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 《冀中的地道战》中的冀是指什么?地道又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盍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以地道的特点为线索,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背景,作用,地 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它在我国抗日战争上的历史功绩。 颂扬了冀中人民根据实际情 况创造了地道战这种独特斗争方式体现出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 课文开篇讲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体现的作用;重点以任丘为例介绍 了地道的样式及结构特点; 最后是对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评 价。根据课文结构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1~~3)为第一部分,讲了地道战 产生的时间和原因; (4~~7)为第二部分,讲了地道的内部结构、出口、对付敌 人的方式、与外界联系;8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是对地道战的高度评价。因此对 课文的重点讲解应放在第二部分,先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再以任丘为例介绍 了地道的具体设计以及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传递信息的功用。课 文主要是以总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 在讲解课文时要让学生对这两 顺序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理解课文中的八个生字的音、形、字、义。 了解地道产生的原因、作用及历史价值,地道的结构特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 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以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 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对付敌人破坏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地道战为什么说是“奇迹”,理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通过学生积累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导入课题 1、背诵古诗如: 《凉州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塞》等。 、 、 2、谈话: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我听到河北二字,今天我们也来进 1 入与河北有关的战争中去, 河北的简称是“冀”, 今天我们在进入的是 (学生齐答, 教师板书) 3、解题: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河北中部的地道战,有谁能说说 你知道地道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1、同学们,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完成的任务:标出自 然段、找到生字出现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课文、教师循回辅导,重点是差生。 2、生字教学 提问:谁找了生字藏在哪儿的?请把那句话读一遍。 学生回答后,上讲台板演生字,然后教读所板演的生字。 (音、形、字、义、 词) 学生教读完生字后,学习委员带领全班齐读生字,然后分小组听写生字。 3、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学生自主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小结: 第一段(1---3 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第二段(4---7 自然段)讲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 自然段)总结了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3 自然段 问题一:地道是怎么产生的? 问题二:为什么说地道战是个奇迹? 问题三:地道战有什么优势? 2、学生读后,分小组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二段 1、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解决以下问题 (1) 、这段话讲了地道的什么特点? (2) 、分成几个方面来讲的? 这段话主要讲了地道的内部结构,从四个方面来讲的:第一、式样 ,第二、 位置和高度,第三、地道分大洞和小洞以及它们的功能,第四、地道有气孔以及 它的作用。 2、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体现了 冀中人民的什么? 学生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抓住“孑口”“迷惑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理解冀中人民的智慧。 2 3、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谈话:敌人知道了地道的厉害后,他们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看看 第六自然段。 抓住“想方设法”来理解敌人是怎么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又是怎么对付敌人破 坏的,从中进一步体会冀中人民的智慧。 4、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疑问:同学们,冀中人民在地道里怎么才能了解地道上面的情况呢?他们通 过哪几种方法来了解地面的情况呢? 重点“有线电”“无线电”来理解冀中人民在地道里与外界联络的方法,又一次体 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指名读第三段 这段共有两句话,其中第一句与前面有什么联系? 谈话:课文的开头讲了敌人想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搞垮人民武装) 结果呢?(被粉碎了) 。 第二句有组关联词是?(不但……而且) 课文说的是:冀中人民不但……而且……(学生齐答) 为什么说地道战是奇迹? 学生自由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 三、总结全文课件播放课文情景朗读,学生思考: 课文是按照怎样把地道战介绍清楚的呢? 先讲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式样、内部结构;对付敌人的进攻、与外 界进行联系;最后讲了地道战的历史价值。歌颂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表 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介绍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开头写了地道的产生和作用,课文最后又总结了地道的作用及历史价 值,这是典型的总---分----总顺序。在介绍地道的式样、内部结构、对付敌人进 攻、与外界通信联络时,作者用了空间转换顺序(也就是从一个地点写到另一个 地点或其它内容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板书(课件体现) 3 15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的产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 人 民 的 智 慧 的 无 穷 无 尽 冀 中 的 地 道 战 式样、内部结构 地道的特点: 出口:孑口、迷惑洞。 火攻 对付敌人: 水攻毒气攻 联络自己:有线电、无线电 地道的历史价值: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4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水攻呀,毒气攻呀,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

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放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地道作用的说明。前半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地道起着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后半句话说明地道起到了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句子有个特定的标点“;”叫做分号。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句话是用分号隔开的,想一想它们是不是并列的关系。

引导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带有分号的句子说一说,体会并列关系。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找,让学生自己分析,充分理解。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教师可以出示几个句子,让同学们体会、理解以上的说法。投影、小黑板或直接板书均可。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这个词告诉我们“毒气”还没有放,这只是一个假设,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把吊板放下来,不让毒气往里透。”后面的内容就是前面发生情况的结果。)

同学们理解得对。“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或让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假设关系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如果得了病不及时治疗,就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明天下大雨,运动会就必须延期举行。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前面的句子讲了那里的人民坚持了生产,后面的句子是说在生产的基础上又打击了敌人。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深入了一步。)

说得好。后面的句子的确比前面的句子更深入,程度上更强一些。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递进关系的句子。这种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有:“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也……”等。

教师再举出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或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同样关系的句子,然后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用“不但……还……”造几个句子。

张华不但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第4自然段是以任丘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有条理地作了具体的介绍。背诵的时候也应该抓住写作上的特点,分几部分有条理地进行背诵。

首先教师按照写作的条理帮助同学将第4自然段分成几部分,然后由同学自己标出各部分的特征或主要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点带动全段文字,以便深刻记忆。

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集体背诵结束这一课。

语教案 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政治教案 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 更多>>
论文: 语文论文 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论文 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信息技术 更多>>
反思: 语文反思 数学反思 英语反思 物理反思 化学反思 政治反思 历史反思 地理反思 生物反思 音乐反思 美术反思 信息技术 更多>>

阅读→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冀中的地道战》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冀中的地道战》
[日期:2007-3-13 来源:斐斐课件园 作者:ffkj] [字体: ]
网上冲浪更快更爽,下载带有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 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
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将课文,描写的
是现代人民战争一一<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
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
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
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
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
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1)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作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里作业。
朗读课文。
读写例话
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目标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了解几种基本的表达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四深的共同点。
《田忌赛马》先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输了第一局,接着讲在孙演的帮助下,田忌
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第二局。《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
想羞辱他,都被他—一挫败,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赤壁之战》先交代了战役的起因,接
着写了双方所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冀中的地道战》先讲了地道
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最后讲了地道战是我国抗
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按一定成序写有哪些主
要方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可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组的课文,谈谈叙述的顺序。
三、小结。
再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课文的内容。在作文
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叙述得更清楚,能够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四、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冀中的地道战》这一教案由斐斐课件园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中的地道战的资料~

  地道战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井、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保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其间对美军造成了教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平原奇观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歌 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地道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扩展资料:在修筑过程中,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
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冀中的地道战主要讲了什么?
答:冀中的地道战主要讲了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这篇课文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
答:《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什么文章?
答:《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

冀中的地道战写了哪四方面内容
答:冀中的地道战写了四方面内容:冀中地道战的背景、地道战的由来和特点、地道战的战斗方式、地道战的意义和价值。1、冀中地道战的背景:课文首先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背景,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当地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情况。2、地道战的由来和特点:课文详细介绍了地道战的...

什么是冀中的地道战?
答:冀中的地道战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冀中的地道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冀中的地道战主要内容是什么:地道战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中,通过地下隧道等设施展开的战斗行动。一、冀中的地理环境 1、冀中地区的地理特点 2、地势复杂多变的冀中地区 二、地道战的背景与导火索 1、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冀中地区 2、日军侵占冀中地区的导火索 三、地下抗战的兴起 1、地下抗日组织的建立 2...

冀中的地道战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地道战主要讲述了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胜利的条件。让我们明白了,此刻完美的生活,来之不易,离不开当时勇敢和无私的英雄先烈们,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要靠自我争取,没有苦,怎能有甜?我们要珍惜此刻。

《冀中的地道战》中的冀是指什么?地道又是指什么?
答:“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地道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

冀中的地道战在地道里人们是怎样战斗的
答: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

冀中的地道战中地道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冀中地道的由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