术和工艺、不登大雅之堂的非儒家学术等皆成了下策。因而所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一直到今天,这种影响的幽灵仍然在中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上空徘徊。
  其次,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特别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发展之中,士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最后,科举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现代中国仍然是官本位社会,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其积极合理的因素我们正在逐渐地吸取并加以效法。但是,它遗留的消极阴影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莘莘学子仍然在单调的教室里用单调的方法单调地重复着单调的知识,应付考试的死读书、背教条、务抄袭风气时有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产品”的单调划一和创造精神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向前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考试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知识的扩展与融合,改善教育理念,提倡终极人文关怀。

科举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与当今的高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不应该直接比较。科举是一整套选拔(有部分培养)官员的制度,而高考则只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如果详细的比较的话,高考更像是童生试,通过了之后就能得到一个身份和学习资格。但同时他们又有所不同。第一,从考试形式上看,都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可比较于古代的绩优则仕),...

“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考试制度吗?它和高考有什么区别?
答: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结构非常扁平,笼统来说只分为两类人:能做官的士,和做不了官的民。一个人的身份想要有所跃升,可以说基本只有科举这一条路。科举的诞生和演变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用分科学习、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在创立之初设立了很多的考试科目,目的是选拔出不同专业的人才。然而,...

什么是科举制?主要科目有哪些?
答: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科举制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汲取?请简要回答。
答: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 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 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 ,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

古代科举制度和今天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最主要的就是目的不同,以前科举制度就是一个:选拔人才,而现在的考试制度:一个人是检验,第二个是选拔人才,再一个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筛选优秀人才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其他的,像内容,结构体系,人员范围等都不一样,但不是主要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
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1、首创隋朝(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当时可谓...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1、科举制的历史意义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制度,它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所谓的美举制,这使得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执行的制度中因为制度的弊端,所以很容易就导致世家大族对读书人形成一种制约,从而形成一种与皇权可以相抗衡的世家力量。在这...

什么是科举制度?详细一点!!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而举则仕”,直接催生了不论门弟、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制度发明?
答:同这种经济结构与政治体制相适应,汉代的取士任官制度是察举制。刘邦要求诸侯王、郡守等高级官吏,察访民间德高望重的人,并亲自探视劝勉,安排车辆送这些人到相国府报到,同时报告他们的简历和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察举的诏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

什么是科举制
答: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