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3次被贬各因为什么原因?他持怎样的政治见解? 苏轼一生中三次被贬 揭秘苏轼为什么被贬的原因

作者&投稿:检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二、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三、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扩展资料: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为后来曾经在田园间种田所以自己又号称“东坡居士”。他在诗词、书法、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时期文学史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苏轼性格生性豁达,为人坦率认真,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态度。但是这样一个著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却有了很大的变故。

从公元1071年开始,朝堂之上开始发生转变,革新变法让苏轼有些难以接受,他曾经当着众大臣的面谈论革新的不足之处,因为当时他和朝中许多大臣政见不合,苏轼只好请求外放,多次到偏远的地区为官。

后来1080年所发生的“乌台诗案”更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直接被抓进牢狱几次差点丧命,后来还是因为赵匡胤曾经说过不杀贤士这样的话,苏东坡这才逃过一劫。他被贬到黄州这样的偏远地区,有段时间竟然种田为生。到了1084年才离开黄州要到汝州去走马上任,因为路途遥远且手中经费不足,再加上当时他的小儿子又不幸夭折,种种的打击夹杂在一起也让苏轼身心尽疲,他上表请求去常州居住,这才渐渐安稳下来。

苏东坡后来也在官场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渐渐的对官场和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时候,已经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苏轼年事已高,终于还是在回归的途中逝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与楼上的持不同意见,1089年去杭州,是苏轼自己请求外任,不是被贬。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
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
高氏于1093年去逝,

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
”抓住时机
,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
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
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
,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第一次 时间:1080——1084年 地点:黄州 原因:陷于乌台@诗@案被新@党@贬@谪;
第二次 时间:1089——1091年 地点:杭州、颍州 原因: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第三次 时间:1094年——1100年 地点:惠州、儋州 原因:与章惇政见不合。

查书

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苏轼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为什么会被贬?自身与社会都有原因

苏东坡 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被贬经过
答:第二次被贬: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扩资资料 苏轼轶事: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

苏东坡共遭遇几次被贬?地点分别是哪里?
答:第一次: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所以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第二次: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他被李定诬陷之后才被贬的,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第三次: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把苏轼召回了...

苏轼被贬的经历是什么?
答:苏轼远避外州不久,又被召回朝中。原因是朝廷“党争”再次分化,这次出现了以地域为特点的“党争”,比如“蜀党”,就有吕陶、岑象求,二苏等;“陕党”有张载和其学生吕大钧;“洛党”颢及其弟子朱光庭。攻击苏轼的理由就很简单了,“朋比欺罔”,“援引党与”,“轼自进用以来,援引党与,分布...

苏轼被贬过哪些州?
答: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被贬湖州的?
答: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苏轼是什么时候被贬到什么地方去的?
答:苏轼被贬的时间是1079年,贬到的地方是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苏轼在政治上的观点和作风比较开放,他的言论和行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最终导致他被贬谪。但即使贬谪之后,苏轼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和文学作品,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在我看来,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不仅在...

苏轼三次贬官,每次所写的诗分别是
答: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3、苏轼被贬广东惠州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

苏轼的“三起三落”指什么?
答: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

年少成名一举中第,豪放不羁才华横溢,为何屡次被贬?
答:因为弟弟苏辙比苏轼小几岁,而苏辙的性格也更为随和,所以父亲苏洵对苏辙的要求低一些,但对苏轼却是丝毫不放松。他对苏轼如此要求:“身为兄长,定要为弟弟作好榜样。字字句句都要求写好,不得出疏漏。”父亲苏洵还告诫苏轼:“你生性耿直,不知掩饰。作文虽有过人才华,读书虽有...

苏轼是因为什么才导致被贬黄州的?
答: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_、王_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