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甓斋记 明 贝琼 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古文《四友斋丛说》

作者&投稿:寸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昔长沙公陶侃刺广州[1] ,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对曰:“吾方致力中原,故习劳耳。”呜呼!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2],弃中原而不恤,侃独有志于此,固非一时坐谈老庄者所及也。及都督荆湘等州,检摄军府从事[3],未尝少闲。又尝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4]。”其聪敏恭勤,于此见之,非特运甓一事而已。
  吾意其拥强兵,据重地,畜威养锐之久,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5],以雪宗庙之耻。而即安一方,凡四十余年,所谓平日习劳欲致力中原者,直虚语耳!
  且诸胡迭兴,未易剪也。苏峻之变[6],国破君辱,正臣子灰身之日[7]。大兵云集,乃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亦独何心哉?周太叔带之难[8],齐小白有洮之会[9],晋重耳有温之师[10]。侃以桓文自任[11],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岂果能践其言如运甓时邪?他日且欲正卞敦之罪[12],敦固可诛矣。侃之夷大难[13],立大功,亦由温峤辈激以天下之大义[14],不相异同,故侥幸石头之捷[15],如其中为进退,事几败于垂成,则何异于敦乎?梅陶称其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16],亦过论也。
  虽然,晋之危而复安,亡而复存,实资其力,此为诸臣之冠,而著之于史焉,予故反覆论之。其行事虽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万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运甓之喻,岂不善邪!
  剡山单阳原以名其斋[17],盖能志乎勤已。初,阳原读书山中,既老不仕。洪武四年[18],诏征诸儒,郡侯强起之[19]。既至京师,又辞,吏部乃授汉阳湖泊使[20]。然官无崇卑,能志于勤,则所施必有过人,而不虚生虚死矣,因其驰书三千里外,求文为记,故书以复之。若侃之为政,汉阳父老固能道之。而破陈敏于武昌,平杜弢于湘州[21],求其遗迹,可想见其风流于千载之下乎![1]

原文
昔长沙公陶侃刺广州[1] ,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对曰:“吾方致力中原,故习劳耳。”呜呼!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2],弃中原而不恤,侃独有志于此,固非一时坐谈老庄者所及也。及都督荆湘等州,检摄军府从事[3],未尝少闲。又尝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4]。”其聪敏恭勤,于此见之,非特运甓一事而已。   吾意其拥强兵,据重地,畜威养锐之久,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5],以雪宗庙之耻。而即安一方,凡四十余年,所谓平日习劳欲致力中原者,直虚语耳!   且诸胡迭兴,未易剪也。苏峻之变[6],国破君辱,正臣子灰身之日[7]。大兵云集,乃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亦独何心哉?周太叔带之难[8],齐小白有洮之会[9],晋重耳有温之师[10]。侃以桓文自任[11],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岂果能践其言如运甓时邪?他日且欲正卞敦之罪[12],敦固可诛矣。侃之夷大难[13],立大功,亦由温峤辈激以天下之大义[14],不相异同,故侥幸石头之捷[15],如其中为进退,事几败于垂成,则何异于敦乎?梅陶称其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16],亦过论也。   虽然,晋之危而复安,亡而复存,实资其力,此为诸臣之冠,而著之于史焉,予故反覆论之。其行事虽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万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运甓之喻,岂不善邪!   剡山单阳原以名其斋[17],盖能志乎勤已。初,阳原读书山中,既老不仕。洪武四年[18],诏征诸儒,郡侯强起之[19]。既至京师,又辞,吏部乃授汉阳湖泊使[20]。然官无崇卑,能志于勤,则所施必有过人,而不虚生虚死矣,因其驰书三千里外,求文为记,故书以复之。若侃之为政,汉阳父老固能道之。而破陈敏于武昌,平杜弢于湘州[21],求其遗迹,可想见其风流于千载之下乎!
注释
 [1]陶侃:字士行,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早年孤贫,有志操。先后参与讨平陈敏割据势力及杜弢起义,以功为王敦所忌,转为广州刺史。王敦乱平,以征西大将军还镇荆州。328年(咸和三年),温峤等奉他为主帅,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任侍中、太尉,都督荆、交等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2]偷:苟且。   [3]检摄:检查整顿。   [4]“大禹圣人”七句:见《晋书》本传。   [5]黔首:老百姓。膻(shān)腥:这里以羊的气味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6]苏峻:字子高,东晋将领。明帝时,以破平王敦和江南豪族沈充有功,受任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拥兵生反晋之心。成帝时,欲征为大司农以释其兵权,拒不受命,发运叛变,陷建康,纵兵大掠。为温峤、陶侃联军战败而死。   [7]灰身:粉身碎骨。   [8]周太叔带之难:指周襄王之后母弟太叔带勾结狄人争夺王位之难。   [9]小白:即齐桓公,名小白。洮之会:事在公元前652年(鲁僖公八年)。洮:在今山东濮县南。当时为曹地。   [10]重耳:即晋文公,名重耳。温之师:事在公元前635年(鲁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出兵平定太叔带之难。温:在今河南温县。   [11]桓文:指齐桓公、晋文公。   [12]正卞敦之罪:卞敦,字仲仁。苏峻反,温峤、庚亮移檄征镇同赴京师,敦时为都督安南将军、湘州刺史,拥兵不下,又不给军粮。及苏峻平,侃奏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请槛车收付廷尉。事见《晋书.卞敦传》。[13]夷:平。   [14]温峤:字太真,太原祁县人。他与庚亮等讨平王敦。及苏峻作难,温峤约陶侃同赴朝廷,侃托辞不进。峤固请,且推为盟主,又遣书激怒他,侃这才起兵。   [15]石头之捷:指平定苏峻之乱。石头:石头城,即建康,今南京市。[16]“梅陶”二句:见《晋书.陶侃传》。为尚书梅陶与亲人曹识书中语。[17]剡(shàn)山:山在今浙江嵊县。   [18]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洪武为明太祖年号。   [19]郡侯:一郡之长。这里指知府。   [20]湖泊使:明代设有河泊所大使,掌收鱼税。   [21]“破陈敏”二句:事见《晋书.陶侃传》等。
翻译
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苦斋记古文翻译~

--------------------------------------------------------------------------------

来源:海淀语文教育资源网(http://www.yw76.com/)
作者:yw76
原文:苦斋记(http://www.yw76.com/gjfy/2007/0204/content_1898.htm)
苦斋记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住所。用茅草覆盖的室二厅,座落在四面高中间低形如筐子的筐山之巅上,筐山在今浙江省的丽水县,山角下有溪水流出。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皆苍石,山下多白云,山上多北风。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们却能这苦的环境中长生着快乐。于是, 黄柏、苦楝、侧柏之树,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草斗、苦竹之笋,同类的植物莫不到处分布,罗列生长。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采花粉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极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称此蜜叫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口感特别的苦涩,稍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热,且能除去燥热心烦这个病。尽管,这里的树产出的茶叶非常的苦,但人们却喜欢饮用它。尽管,这里的由溪水中出产的一种花纹小鱼,模样甚丑,吃起来味苦且辛辣,但可以醒酒。

由于,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甚远,章溢先生又热爱居住于此,使得喜欢同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归之艰苦和劳累,所以,他们便携带上自己童仆,择室居住。在这里,他们吃在山中收积的脱落的笋壳和自己种植的一些豆类,及一些树草的嫩芽。在这里,他们或是登山,或是临溪,或是围坐在修长的大树下高歌嚎叫。如遇着了唱着歌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他们会用石块击打岩石和着歌唱。这些人的所做所为给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快乐,是我们这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章溢先生说:“乐与苦,相互依托。人们只知道乐为乐,而不知道苦也能为乐,人们只知道乐,而不知道苦也是由乐带来的,实际,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今有富贵之弟,他们安坐于华美的屋中,口不尝苦菜之味,身体不经农作之劳,睡觉盖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由仆人抬着,他们这样的所有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乐吧。可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顿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他们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肠子已不可以承载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们早已习惯柔软被子的躯体,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编织的衣物。虽然,他们也想过着正常的大众人的生活,可但他们会在这种生活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他们想象苦的树木那般生活,可但他们却丧失了苦树般的生存能力。这不正是由于过去太贪图享乐,而为今天带来的痛苦吗?所以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莫名氏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能吃苦,就是我的乐,而你只知贪图享乐,则就是我的苦。我听说甘甜的井先干涸,紧挨路边而没采摘的李,多是苦李。夫差以酒色亡国,而勾践以尝胆兴帮,无一不是这样的例子吗?”

听完这些话,我悟出了许多,所以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译文:
文征明精通书画,尤其擅长鉴赏辨别。凡是苏州收藏书画的人家拿书画请先生鉴定的,虽然是假货,先生也一定说是真迹,人们问他为什么,先生说:“凡是买书画的人肯定是有钱人家,而这个卖家贫困才会卖出,或许要用这笔钱才能揭得开锅(维持生计),要是因为我一句话买卖做不成了,肯定会全家受困了。
我要是拿一时的名望,而让人家全家受困,我哪里人心啊。” 这时又有出借给先生画来换取题跋的人,先生马上随手写给他,什么尴尬的神色也没有。

赏析:
此书书画论各50条,大都采自前人著述,附以自己的见闻和议论,兼收并蓄,巨细无遗,较少发明。书论杂论书体源流,书风流变,历代名家名作;持论崇尚王羲之、赵孟頫,以为王羲之之后,仅赵孟一人集其大成,实是明代普遍看法;但指出宋元以后石刻不佳,尚有见地。
画论亦多采摘前人论述,并论及各代名家,当代画苑;持论亦较尊奉文人画,非常赞成昔人主张“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对于“利家”(指文人画家)与“行家”(指职业画家)的问题,他持论比某些极端文人画论者较为通达,他评文徵明“本利家”,“善利而未尝不行者也”,也就是说“利家”不妨兼具“行家”本领。
他列举古代文人画家,认为是“正脉”,提到马远、夏圭,他说“然只是院体”。值得指出的是,他能注意到出土画迹。如论汉人车螯上所画,“其画法甚拙”。他对明代画院体画家及“其不在画院者”画家均有所记载。所有这些均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