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朱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出处】

1、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话释义:什么是三纲呀?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白话释义:五常的含义,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例句】

1、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对维系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扩展资料

一、三纲五常的近义词

1、清规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释义:清规戒律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 

出处: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白话释义:元和九百多丈的怀海禅师,开始建立全国的禅林规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和戒律。

2、三从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释义: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出处:春秋战国·佚名《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白话释义:女子有三从的道义,没有其他专门的。就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二、三纲五常的反义词

1、离经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释义: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

白话释义:况且本官志向远大、言论浮夸,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2、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释义:原指犯上谋反。现也指罪大恶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白话释义:如今项羽在江南弑杀义帝,实在是罪大恶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从在这里是依靠,依托的意思,未嫁的时候,依靠父亲给予生活的保障,出嫁之后,依靠丈夫给予保障,丈夫不在了,依靠成年的子女给予生活保障。

扩展资料:

婚姻家庭组建的原则是男为内、女为外——以“利内”为目的,就是要利于男方家庭的传宗接代、和睦兴旺。

女方的亲属叫“外戚”,又说生个闺女是“外人”,就由此而来。

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女从——实行男婚女嫁、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别是必由己出的儿子)以继世传宗;已婚妇女必须住在夫家,家庭亲属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辈分决定的。

夫妇人数不均衡,规定上层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称“大老婆”)还可以娶若干个妾,如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一次娶12女,诸侯9,大夫以下递减。

参考资料:三纲五常_百度百科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拓展资料: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参考资料:三纲五常-百度百科



一、三纲五常

1、三纲

具体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坦诚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不能触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

“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2、五常

具体指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二、三从四德

1、三从

具体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并非“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即未嫁的时候,听从家长(父亲)的教导,出嫁之后,辅佐丈夫持家执业,丈夫不在了,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2、四德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中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可谓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答: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由董仲舒提出。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虽然饱受诟病,如思想禁锢等等,但它也确实发挥着及其积极的一面。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参考资料:三纲五常-百度百科



三纲五常是什么?~

请问古代常说的三纲五常六艺指的是哪一些?
答: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

“三纲”、“五常”指什么?
答:“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

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五常”具体是指什么呢?
答: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理、智、信“。爱之仁 仁:仁德、仁爱、仁人。从孔子提倡”仁“教以来,从几千年前流传至今,其中的共德和恒德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孔子个人把仁当作个人修养的最高表现,把爱人当作道德的根本,把天下归仁视为最高的社会理想。其实说...

“三纲五常”都是什么?
答: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

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
答: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简称纲常。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三纲五常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答: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五常的起源: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

三纲五常是什么
答: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

中国古代讲究“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君是臣纲,父是子纲,夫是妻纲;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这来源《春秋繁露》一书。作是道德原则的内容,渊源是孔子。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的规范。董仲舒按照阳尊阴卑理论,对孟子的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是指?
答:何谓“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

三纲五常什么意思
答: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互相的责任关系。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的五种基本德行,指的是人类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三纲五常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