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六记 解说词 苏园对联集赏,佛教网

作者&投稿:门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电视是以镜头与画面叙述的艺术。《苏园六记》将拍出的焦点、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历史深邃,从吴门烟水,从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与文人,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它摒弃了一个园一个园地介绍名景佳点的传统路子,也没有拘泥于某某园的历史沿革的琐细铺叙,那是许多旅游片、风光片的传统路子,在那样的表现模式中苏州古典园林之美业已被反复表现得让人熟视无睹,很难创出新意。《苏园六记》选择了另一条路子。它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拆散,给予重新梳理整合,以“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扣门环”六集,形成六个主体意象,将园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园林的理水叠山、亭台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将园林的兴衰与变迁等有意味的话题,分别细细道来。它也不是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若像这样侧重于技艺的专题片会缺少文化品位。《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
在首集《吴门烟水》中,以历史大写意的笔法,纵横自如地探究苏州园林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精神。电视的叙述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它将电视叙述与专家访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说明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吴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在深山老林,而是隐逸于艺术中,“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的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这是对苏州园林这个古雅符号的一个深刻解读,试看从宋代“沧浪亭”到明代“拙政园”、清代“网师园”这些主题园,无不表现为对渔隐文化的追求。编导强调了独特的个性思维,又富有历史感,以此形成了本片叙事的文化视角。这一文化视角的确立,得之于编导的文化功力。刘郎为了拍这部片子,读遍了有关苏州园林、吴文化的各种书籍,他把对苏州园林的编导当作一项学术研究来思考,所以他能站在文化的高处俯瞰历史的深邃。同时,刘郎知道,“做文化片最难的一点,就是将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如何交融于具体的、有限度的,而且只能是表现现时态的电视画面之中。”(刘郎:《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苏园六记》的编导、摄像以富有艺术蕴涵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一文化思考。它创造了许多有“机趣”的镜头、运动的镜头、有意境的画面时空。解说词是“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画面由俯拍车流熙攘的大街突然越过高墙直划过屋檐、灌木,落定于园林的一框漏窗,表现了丰富的时空叙述含义。还有那夜泊的枫桥、惜别的横塘,那范成大笔下的菜花、石湖畔的蝴蝶,吴宫花草、吴门烟水,苏州博物馆的状元扇,以至于那“单条半假董其昌”的竹枝词,似乎都被优雅地信手拈来,参与了本片对文化与园的关系的探究与跨越时空的叙述。

苏园六记5,6解说词~

电视系列片《苏园六纪》解说词之一 吴门烟水
1997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象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
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看一看是不是象一些介绍所说的,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了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真的幽静与深邃。苏州园林恰好是闹中取静的典型。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
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天。倘使沿着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跨进明朝。
苏州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盛,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濛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地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词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期。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府有大小园林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此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株绚丽的霞光。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著名的画坛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据记载说,文征明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至今在拙政园的入口之处,还有一株文征明手植的紫藤。历百余载,这株紫藤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人们常说,苏州的私家园林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成熟。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枫桥,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不过是苏州一座普通的桥梁。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偶尔在此停舟夜泊的张继,仅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
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八百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更有众多的吴文化的中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了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
苏州的石湖曾经是宋代诗人范长大的久居之处。范成大归隐之后,曾在这里建造园林,遍造花木,称石湖别墅。由于年久日深,别墅早已无存,但后人为了纪念范成大,在别墅的原址修筑了一座祠堂,并将范成大手书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刻成石碑,立于两壁,成为石湖一胜。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意悠长的。它恰象诗人出于对家乡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现在地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象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挖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楚辞·渔夫》中的渔翁吟唱过的著名句子。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的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夫,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官场文人们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园林学者 曹林娣)
“我们很多学者都提出,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贡献的人倒不是太多。苏州文人不想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慕的是陶渊明的、嵇康的、阮籍的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中国古典园林有主题,是从晚唐开始的,有主题跟没主题是不一样的。主题园的园名,就代表了中心思想。象沧浪亭,用的就是《楚辞·渔夫》里的沧浪之歌。苏舜钦因为是被贬了,而且是无罪被贬。屈原在流放的时候碰到过一个渔夫,唱了这首沧浪歌,劝他随世沉浮。沧浪、渔夫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隐逸的。”晋代的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隐逸之宗,他所居住的环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墙外虽没有今天这般嘈杂,但毕竟还是市井街衢。因此,除了沧浪亭那样的园林,对外部是含露相宜之外,多数的园林主人,还是用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
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作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富、以草木华滋、以文风顶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富贵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温润润的良田沃土。
苏州博物馆举办过许多次展览,但有一次,因为那些馆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特别具有苏州的特点,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清代状元书扇展。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进士科的第一名,其身份可想而知。而苏州博物馆所藏的状元书扇,其作者竟占了清代状元的三分之二。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清代一百一十二位状元当中,江苏就占了四十九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共二十四名。难怪有人说,苏州是一座状元城。
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和的故居。翁同和考区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戊戌变法时,曾举荐过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不仅苏州城保留着一些直接与状元有关的遗址,而且还流传着四对祖孙或是叔侄先后都曾考取状元的佳话。翁同和和他的侄子翁增源,以及以书法著称的陆润庠和其曾祖陆肯堂,就是其中的两对。苏州的状元如此之众,而获取进士级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在封建社会当中,考中状元,又称蟾宫折桂。取得了一定的功名,也就获取了一定的官职与权力,同时也就有了获取钱财的机会,或可称为仕途经济。廉洁的,俸禄不薄;贪婪地,敛财有方。对前者,人们常常以两袖清风来赞美;对后者,又往往形容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们、进士们,这才想到了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不过这种轮回却往往不是一般的重复。去时,是满船诗书;归来,是一车银两。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那只是饮馔精良的园林主人在雅集酬唱之时所发的诗兴而已,只是左右不说一个“钱”字。对于这些,历史老人似乎对其并不苛刻,因为这些人物,毕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苏州古典园林这一批精美绝伦的财富。
近年来才誉声鹊起的苏州水镇周庄,在明朝初年出过一位江南富商沈万山。说沈万山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因为朱洪武修整金陵城的城墙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是由沈万山捐助的。也许是被人理解为要与皇家斗富,沈万山最后只落得个流放边陲的下场。沈万山曾经富甲一方,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到底没有给历史留下过那怕是一亩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但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从根本上看来,二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学者,书画家谢孝思)
“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都要把大自然当中最美的那一环吸收进来,所以这个是学问。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shitoy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所以真正要欣赏苏州园林,我认为那是不简单的。所以它是一个很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苏州园林的特点,它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国的内涵变化很丰富。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在苏州。我们贵阳有一个大户人家,以前满清时做大官的,也在贵阳搞了一个园林。当然也不错,但是一点,不能解决水的问题。我们贵阳那个地方,一打下去就是石头,它这个地方一打下去两尺就是水,苏州园林妙啊。而不是我们在苏州就标榜苏州,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构造苏州园林的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包括许多诗人,画家,还有高层次的匠人,劳动人民,缺一不可。”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园林的许多主人,既不是富可敌国的富商,又不是穷困潦倒的文人,而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至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无怪乎象阮大铖这样的权要文人,也写起了《燕子笺》、《春灯谜》之类的传奇剧本。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可以说这一种至明清才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便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在明清之后,这种封建社会中别致的存在形态,一直延续了许多年。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睛之笔。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
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苏州这根耦,才有园林这朵花。这耦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楼榭,苏州的名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苏州的明四家,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
石头昆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那一种形式更能够代表着苏州。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塌床。香盒炉瓶堆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品也似乎毫不妨事。苏州的冯梦龙采集过众多的话本,这些话本好是好,可那是听过就算了的,装点家中的风雅,还得要名家的笔墨来补壁。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这烟水迷濛的城市,不只是靠鲜蟹活虾,嫩耦鲜菱来喂养。若仅仅是物产丰美,马可波罗绝不会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可以复制,而且可以复制的一摸一样。但有一样是不能复制的,就是那些古树。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
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已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

苏园大门门联:
怀高太古;
影照东山。
(清)谢光篪
谢光篪(1778—1846),字仲书,一字砚农。太学生、广西试用县丞谢天相孙,邑增生谢仁寀次子。黔城土门壠苏园人。诗人、经学家、教育家。
笃志尚德,敦品力学。自幼笃谨厚性,聪颖好读。尝假馆株山荷叶庵以读。道光四年(1824)甲申秋,邑侯王金策太史常屏驻从,过访谢光篪,游息株山荷叶庵,於茶罢琴余,咽菊吟诗,有“牵驴寻野菊,伴鹤醉群芝”之句。
未成年即贯通经史诸子百家,诚辄冠军。受之於沅州府明山书院狄文涛学使补弟子员,旋食君饩,恒列优等。习举子业,叠赝乡举七焉。
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贡成,领郡贡生,候选训导。
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铨道州教谕。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任茶陵州学正,敕赠修职郎。告归回籍後,主讲龙标、朗溪等各书院讲席。善引掖後进,必以品学兼教。凡肄业士经其指绶者,恒破壁飞去。一时有纯儒之称,邑中士绅能以学行见重者,论者谓秉先生之教也。诸城庶起士王金策邑侯以翰林宰黔阳,特赏其“文公余辙”匾额。
生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辰时,殁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四日辰时。着有《诗书经解》、《耕经堂诗》、《古文辞》等。同治八年《沅州府志·人物传·黔阳县》、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人物传·宿儒传》,皆附有传。邱茂桢撰有《仲书先生墓志铭》。
醉花窗窗口联:
山风舞鹤闻琴醉;
鸟语敲窗入眼花。
(清)谢宗倜
谢宗倜(1800—1862),字伟仁,一字喜亭,号意如。光篪公长子。黔城土门壠苏园人。
赋性明敏,学问深纯,持身端厚。幼读诗书,即晓大义,父最锺爱之。及长,作文语多清真,有明季清初诸大家风。其《咏草茵》诗有“呼童莫放牛羊牧,留待清明卧醉人”之句。应试屡列前茅。惜有手疾,不能楷书,院试则见屈焉。事亲至孝,问寝视膳,无间寒暑。先意承志。父母卒,啜粥庐墓三年。暮年病将易箦。主讲邑之龙标书院讲席。着有《醉花窗》诗集四卷。
生於嘉庆五年庚申九月初五日巳时,殁於同治元年壬戌十二月二十八日亥时。享寿六十三岁。葬大冲头陈茶园龙形,卯酉兼乙辛。光绪戊申冬,有中书科中书、湖南省视学、湘乡朱杞为之撰有《伟仁先生墓表》。
颐楼风月栏联:
静坐邀明月;
清谈有晋风。
(清)谢祖乾
谢祖乾(1872—1941),字祯原,一字兰圃,号锺灵。黔城土门壠苏园人。诗人、画家、书法家、金石家、教育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与沅陵县优廪生冯士倜一起,自费留学日本,读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班,六个月学成回国。铨河南候补知县。历任龙标书院讲席、黔阳县仁区局长、黔阳县学务委员、黔阳县农会会长、黔阳县文献委员等。曾经应南社社员凤凰田名瑜邀请参加南社湘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五月二十三日卯时,诞生黔阳苏园。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三月十四日,预知时至,奄然坐化。葬苏园宅後狮形亥山巳向。生平於地方教育及佛教皆尽心尽力,多有贡献。其诗、书、画、印被称为“四绝”。着有《龙标耆旧文集》、《龙标耆旧诗集》、《颐楼文草》、《颐楼诗草》、《兰圃诗话》、《画兰百咏》、《芝玉草堂读书录》、《味兰轩诗抄》、《三代遗咏》、《苏园杂记》等十种书。
颐楼味兰轩联:
秋兰薰客座;
夜月照禅床。
(清)谢祖乾
芝玉草堂门联:
石引梅根瘦;
江添雪水肥。
(清)向莲珍
向莲珍(1877—1964),会同县铁炉冲礼文公长女,赋性贤淑,孝事翁姑,勤俭持家,助夫创业。有诗画才能,常与夫君谢祖乾绘画评花,赋诗联句、弈棋抚曲。着有《苏园莲珍诗文稿》三卷。其为苏园芝玉草堂题楹联“石引梅根瘦,江添雪水肥”就一直流传至今。
栗凹凉亭对联:
角利争名世事为艰当息气;
寻山问水邮亭可坐好谈心。
(清)谢祖乾
诗友赠谢祖乾联
画能清有骨;
诗好淡无痕
(民)田名瑜(湖南凤凰人,字个石,南社诗人、黔阳县长)
三绝诗书画;
一春山水田。
(民)向同鋆(湖南黔阳人,乡绅、黔阳县教育局长)
潇洒云中鹤;
清超雪里梅。
(民)曾淡人(湖南芷江人,画家、富商、居士)
招隐已酬元亮志;
伤时且学嗣宗狂。
(民)杨荫樾(湖南黔阳人,军官、富豪)
每对青山怀谢眺;
哪堪白首老冯唐。
(民)冯家泽(湖南黔阳人,黔阳县乡绅)
此去前程,送一轮明月照君,何须道谢;
初来贵地,书千首古诗醅酒,不必称王。
(民)王晋(浙江山阴人,字者香,过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