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朱丽叶命运有何不同 西游记续为什么不让沃斯和朱丽叶结婚

作者&投稿:家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黛玉身上所负担的时代压力,又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加重。“一来二去
的大了”,这种感觉愈来愈成为一种无形的威胁。她和贾宝玉之间,那种对躺在枕
头上说故事的不拘形迹的恋爱生活,已经不能再有了。表现于形体之外的爱情活动
,已经失去童年服装的隐蔽,不得不在某些地方收缩起来,而转向内部深处发展。
于是,从这两个青年人的心中,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们变得更体贴、更心会
、更深情了。但是,这一爱情究竟甚么时候才能达到美满的婚姻归宿呢?这个随着
年事的增长而尖锐地提出来的问题,愈来愈成为折磨林黛玉的事情了。爱情,冻结
在茫然的期待里。一种捕捉不到的阴冷感觉,暗袭着这个少女的心头。
她一方面敏感到这种阴冷,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对贾母等封建统治者还抱着幻想
,或者说,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其实,这个可怜的少女,也只能这样地用“这希望
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似乎只有和她朝夕相处的紫鹃,才能体察到她的这种深秘的苦痛。这个热情、
聪慧的丫环曾经暗暗地为她作急,并且不必要地去为她试探贾宝玉的心。不想那一
番“妹妹回苏州去”的假话,竟把贾宝玉吓得人事不知,昏迷过去;李妈妈的手指
在他的人中上“掐得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痛”。
看到了贾宝玉的真情流露,热情的紫鹃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挨了贾母的一
顿骂,又“日夜辛苦”地服侍贾宝玉,但“并没有怨意”。她又在林黛玉的面前这
样说: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冷知热的人?赶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你定了大事要紧。……要像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要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话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可是,紫鹃的赤胆热肠,虽然十分感人,但她毕竟太天真了。她把封建家族的“太君”,看成了自由婚姻的保护者。她那里知道,林黛玉正是为了听不到她的“意思”而暗自苦恼。紫鹃似乎也没有看到,贾母“定了琴姑娘”的事虽然没有成功,但这对于从小被安排在一个房里与贾宝玉一道长大起来的林黛玉说来,正是明显地露出了冷淡和嫌弃。紫鹃似乎更没有看到,当她把贾宝玉吓得“口角流津”,昏迷不醒时,这正是极清楚地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面前,暴露了他对林黛玉的生生死死之情。但是,当贾母查问出她哄骗贾宝玉的那一番话时,只是淡淡地说道:“我当是什么�舸笫拢��词钦饩渫缁啊保��贾彰挥芯痛颂岬剿�堑幕槭拢�哉飧鲎钣行У摹耙┓健保�闯沟琢凭人�堑摹懊��印钡摹按簟辈 U庖磺校�际�智宄�厮得髁嗽��弧巴虬懔��惫�牧主煊瘢�丫�诩指�持握叩难壑惺�ノ恢茫�衷谥皇O鹿训�那灼萸槊媪恕M�保�暇橛帜抢锬芄恢�溃�绻�主煊裾娴南袼��档娜サ郊帜傅拿媲啊白鞫�舜笫乱�簟保�蚨�炎约旱男氖峦嘎冻隼矗�茄�土�庖坏闱灼萸槊嬉部峙卤A舨蛔×恕!�
这个封建家族的“老祖宗”,看来好像是一副老祖母的慈软心肠,她总是不断地在周围制造着欢愉的笑声与轻松的气氛。看样子,她连快乐都还嫌少,哪里会再去制造悲哀?
当凤姐为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而大泼其醋,一直闹到她的面前,谁知她说了这样的一段把众人都引得笑起来的话,就把那个杀气腾腾的紧张场面结束了:“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是人,都打这么过的。”看来,这个“老祖宗”对于男女间的事情,好像是无所谓得很,所持的尺度已经放宽到一般的标准以外。但,谁知正是她,对于男女间的真正爱情,却是执法甚严,如防盗贼。她连丫头都不准听“凤求鸾”之类的才子佳人恋爱的故事,并且这样说道:“这小姐……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她的终身大事矗�改敢餐�耍�橐餐�耍�聿怀晒恚�舨怀稍簦�摹�阆窀黾讶耍烤褪锹�刮恼拢�龀稣庋�吕矗�菜悴坏檬羌讶肆恕!彼�炙担骸耙桓瞿腥思遥��刮恼氯プ鲈簦�训滥峭醴ň涂此�歉霾抛樱�蝗朐羟椤��覆怀桑俊薄�
那一时代,就是存在着这样奇怪的生活逻辑:只准男人通奸,不准女人恋爱。恋爱反比通奸显得丑恶、见不得人。不仅如此,按照这个“老祖宗”看来,恋爱这种事情,仿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似的,尤其不可能存在于像她所统治着的这样的有身分的门第中;要有,那也只是说书人的编造而已。她说:“既然是官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自然这样的大家人口多,奶妈丫环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自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甚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不是?”
当时所流行的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无力在这个“老祖宗”的面前,显示出爱情的存在力量,徒然被她找出漏洞,恣意嘲笑了一番。但是,现实生活却十分有力地嘲笑了这个“老祖宗”的无知和愚蠢。它生动地显示着:爱情,这个人类高尚的、不能扼杀的感情,正燃烧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任何时候,都没有停止过它那热腾的活力。当贾母正在那里大发议论的时候,她哪里知道,一对纯真无邪的爱情,也正在她的身边,最初还是在她的房里,已经由两小无猜发展到生死不渝的境地了。
一切黑暗世界里的统治者,总是这样地对生活不能作出正确的估计,并且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设想生活、规定生活。但是,当生活中新鲜的、美好的事物,一旦在他们的面前出现时,他们就会分外地感到“怪”,感到恼怒,而所施以的狠毒打击,反倒觉得很自然,很心安理得了。
同时,黑暗世界又造就了这样的一批人物,他们可以为扑杀一只苍蝇而大动慈悲之心,但他们的一个意念便可以给人间平添许多的眼泪和血渍,却丝毫不能震醒他们的昏沉和麻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觉得那是一种罪恶。任何时候,他们总是真诚地相信着,他们是道德与秩序的化身,是给人间带来善和福祉的使者。他们用旧生活旧习惯支配着自己,同时也以此支配着别人。看来,他们有时愚蠢得可怜,有时也免不了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所烦恼、所痛苦,甚至使我们觉得不屑与他们计较仇恨。但是,黑暗世界的顽固和保守,正是在这种人的身上取得了可靠的支持。《红楼巍分械募帜浮⑼醴蛉说日�钦庵秩宋铩
这就是为什么恰恰是她们,而不是荣国府中最专横、最残暴的统治者,绞杀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和生命,而且是在这样一种“爱护”的、“不得已”的形式下绞杀的。

贾宝玉几次三番地暴露出他和林黛玉的热恋。袭人早已为这事“日夜悬心”
,而在王夫人的面前献出“君子防未然”的计策。这曾经引起过王夫人的注意和戒
备。由于统治者的庸懈,这事虽一直被搁起,但已经预伏下可怕的阴影。
绣春囊在大观园中的出现,大大地惊动了贾府的统治者。曾经对贾宝玉松弛了
的戒备,立刻重新提起注意,并且采取了非常的措施。在搜检大观园之后,贾宝玉
的四周也接着受到一次彻底的洗刷。在这一场大风波中,司棋、芳官、四儿等都先
后做了牺牲者,而“眉眼儿像林妹妹”的晴雯,更是怀抱着无限的屈辱,付出了生
命的代价。
晴雯的死亡,是封建力量行将以摧毁之势扑向林黛玉的一声讯号!
已经可以看出,黑暗时代最后将怎样夺去这个少女的生命,曹雪芹快要把这一
生活的真实惊心动魄地展开在我们的面前了。可惜,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读到这些,
而黑暗时代却首先夺去了曹雪芹的生命——他抛下了未完成的天才事业,死在正当
创造力旺盛的壮年。
“千古文章未尽才”,万世千秋的读者都将要在这里唏嘘慨叹!的确,还有甚
么方法,可以弥补或者计算出这个天才的死亡给祖国文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呢?
“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基本上遵循着曹雪芹的原旨,补写了后四十回。两
百多年以来,人民对于高鹗在续书上所付出的劳动,加以普遍的承认,并且受到感
动。我想,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吧?这不仅是因为续作者保持了这一作品的悲剧主
题,使前八十回不至成为残篇断简,而缩小了它的影响;而且也是因为续作者在许
多不算成功的描写之外,毕竟还有许多写得差强人意的地方。尤其在林黛玉这一人
物形象的塑造上面,续作者在某些地方更是表现了相当出色的艺术才能。
对于作家高鹗的劳绩,有些同志不肯从大处加以热情的肯定,而是满有兴趣地
去细查续书的缺点,从而加以过分的贬低。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关于这个问题,
可惜不能在这里多谈。现在,让我们继续走到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去吧。

随着晴雯的死亡而笼罩在四周的阴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浓结、更加低沉
了。林黛玉也比任何时候更显得敏感而心神紧张,乃至陷入极度的神经衰弱中。窗
外老婆子一声不相干的叫骂,也会使她昏厥过去。现实的阴暗,又作用于她的感觉
世界,造成了一个把她惊出“一身冷汗”来的恶梦……
接着,生活中的阴霾,又随着贾宝玉的婚姻提到贾府的议事日程上来而变得更
加低压。偏偏在这个不宜害病的时刻,她的病又更进一步地恶化起来。痰中的血星
,带来了可怕的凶兆!
病,在这个少女的身上已经变成一种不能告人的过错了它不是得到同情,而是
招来更多的厌烦和嫌恶。林黛玉似乎很明白这一点,因此,她对探春说:“好妹妹
,你到老太太那里,只道我请安,身上略有点不对,不是什么大病,也不用老太太
烦心的。”果然,当探春小心地在贾母的面前提起她的病时,贾母当着众人对林黛
玉发出了这样的责备:“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后来又说:“这孩子就是心重
些,所以身子不结实。”
所谓“心细”、“心重”以及后来所说的“怪僻”,等等,都是贾母等对林黛
玉的性格,长期以来所产生的印象。当贾府的统治者在作出这样的评语时,还没有
探悉到林黛玉的心中已经有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爱情呢!这时,林黛玉在
统治者的心中还不失为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姐,只是“脾性儿”不好而已。
的确,只须在“脾性儿”这一点上,已经足够造成林黛玉的悲剧了。而她的病
,又直接成了统治者厌弃的口实。为林黛玉诊视的王大夫,仿佛为她作辩似地说:
“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消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可是,良医不能为不良的社会开出药方。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是不能用药草来
疗治的。纵然生活中不再涌起其它的波澜,那包围在四周的阴冷和潮湿,那种封建
统治者对爱情不置可否的沉默,也会慢慢地耗尽这个少女的生命。
但即使是这种慢性的残害也不可能了!剧烈的折磨,正等待着林黛玉。
过分虚弱的身体,已经经受不起太多的打击。雪雁的一声误传:“宝玉定了亲
了”,便把她立刻抛人饮食不进的危境中。接着听到这段亲事原是“议而不成”的
,她又立刻挣出死亡的怀抱,“心神顿觉清爽许多”。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客观现实,也
日益紧迫地把她推人这种生死的斗争中。
当她的生命重又飞回的时候,也正是更大的灾难开始的时候。
她的“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不禁把内心的秘密作了明显的暴露。
这是可怕的暴露!这种暴露,要比来自贾宝玉的身上更为严重、更为惊动。因此四
周飞起了“唧唧哝哝”的“议论”。于是,像扑灭火灾似地,整个封建势力立即组
成回答性的打击。
“略猜的八九”的贾母,首先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必须在她和贾宝玉之间加强
戒备:“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同时,也终于考虑到如何来打
发她的事情了。
统治者根据私有社会里这个天经地义的原则——“先自己而后外人”作出了决
定:“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爱情,就这样地被宣判了死刑!
可是,这时的林黛玉,还正在那里用渺茫的希望来填补空虚的安慰。她把听来
的片言只语:“老太太的主意,亲上加亲”、“园中住着的”等都和自己联系起来
,以为是“非自己而谁”了。强烈的爱情冲激着林黛玉,使她难免不有时失去清醒
的冷静,甚至完全分不清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当她感到“安心”的时候,凤
姐的“奇谋”已经布置就绪了。
封建势力几乎是在她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
这沉重的一击,不是通过贾母,也不是通过王夫人、凤姐,而是由一个不相干
的傻大姐儿加到她的身上的。不懂得隐瞒,只会说实话的傻大姐儿,在这里为统治
者担当了最直接的凶手。
当傻大姐儿在林黛玉的面前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时,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
在这个少女的脚底下抽去了。她的全身像在无边的空茫里飘落、下沉、散失……。
是的,一切都失去了,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悲伤和眼泪。我们看到
她只是在那个沁芳桥畔“迷迷痴痴”地走着,“像踩着棉花一般地”走着,“信着
脚儿”地走着,走过去又“往回里”地走着……。
像一片落花,林黛玉飘落在人生的风暴里。
那一社会是怎样摧毁一个纯洁、美丽的灵魂的啊!
然而,从这个灵魂里又是升腾起怎样的一种性格力量,来迎接、来支撑、来抗
拒这几乎是无法忍受的一击!当紫鹃赶过来,问她到那里去,她应道:“问问宝玉
去。”我们看见紫鹃搀着她走到贾母的门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黛玉用她短促的一生,唱出了中
国妇女的悲歌。
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她似乎除了爱情之外.就不知道世间还有其它
任何的哀乐。是的,这显得有点恋爱至上主义。可是,在那个墨黑如漆的历史长夜
里,一个少女除了从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
到和做到甚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里所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生
命的力量抓住它,并且一旦抓住之后就怎么也不能松开手来了。
可诅咒的时代,从她的手中打落了这一根浮木,于是造成了震撼人心的爱情悲
剧。
也许我们要问: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假如能够达到婚姻的结局,又将怎样呢
?是不是这一悲剧就将完全改变了它的内容呢?譬如说p巴,当决定婚娶的时刻,
贾宝玉不是恰恰处于那样的昏迷状态中,而是可以神智清醒地辨认一切。那样一来
,岂不是凤姐的“奇谋”就无法进行吗?同时,贾母不是也要真的感到“作了难”
吗?既然贾宝玉误以为林黛玉要回南方去就刺激得昏迷过去,难道他可以平平静静
地让贾母给他娶上其他任何一个少女吗?既然贾母、王夫人等又以这个“命根子”
为不可或失的“福气的材料”(鲁迅语),难道当贾宝玉为爱情而付出生命时,他
们不要考虑考虑这其间的得失吗?……真的,那样一来,事情将要怎样发展呢?具
体的情形,我们不必去预料,但有一点是可以预先肯定的:悲剧的内容仍然不变,
只是采取另外一条发展道路而已。——即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愿以偿地结为终生
伴侣,这,仍然还是一个悲剧。
因为我们很难想象,这两个青年人结婚以后,将怎样在那个荣国府中安排他们
的生活。“孤标傲世”的林黛玉,难道可以永远坐在满架图书的旁边,过着她那灵
智与感情的生活?她将怎样来实践那一社会对于一个出嫁后的妇女所要求的一套“
妇顺”之礼和“中馈”之责呢?既然,林黛玉即使为了爱情也不肯在贾母、王夫人
等的面前去献殷勤、讨欢心,难道她可以为了做媳妇而改变她的这种性格吗?而处
在那个日暮穷途的荣国府中,她和贾宝玉又怎样才能够保持住小夫妻生活的平静呢
?……这一切,都是新的问题、新的冲突、新的痛苦。而最后,仍将走向悲剧的结
局是无疑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结局而已。
这不可改变的悲剧的根源,总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土地上,找不到一块可
以容纳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道路的国土。这必须是一块对于人类的灵智和感情、对
于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受到充分尊敬的国土,必须是一块可以让正当的自由和合理的
生活要求得到伸展的国土。总之,必须是一块与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等大相违背
的国土。——是的,这样的国土,距离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太远了。她不仅不能用
脚步走到,而且也不能用头脑想到。
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
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
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在林黛玉的悲剧之中,也包含着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
没落阶级的悲剧。贵族小姐的林黛玉,所更加无力摆脱的悲剧。
这一悲剧,在爱情上找到了最充分最强烈的表现形式。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力量的女性形象。人们熟悉她,
甚于熟悉自己的亲人。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并立刻在心里
引起琴弦一般地回响。林黛玉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跟随着每一个《红
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起感情的
旋律。
的确,在我们文学史上(至少在鲁迅以前),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曹雪芹
这样地懂得中国女性的灵魂,并且能够这样深刻地发掘她们的美丽、诗情、希望和
痛苦。是的,那一时代,歌唱得最深沉的反抗声音,曹雪芹是用女性的典型来体现
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艺术创造,不仅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还有着这样深长的
意义:从那一时代最柔和、最忍耐、最受历史限制的人们心中所发出来的抗议之声
,是最感人、最耐人寻思的声音。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的闪烁着爱情光彩的女性形象。但无论是待
月西厢的崔莺莺,无论是泣血还魂的杜丽娘,无论是焚香拜月的王惠兰,或者是扑
坟化蝶的祝英台以及仙山盗草的白素贞等等,一与林黛玉比较起来,就不禁在艺术
上黯然失色而显得缺乏饱满的血肉。它们不仅没有能够像林黛玉这样地向我们展示
出一个轮廓分明、概括深广、有着丰富内在精神面貌的性格;同时,这些形象在思
想内容上显然也没有达到林黛玉这样的高度。《西厢记》、《牡丹亭》所表现的爱
情,基本上还不是与封建制度、精神道德发生根本冲突的爱情。所谓“她有德言工
貌,小生有温良恭俭”,“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等等,都是把爱
情建筑在“夫贵妻荣”的思想基础和生活追求上。《梁祝》与《白蛇传》所表现的
爱情,基本上也还是没有摆脱这样的规格。如果单纯从祝英台、白素贞在行动上所
表现的来看,她们要比林黛玉显得更开朗些、猛烈些,但是人物的行动与人物的典
型意义尤其是与作品的思想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说,我们还
要看作家通过这个形象概括了多深多广的历史社会内容,以及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意
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祝英台、白素贞的形象就要比林黛玉单薄得多,
而形象的思想意义也不能不显得贫乏。
是的,单薄的、缺乏饱满血肉的形象永远不能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
即使单纯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看,以开药铺为生、把爱情寄托在小夫小
妻生活方式中的《白蛇传》,也还是把南极仙翁这样的正牌神仙,当成了爱情的救
命符,并且最后又以状元及第的封建陈套来冲淡了爱情的遗恨。……
《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显然有着更进一步的社会思想意义了。薛宝钗正是
“德言工貌”式的佳人、“五花诰”的追求者,但贾宝玉正是为此而宁愿去过着冰
冷的寺院生活,永远怀念着那个“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对他的人
生主张采取同情或支持态度的林黛玉。
而林黛玉,也正是以这个从封建阶级核心里背叛出来的“混世魔王”为她的终
身知己,以这个不以现存的道德为道德、现存的荣誉为荣誉的“祸胎”为自己灵魂
的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在这个爱情上的生活理想、生活追求,是既不能从曾经引
导他们走向叛逆的《西厢记》、《牡丹亭》里面,也不能从现实生活里面找到现成
的根据,是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叫不出名字来的东西。
这是属于前进中的历史上的东西——一种刚刚觉醒的、但还显得睡意朦胧的社
会意识!这就是为甚么我们总是在林黛这一典型性格中,感到有一种区别于崔莺莺
、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的地方。或者说,有一种以前的作家所没有达到的地方。这不
仅是因为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时,更是遵循和发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传统,因而在人物性格中有着更深、更广的艺术概括,有着更多的超过作家自己所
能认识到的形象意义;而且,又是因为: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毕竟要比王实甫、汤显
祖等所生活的社会向前发展了的历史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正酝酿着新的、具有
空前历史意义、且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辟道路的农民大起义。
是的,“时代需要自己的奴仆”。处于封建社会总崩溃前夕的曹雪芹,以一个
天才艺术家的敏感,充当了这一时代的最好见证。的确,也只有像曹雪芹这样的天
才、这样“痴”的天才,才担负得起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艺术使命。他十分精密地反
映了那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历史情绪、历史心理,以及那种几乎无法看到、抓住,
只能用感觉来认识的时代气压。——令人呼吸窘迫的时代气压!
通过林黛玉,曹雪芹对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等挑起了广大的怀疑。他带着一
个没落贵族的伤感,非常人道地指出:那一社会是如何以它的整个结构,来隐秘地
、巧妙地、“仁慈”地毁灭着人;毁灭着人的智慧、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高尚关
系。一切,都是这样的昏沉和愚昧,没有一点人的气味。几乎没有甚么东西,即使
是活生生的死亡,也不能惊动那样死尸一样的僵冷和麻木。
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死亡,曾经使存在于那两个家族之
间的愚昧仇恨,得到了“凄凉的和解”。当凯普莱脱向蒙太玖说:“啊!蒙太玖大
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而对方回答道:“但是我
可以给你更多的;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
叶那一座更为卓越。”读到这里时,我们多少会得到一点安慰。当林黛玉死后,贾
母也“眼泪交流”地说:“是我弄坏了她了!”这一句话好像也透露出一点悔悟,
但是,我们的这种感觉,还来不及在心里安放下来就立刻消失了。因为紧接着,贾
母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这就是说,一切责任、一切
罪过还是归于林黛玉自己。这在那时,持有这种看法的又岂只贾母一人?又岂只荣
国府里的统治者?
是的,这个少女的死亡,没有谁为她的忠贞铸一座纯金的塑像,更没有使昏沉
愚昧的生活与智慧人性的生活之间得到任何的“和解”。几乎不用甚么证明,我们
就可以完全确信,生活中的一切仍是按照固有的秩序在大地上进行。
林黛玉是生活在一个要比朱丽叶更为落后、更为昏黑的时代里。这个时代已经
在中国历史上停滞了几千年(至少在二千年以上),而且还要延续好长的时候。一
直到五四时代,林黛玉的悲剧,几乎还是原封不动地在祖国的地面上重演。林黛玉
的坟墓与子君的坟墓之间,虽然在年代上有几个世纪的间隔,但是在社会发展的里
程上只有几步路的距离。
林黛玉没有冲出大观园,而子君走出了专制家庭,并且说过:“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是,子君多走了的这几步路以及所说的这几句
话,是用了多少的鲜血和多少的历史篇幅才提供出来的啊!——而且,子君仍然没
有跳出那一黑暗社会的掌心,最后还是陷于毁灭。
从这里不难看到,林黛玉的反抗声音,是需要怎样的性格力量才能发出的声音
啊!是的,这个声音,在今天听来不免显得有些低沉、有些柔弱,这一方面是由于
这个少女始终没有脱去剥削阶级的本性,同时又是由于在她的身上面堆积着太厚的
历史层岩。
不过,从林黛玉的声音里,我们可以听出:“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
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鲁迅语)
让我们为林黛玉燃起热烈的同情!
让我们为林黛玉鸣起心里的音乐!

林黛玉身上所负担的时代压力,又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加重。“一来二去
的大了”,这种感觉愈来愈成为一种无形的威胁。她和贾宝玉之间,那种对躺在枕
头上说故事的不拘形迹的恋爱生活,已经不能再有了。表现于形体之外的爱情活动
,已经失去童年服装的隐蔽,不得不在某些地方收缩起来,而转向内部深处发展。
于是,从这两个青年人的心中,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们变得更体贴、更心会
、更深情了。但是,这一爱情究竟甚么时候才能达到美满的婚姻归宿呢?这个随着
年事的增长而尖锐地提出来的问题,愈来愈成为折磨林黛玉的事情了。爱情,冻结
在茫然的期待里。一种捕捉不到的阴冷感觉,暗袭着这个少女的心头。
她一方面敏感到这种阴冷,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对贾母等封建统治者还抱着幻想
,或者说,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其实,这个可怜的少女,也只能这样地用“这希望
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似乎只有和她朝夕相处的紫鹃,才能体察到她的这种深秘的苦痛。这个热情、
聪慧的丫环曾经暗暗地为她作急,并且不必要地去为她试探贾宝玉的心。不想那一
番“妹妹回苏州去”的假话,竟把贾宝玉吓得人事不知,昏迷过去;李妈妈的手指
在他的人中上“掐得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痛”。
看到了贾宝玉的真情流露,热情的紫鹃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挨了贾母的一
顿骂,又“日夜辛苦”地服侍贾宝玉,但“并没有怨意”。她又在林黛玉的面前这
样说: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冷知热的人?赶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你定了大事要紧。……要像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要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话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林黛玉是心里充满悲伤的人,而朱丽叶心里充满快乐!

朱丽叶和罗米欧的两个家族是世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两个家族是姻亲。
一个是在仇恨中追求爱情,一个是在爱护下等待判决!
一个死得勇敢,一个死得懦弱!

朱丽叶和罗米欧的两个家族是世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两个家族是姻亲。
一个是在仇恨中追求爱情,一个是在爱护下等待判决!
一个死得勇敢,一个死得懦弱!
顶呀,一针见血!支持

...他们之间有共同点吗?..

黛玉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地奇怪,奇怪是什么意思~

释义:与他人或别的事物不同,比较奇异。感到出乎自己的意料,有什么与平常不同的东西出现。
与他人或别的事物不同,比较奇异。
感到出乎自己的意料。
【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一回:“那男子叫声奇怪,赶开众鸟,带水取起席包,到草坡中解看。但闻一声啼哭,原来是一个女婴。”

好像是二夫人的阻拦

关于对林黛玉描述的优美的语句,高考作文用啊
答:命符,并且最后又以状元及第的封建陈套来冲淡了爱情的遗恨。……《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显然有着更进一步的社会思想意义了。薛宝钗正是 “德言工貌”式的佳人、“五花诰”的追求者,但贾宝玉正是为此而宁愿去过着冰 冷的寺院生活,永远怀念着那个“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对他的人...

名著中柔弱羞涩的女子有哪些? 像林黛玉这样的
答:潘金莲

你认为文学史上哪个爱情故事最经典?
答:然而,命运弄人,林黛玉最终因病而逝,贾宝玉也在家族破产后出家为僧。这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综上所述,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爱情故事,它们各具特色,感人至深。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忒提斯与阿基琉斯的爱情,还是英国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又或是现代文学中的《巴黎...

跪求一篇读后感
答:在你为这种由悲而喜的剧情习惯时,让你感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新婚到坟墓的由喜到悲的转变。让你在这悲喜交加中体味着回肠荡气跌宕起伏的变化。波澜壮阔的人物命运,起伏不定的人生变化!我叹!五叹:精练华美的语言。首先,他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的语言那么贴合他袭击的身份。无论国王应有的严肃,丑角的幽默滑稽,把握的不...

莎士比亚为什么把朱丽叶的年龄定在14左右?
答:最记得清楚最让人好奇的就应该是关于林黛玉的实际年纪的考究,笔者查了资料,林黛玉直到死时也才十五岁。但我们并不因为有这些疑问就会减低我们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的激情,虽然关于这些虚构的书中的人物的实际生平有许多争议,而且总是褒贬不一,众说纷坛。但这是允许的,这并不像我们去大街上买东西,...

关于黛玉葬花的文章
答: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

《红楼梦》中的黛玉诗之评论
答: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 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

黛玉葬花的故事情景
答: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

为什么说《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是《红 ...
答:红楼梦是清中后期作品,所以不对。至于为什么对,肯定不是因为他们表演形式相近...这不叫异曲同工之妙...没看过牡丹亭的表演,我用情节对比一下,感觉都主要写了追求自由恋爱,稍微写了一些反对门户之类的,这是两者共有的,这可能就是“异曲同工”吧......

泰戈尔如果你错过写作文
答:面对生活,双眼看世界,全面、辩证地对待生活,“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原来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情是那么切,世界是这样的美丽,我们自然会把生命珍惜,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幸福.诚然,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中的世界是不同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双眼看待我们的世界.我相信只有那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