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公车上书”现象的认识? 什么是公车上书

作者&投稿:佛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公车上书”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就事关全社会的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书面陈述意见和建议的行为,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具体体现。(4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分)② “公车上书”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分)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问题;(2分)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2分)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非法方式。(4分)

简述“公车上书”的经过和影响。~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背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内容
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结果及影响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更正: 关于“戊戌变法”的所有“定论”中,“公车上书”都是一个重要情节。随手翻出《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82年版)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对于这样一件教科书中言之凿凿的事情,史学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语对枯棋》中断然质疑:“这说法大可怀疑。”

姜先生用自证、它证、反证的方法,论证这件事其实相当可疑。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但当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车上书记》序中说,5月2日那天,公车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当日日记,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再据宫廷档案证明“被拒”之不存在。当时上书反对签定条约的远不止公车们,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这样转奏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因此,作者认为,所谓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作为“历史事件并不存在,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已。”

历史在细节中!有时候,“证实”不厌其烦,“证伪”一条足矣!人家把日子一天天翻着篇的给你看,你才发现,那几个W都不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人数都合不上那篇要闻播报,所以它基本上是个假新闻!接着,又从心性、品性、目标、手段、官场制度、入仕之途、宣传包装、历史作用等等分析康有为其人,揭示出这一道“假新闻”的生发原因。

近代史,咱们都是读过的。有人告诉你迥异于以往的细节,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知识”;而且,作者使用的是优美的散文文笔,让你在舒适的阅读状态下感受一种获得的惊怵。书要弄成这样,还不值得读吗?

姜明先生的名字,十多年前就听说的——一个上海人,沉溺于清末北京掌故,而且是关于北洋水师的——那时候我跟着钱钢先生筹办《三联生活周刊》,知道他和姜明踏访胡同名人旧迹的事情,而且还以此作为“作业”布置给正在培训的记者们。以后,看到那本《龙旗飘扬的舰队》的小册子,说北洋水师历史的,知道就是这个“姜明”了,再以后,那部充实、扩大了的同名著作又由三联书店“再”版,于是一见倾囊,毫不含糊。读书时,那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材料坚实故事生动再加上观念新锐的写法,让我们这种历史的半吊子沾上就放不下。买书人经常是就认某个作者甚至就认某个编辑,这大概就是“品牌”了。我对黄仁宇、吴思、茅海建,以及编辑潘振平的“信从”就是这样——包括姜明。

历史就是历史。当那些事情发生、演进的时候,有的是某种利益或价值的遵从,原是没有什么革命、反革命,进步、倒退,爱国、卖国,好人、坏人的界说的。那些标签是后人按彼时的遵从制作的,即使采信,也该先读一遍那些标签的分类手册,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历史学家姜明在书中告诉我们,签了《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是明知道要担千古污名而自去肩承苦涩的;甚至名满天下的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当年也曾开出过一份向英、俄出卖蒙古、新疆、青海国土,以筹款变法的策论呐!

常识上,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标签与内里时常是两回事。比如康有为编造的关于“公车上书”的假新闻,作者就有观照历史的通达之判:“在他身上,既有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和奋不顾身地投入现实运动的实践精神,又有急功近利、虚荣自负、狭隘偏激的性格缺陷,这就是历史给予中国的不成熟的改良维新运动的领袖形象。”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因为过去的举人都坐公车,所以这次上书请愿就被称作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定,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公车上书”被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名称 公车上书

拼音 gōng chē shàng shū

解释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例句: 制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书”现象的认识_百度知 ...
答:② “公民上书”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③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书”现象的认识,
答:)"公民上书"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就事关全社会的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书面陈述意见和建议的行为,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但这个事件就目前来讲,不是很普遍,但仍有一些公民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上书此类事件足以体现我国政治与法制建设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莪想时间...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对公民上书的认识
答:1国家的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政治参与权。国家保障公民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民上书体现这点。2.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渠道,是政府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都必须拓展公民社情民意反映...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根据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观点...
答:该公民的观点是片面的,首先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权利,并且受到我国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这说明了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但是绝对性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着绝对的自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在使用权利和自由时,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运用政治生活谈谈你对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认识
答:首先是是什么?参与网络反腐是公民监督权的体现,反映了人民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为人民服务。参与网络反腐是公民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体现。其次是怎么样?参与网络反腐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提升效能,打造清正廉洁政府,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升...

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知识,回答公民应当怎么正确对待自 ...
答: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从法律关系上讲,权利与义务是同时产生相对应而存在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公民应该怎样理性
答: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履行政治性义务;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

运用 公民的政治生活 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
答:(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只有发展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具有民主权利。只有发展发展基层...

结合材料,运用 公民的政治生活 相关知识,谈谈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公民应 ...
答:(2分)举例:公民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传真、邮件等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建议;公民可以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信访举报制度、舆论监督等方式对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公民可以采用低碳出行,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行为积极履行公民义务 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

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公民应该怎么理性的表达诉求?
答: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表达诉求时,不能侵犯国家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②公民应依法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③公民应依法有序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或是舆论监督制度等合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