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以鄙远”的“鄙”是意动吗 “越国以鄙远”里的“鄙”为什么不是使动用法,而是意动?

作者&投稿:褚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是意动,因为地方远不是使它更远而是认为它远,所以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一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郡”,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白话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行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

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

最后对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字,课本注释为:“鄙,边,这里作动词用。”没有说明是怎么动法。但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一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郡”,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诚然,从表面上看,可以写成“以·一为……”格式的往往是意动用法。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的“轻”,就是“以……为轻”,“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的“异”就是“以二”~为异”。但是,如果我们从意动的本质来看,意动只是意念上的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是主观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如果是一种客观现实,我们就不会说其是意动了。比如,“以愚羚“香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是“以·一为美”,“美我”是“认为我美”,事实上“我”美不美不管,也许“我”是一个五八怪,但在“吾妻”看来,“我”是美的,此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越国以鄙远”中“鄙”字究竟是作动词,还是意动用~

越国以鄙远的鄙本意是边界的意思,在这里是把什么什么当做边界的意思,因此是意动用法。

这里是把“鄙”翻译为“把······作为边境”或者“以······为边境”,明显的名词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的活用词?
答:在这句话里,“以”是连词,“远”是形容词做名词,解释为边远的地方;“鄙”本义是名词“边境”,在这里支配后面的远;所以从大范围讲“鄙”是名词做了动词。不过不是做一般动词,而是特殊的意动,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自己的边境”。而我们通常的习惯是把名做动认同为名词做一般动词...

越国以鄙远 的远的活用 谢谢
答:鄙和远都是活用。鄙:名词,边疆,边境。这里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将……当成自己的边疆。或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边疆。远:形容词,遥远。这里活用为名词,遥远的地方。鄙远:将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疆。或:让遥远的地方变为自己的边疆。

...的一项( ) A.晋军 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 鄙远 C.既东 封郑_百度...
答: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知识。题中,A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军;B项的“鄙”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把远方作为边鄙;C项的“东”名词作状语,意为“在东边”。

越国以鄙远的以的用法是什么?
答:“越国以鄙远”的“以”用法是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即“越国”的目的是“鄙远”,全句的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境。其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节选: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关于文言文
答:(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3)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4)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5)若不阙秦(...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答:烛之武退秦师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有:1.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
答: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

指出写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气其意义
答:越国也鄙远,君知其难也——鄙,把--作为边界,形容词动用,远,遥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人或事),形容词作名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动词使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是羞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情好,形容...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淑》的字词翻译与文章背景
答: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文言文
答:例3:《前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表示“以……为侣 以……为友”。例4:《礼记·礼运》中,“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示“以……为亲 子:以……为子”。例5:《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表示“把……作为疆界”。2. 名词在古文中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名词使动用法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