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唯心主义的哲学? 如何客观理性地评价唯心主义哲学

作者&投稿:范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主观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这种人看问题的界面较为狭窄,做事较为片面,往往考虑个人主观的愿望而非客观存在的事物. 二者结合。对未来的“预测”有时就需要壮大胆子的去作为,敢冒风险,相信自己,从而获得足够多的自信!这就是“唯心”。 在“作为”之前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准确定位、科学分析。这就是“唯物”。 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唯物”是没有的。所以,哲学中才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唯心主义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唯物主义对立,说明其是有一定道理的,哲学不讲唯心主义就不是哲学了”,唯物主义是常青树,唯心主义也不是朽木枝。1、首先,“唯心主义”这个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所提出,很明显,马克思是以自认为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自居,俯视、划清界线并批判着另外一群同行的“荒谬性”,甚至将非哲学的迷信思想与神学也强加与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甚至更进一步指出:“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成为了今天哲学上的一种思想流派。这也就是为何唯心主义为那些非哲学专业人员所唾弃的原因之一。2、其次,对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恩格斯指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这个命题其实是涵盖了两个小命题的,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A 爱情与面包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肚子与大脑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B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先的问题(先有了我,后有了世界;还是先有了世界,后有了我的问题)。对于B命题,其实我想只要不是神经病、自大狂,正常人都知道答案。难道偏偏唯心主义思想家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耶稣、贝克莱、王阳明不知道?我们为何唾弃唯心主义?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我们把迷信思想与神学的唾弃,强加给了唯心主义罢了。3、其次,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贝克莱、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黑格尔、朱熹。好了,我们回到命题A爱情与面包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肚子与大脑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认为大脑、面包、艺术、主义等等这些上层建筑是第一性,肚子、物质生活等等经济基础为次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比如:梵高几乎沦为乞丐,可是还一直渴望生活,被孔子称之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等等行为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唯物主义则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好了,我们再回到命题B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先的问题(先有了我,后有了世界;还是先有了世界,后有了我的问题)。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在这一命题上一致认为意识为先,物质为次。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很有意思,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十有八九是唯心主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等;唯物主义思想家屈指可数: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等。不光中国如此,西方也一样。唯心主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贝克莱、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等;唯物主义思想家屈指可数: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简而言之,如果太过好高鹜远,唯心主义则会变成空想主义、理想主义、虚无主义;而如果放弃人生追求,唯物主义只会变成庸俗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最后,既然你想系统的学习一下唯心主义哲学,来克服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太深奥的哲学书,让人犯困。推荐几本清丽隽永的哲学书吧:庄子《庄子》、叔本华《生存空虚说》、尼采《瞧,这个人》。如果不讨厌文言文的话:《庄子》:自由、幸福。《论语》:责任、仁爱。《心经》:百字经典,字字珠玑的佛家宝藏。《韩非子》: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喜欢深刻隽永的哲学书: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为什么人活着这么难?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告诉您。这都是我在中学时候所读的哲学书,相信会对你有用。希望您在哲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并不认同整个哲学史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史,哲学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有多高明。如果从哲学史中哲学家们对整个人类的幸福贡献来看,甚至恰恰是那些唯心主义大师们,给予我们的思想、幸福、希望、光明,比唯物主义哲学家们要多得多。

看起来,似乎有两种态度:

1,有人属于无论如何都要坚信上帝的。不要试验你的上帝,只要信!

2,有的人告诉你,唯心主义的确可以向荒谬的方向发展,但是那种极端的状况,却不是唯心主义?换言之,温和一点就好了,不但有俾于世道人心,而且为众多古代贤哲所信奉-----仿佛这样,唯心主义就由人们误认为的什么丑姑变成了真正的美女-------不仅是量变,质也变了。

只要唯心的程度轻那么一点,就可以把唯心主义很好的梳妆打扮起来,而且也只有轻了那么一点,才叫哲学的真正的唯心主义?而不是宗教的迷信的荒谬的唯心主义?

3,至于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自然上唯物,到了自身和社会,就唯心起来,马克思等人虽然早有解释,有人还是把这事看得好奇怪。那些名人的声誉和权威,真是像亚里斯多德对自由落体的解释一样,可以借着好名声和信仰者众,说明他们都是获得了真理----------科学固然不迷信上帝,难道迷信书本和权威?

很明显,这里有一个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自然界没有或者不显著的。古人出于各种原因,当然也暗合着剥削阶级的思想需要,喜欢某种形式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搞出历史唯心主义。换言之,历史唯心主义,本不是什么不容易想到和理解的奇怪东西,当然容易产生并广泛接受,这就意味着他的正确?-------就像古人几千年异口同声都说天圆地方,这也是正确的吗?

至于人的需要,可以看看马斯洛的层次论。如果你饿的几哇乱叫实在难受,并且接下来不会很快有饭吃,你做的,却只是吩咐你的朋友赶紧搞一张达芬奇的画给你看,我是觉得奇怪的,即使你是颜回,梵高。。。那样的圣人。---------鲁迅说,当作家不必很有钱,但是一定要有点钱,有点闲,否则他怎么能够写作呢?不错,有些穷人很清高,是真的,但无论如何,他首先要能活着,否则,都饿死掉的人,靠什么表现他的所谓唯心主义的高尚情操?
----------------
再一个,如果古今的那些唯心主义大师连什么光明,希望,仁爱。。。都不能给人,那真的人们除了不自觉的唯心主义,还要唯心主义干什么?那些唯心主义不但不真,连信他的人都不会有了。

通俗地讲,就是将科学解释不了的客观存在、客观现象,用科学更解释不了的东西(例如神)来解释!



怎样评价唯心主义哲学?~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旧译观念论。蒙昧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万物有灵的观点,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的臆想,是唯心主义的萌芽,哲学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的肉体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如在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之本体无所不赅”,“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质是“不存在的实质”,“感性实物”是“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 , “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的J.费希特认为,“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围的现实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述。19世纪30年代以后,主观唯心主义在西方的主要趋势是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宣称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是无意义的问题,而以“经验”、“要素”、“事件”、“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等“中立”的名词取代物质和意识的科学概念,自称为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新”哲学,如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还有些主观唯心主义流派把意志、情感说成是第一性的东西,宣扬非理性主义,如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 ,“万物之祖” ,“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者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两者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内部也往往互相混杂或交错。唯心主义能够长期存在根源之一在于人的认识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人类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就存在着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唯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发展还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对哲学的存在和发展起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规定哲学家概括现实和利用思想资料的倾向。


你怎么看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答:严格来说人都是唯心的,所做的任何思考和决定都是出自于主观意识。有些人会刻意训练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让意识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现实,从而具备更强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人的意识最终只能无限接近现实,而永远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人的情感系统是很复杂的,有些时候会操纵意...

如何看待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答: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根本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自从哲学产生以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普遍的成为哲学...

大家是如何看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答:假如把唯物和唯心比喻成地球的南北极,所有的人都只是生活在两级之间,真正的两级之处却至今荒无人烟。是个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的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但是且慢,你是否知道,有很多高深的理论,开创性的思想是唯心主义者提出来的?许多人标榜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可是你真的懂得了这个世界吗?你眼前...

如何看待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
答:所谓的“唯物”就是强调物质产生意识,但是“唯物”的主体是人的意识(就现在的科学认识水平而言,我们认为一块实心的砖头是没办法去唯物的),用意识去进行“唯物”这个伟大的工作,好像已经注定没有100%的客观性了。那么所谓的“唯心”也有同样的问题,再怎么“唯心”认识再怎么深刻也是要借助物质来表现...

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对错吗?为什么现在都提倡客观唯物看待问题...
答:、“唯心”其实都只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很多唯心论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如:康德、笛卡尔等。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基督徒。至于“为什么现在都提倡客观唯物看待问题”那是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其意识形态格外提倡“唯物主义”的国度里;你没有机会接触到根本说不上是“提倡”什么“主义”的教育。

大家是如何定义和看待哲学的?
答:哲学就是唯心与唯物的结合。唯心就是想,就是思考,就是思考后提出问题。唯物就是,对提出的问题在现实中给出答案,证明答案且验证答案。重点说下,这种证明与验证是在自己的体系下进行的。哲学引领人类去开创一个新型社会,然后在社会进行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去证明与验证。证明只理论证明,...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可以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 唯物主义可以分为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问题三:哲学上存在的两个基本派别指什么?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哲学上存在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

...如何看待世界的本质的?它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世界本质有何不同...
答:唯心主义的世界本质:意识决定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积极的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意识对物质有消极的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有何区别?
答:唯物主义更着重于寻求事物的本质,而唯心主义更看重自己看待这个事物的感受。现在一般把科学数据论证的看作是唯物主义的代表,而把那些宗教的观点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

意识决定物质?
答: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又影响物质”,这也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 唯心主义只看到了这道关系的后半段,所以唯心主义是片面的,它们没有深入思考意识背后的物质力量,他们认为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随心所欲的,而事实上呢,某一刻你好像能在ABCD中做出多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