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成大学 “中的 ”大学“与今以有何区别? 古义:_____ 今义:———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长沙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义:大学问家
今义: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遂成大学”中的“大学”的古今义是什么???~

你好!

古意指成为有学问的人。
今意: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意思是: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此句出自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
原文节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白话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成语——凿壁偷光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1、词义: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2、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3、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4、造句: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5、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金钱记》。”
扩展资料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是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