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 在一天不同时段不同 什么时候低啊? 人的血压在不同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作者&投稿:原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的交替,为了适应这种昼夜环境周期性的变化,生物界的各种功能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经过长期进化,人体内发育出一种特殊的功能——生物钟,用来协调各种不同组织与器官的昼夜节律。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人们一般将生物节律分为三类:近日节律(24小时为一周期),超日节律(一周期明显短于24小时),亚日节律(一周期明显长于24小时)。人类疾病也同样具有节律性,即人类疾病的发生在一天之中存在高峰期和低谷期。研究表明[1],不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一天中均以6:00~12:00为最高,0:00~6:00最低。Goldstein等研究发现[2],心血管病患者上午6:00~10:00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一天24小时中的其它时段。Peckova等[3]的研究表明8:00~11:00及16:00~19:00是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最高的两个时段。弗明翰心脏研究及马萨诸塞猝死研究[3-5]也证实每天7:00~11:00是心脏性猝死发病高峰。

生物节律己成为研究临床、预防及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正确的给药时间不但可以提高药效,而且可以减低副作用。近年,国际上利用生物节律治疗疾病和开发新药的研究十分活跃,也开创了新的学科门类——时间药理学,即根据人体生物钟和药物作用的时辰变化规律,研究给药时间和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疗效与最低副反应的药理学。1996年和1997年StrakaRJ、BensonSR.[6]和TamuraK,OkutaniM等[7]就分别提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时间治疗学观点,主张根据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及疾病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在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时间规律及时间药理学上的一些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般来说,人类血压日间升高,夜间下降。这与内环境稳态及自主神经的昼夜节律活动有重要关系。此外,血压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口特征、生活习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8-11]。一般来说,70岁以上老年人血压较中、青年高,并有向非勺型转变的趋势;黑色人种患高血压病机率较其他人种大,且多为非勺型血压;缺少运动、高钠饮食、大量饮酒、吸烟、咖啡、口服避孕药等都会影响血压水平和血压的昼夜节律;交感神经系统、RAS系统、血浆皮质激’素浓度等是影响血压节律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交感神经活动的日夜规律使血压的,波动呈现出昼高夜低的现象;RAS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血管持续收缩、血管炎症、水、钠潴留等,是高血压发病机理中的关键一环;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儿茶酚胺是调节血管收缩的又一重要物质,并可影响心脏心律失常阈值。

健康成人血压的最高值多分布于上午10:00~12:00之间,而血压最低值则多在晨3:00—6:00或睡醒前1~3小时[12]。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人们根据血压的变化曲线将其分为勺型、非勺型和深勺型三种类型。勺型血压是指夜间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非勺型血压是夜间血压下降不到10%;深勺型血压是近年某些学者提出的新类型,指的是部分人群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大于20%以上,这类型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病机率较高,但其具体意义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证实。

ABPM还提示[13]血压变异度(24小时内各时段血压相对于平均血压的差值大小,反映了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情况)与靶器官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血压变异性高于平均水平的患者,靶器官受损的严重程度(依据靶器官损害评分)显著增加Verdecchia P.及Shimada K.等[14,15]对高血压患者(38例“勺型曲线”、15例“非勺型曲线”)和34位于常老年人进行24小时ABPM、头颅核磁共振、心动超声等检查后发现:非勺型曲线患者脑血管损害(腔梗和三级损害)及心肌肥厚程度约为勺型曲线者3倍;勺型曲线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及心血管损害发生率与正常人相似;上述结果提示,正常血压模式能阻止高血压导致的血管损害。因此,降压治疗还应尽量使非勺型、深勺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勺型血压。

清晨6-10时是交感神经、RAS系统及儿茶酚胺分泌活跃的一个时段[16],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致使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血浆中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致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供血减少。因此清晨患者血压升高,脑血管突然受压增加,容易破裂,导致中风;心肌供血与需氧之间失衡,会出现一过性心肌缺血。

清晨血小板聚集率及血粘度增高,而纤维蛋白溶解率降低,加上此时心率快,粥样斑块易于破裂,在心肌缺血的基础上,患者极易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清晨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心律失常阈值降低,患者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16]。

时间药理学是根据人体生物钟和药物作用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给药时间和方法。它包括了时间药动学、时间药效学及时间毒理学等内容。

时间药理学要求我们,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低血压,更应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夜间血压过低或过高、清晨血压、心率陡增都是诱发恶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10%~20%)同时,也要有效控制觉醒、恢复直立活动时血压陡升的情况[18]。

观察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是否符合时间药理学的要求,可以用药物的谷/峰来评价。药物谷峰比值(T/P)=降压药疗效最低时血压下降值/降压药疗效最大时血压下降值,以百分比或1表示。T/P可以反映降压药疗效持续时间长短,比值越高表明药物作用越持久[17,18]。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规定,T/P大于50%的降压药物方可称为长效降压药。

具体的用药应根据不同的伴随疾病和不同的个人情况而因人制宜。选择日服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病人服用方便,依从性也很好,但应尽量选用T/P值大的长效药物,谷峰比值高的长效降压药在偶尔漏服一次时也有一定降压作用,这对,于普遍发生漏服药物现象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避免清晨危险事件的发生[18]。

选择短效制剂时也不应一律按药物说明书的“bid”或“tid”的服用,应根据个人血压的特点调整;如服用倍他乐克时,一般给药总是“bid"的处方,但对于晨起血压高者,就可改为“Q.D.+Q.N.”;早晨和夜间血压均高者,可改为“Q12h”。这样的调整才更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更有利于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现代时间药理学的观点告诉我们,降压治疗应选用符合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药物,持续有效的控制24小时血压是预防和限制靶器官损害的关键。血压平稳、变异度小,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一天有两个最低点,早上起床的时候和晚上睡觉的时候,人平静的时候血压偏低,一般中午血压最高.

血压在一天24小时的每个时段应该都不一样吧?~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高压应低于18.7Kpa(140mmHg),低压应低于12.0Kpa(90mmHg),其中任何一项高于正常值,即为高血压。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血压最高点一般在上午9—10时及下午4时至晚上8时,血压最低点在午夜1—3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最高点和最低点持续的时间较长。如果想监测24小时的血压,可以用泰控云动态血压仪,它是全球首创24小时全自动家庭随身监测仪。

这就是血压的节律:

血压有一日内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白昼升高、夜晚降低,即夜间睡眠中下降,早晨醒后血压开始升高的昼夜节律性。应一早醒来先服降压药,一般不提倡已有明显心血管病者清晨运动,因为此时正是心血管意外的好发时间,可改在晚饭前运动。

血压有一年内也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热低冷高,即夏季下降,春季秋季冬季升高的周期性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