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六年级第二学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试用本)第二十九课 江南为橘,江北为枳 这句话的出处

作者&投稿:春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左右侍卫、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侍卫、大臣回答说:“在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这时)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便)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于是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偷盗罪。’”   (不久)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它们)仅仅是叶子的形状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枳(zhǐ),也叫枸橘
  (2)使:出使。
  (3)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4)方来:将要来。
  (5)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
  (6)为:于,在。
  (7)何坐:宾语前置,即“坐何”,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9)诣(yì):到......去,往,这里指谒见,拜访。
  (10)曷:同“何”,什么。
  (11)固:本来。
  (12)避席:离开座位。
  (13)其实:它们的果实。其,代指它们的。实,果实。
  (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如此。何,什么。所以,缘故,原因。
  (15)得无:莫非。
  (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熙,同“嬉”,戏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18)盗 :偷盗。
  (19)徒:只是,仅仅。
  (20)闻:听说。
  (21)善:善于,擅长。
  (22)赐:赏赐。
  (23)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赐晏子一壶酒。
  (24)谓......曰:对......说。
  (25)缚:捆绑。
  (2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译为:或莫非
  (27)辱:羞辱。
  (28)逾:超过,越过
  (29)为:成为,变成
  (30)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31)过:经过
  (32)行:行走
  (33)者:......的原因
  (34)为(何“为”者也?):做,干
  (35)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是
  (36)取:招致
  通假字
  ⑴曷:通“何” 什么。
  ⑵熙:通“嬉” 戏弄。

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晏婴。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作者简介
  晏子,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出身仕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这五十四年,正是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平庸昏聩,骄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对于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司马迁赞叹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古以来颇多争论。有人认为此书是晏婴本人所撰。如《隋书·经籍志》就说:“《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也有人认为是墨家后学所为。唐代柳宗元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又有人怀疑是六朝后人伪造。清人管同说:“吾谓汉人所言《晏子春秋》不传久矣,世所有者,后人伪为者耳……其文浅薄过甚,其诸六朝后人为之者欤?”(《因寄轩文集》)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今人大多不敢苟同。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此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众手。
  文章归类
  对于《晏子春秋》的归类,即它所属的学派,过去和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汉书·艺文志》、《七略》等把它归入儒家,认为此书“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而柳宗元把它归入墨家,认为“宜列之墨家”。近人有人认为它亦墨亦儒,也有人认为它非墨非儒。我们认为非墨非儒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划入到后起的儒家学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到墨家学派去。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没有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立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主题思想
  《晏子春秋》所表现出来的最可贵的思想是重民与爱民。《内篇问下》载:“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内篇问下》载:“叔向问晏子曰:‘意执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这里,晏子明确地提出了“先民而后身”是国君“长保威强勿失”的根本保证之一,又把“爱民”看作是最崇高的思想。晏子的这种重民、爱民的思想跟后来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
  从重民和爱民出发,晏子主张节俭,反对向人民横征暴敛,反对大兴土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晏子多次批评齐景公“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问上》)。“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怼怨”(《外上》)。强调要“俭于藉敛,节于货财,作工不历时,使民不尽力,百官节适,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国,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问上》)。当齐景公看到有人冻死在路边而不闻不问时,晏子就劝谏道:“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民,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谏上》)
  从重民、爱民的思想出发,晏子主张减轻刑罚,反对滥杀无辜。(《谏下》)中记载,齐景公在位时由于赋税繁重,讼事众多,被拘禁的人塞满了监狱。齐景公要晏子去管理监狱,晏子就借机劝谏齐景公,指出正是由于齐景公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百姓“严听其狱,痛诛其罪。”晏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罪”(《问上》)他明确提出了处罚的原则,就是“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即该判死刑的人肉刑代替,该受肉刑的以罚款代替,该罚款的就免除不罚,总而言之,就是罪减一等。晏子这样做,就是出于对人民的爱护。
  人物描述
  在《晏子春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谗佞的憎恶。《谏上》载:“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大贤,岂能胜若谗哉?’”奉劝齐景公亲贤人,远小人,表示了晏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小人的反感。《问上》载:“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人物特点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得到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该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外篇》中载有晏子的另外一番话,内容与上面一段话类似:“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史弟无礼,不能久同。’”
  《晏子春秋》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节俭是《晏子春秋》中重点突出的晏子的品质,这一点,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赘言。另外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作了大力宣扬。《内篇杂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丑,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严辞拒绝了。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坚守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殊为难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
  文章评价
  从《晏子春秋》的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全书可以说是晏子的言论及佚事汇编,统而观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传。
  其中之曲折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例如《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写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请求齐景公送两只桃子给他们。人多桃少,于是三人论功吃桃。公孙接、田开疆自叙功劳后,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叙完功劳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但却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杀。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杀了,自己也觉得内疚,于是也举剑自杀了。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戏剧性。
  又如《谏下》中的另一件事: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这件事也写得十分生动曲折,妙趣横生。这一类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晏子的品格
  在《谏上》、《谏下》中,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则是以另外一种形象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的。例如《杂下》所载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着楚王的挑衅,从容应付,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杂下》中有一则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这一段对话则又表现了晏子坦诚、谦虚的态度。《谏上》中的一段记载更为生动:齐景公与晏子、艾孔、梁丘据同游牛山,齐景公想到人总是要死的,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起来,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齐景公问他为何而笑。晏子说,如果人不会死,就不会轮到你齐景公做国君了,正因为人会死,所以才轮到你。而轮到你时,你就想长生不老,可见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故事中写了四个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见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见齐景公的贪婪,艾孔、梁丘据的谄谀拍马。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特点外,《晏子春秋》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被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
  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左右侍卫、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侍卫、大臣回答说:“在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这时)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便)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于是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偷盗罪。’”   (不久)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它们)仅仅是叶子的形状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橘逾淮为枳译文~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就说:‘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翻译之后为: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淮南的橘子树长成了橘子树。它们在淮北生长,成了三叶树。它们只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为此?因为淮南和淮北有不同的土壤和水。现在人们在没有偷窃的情况下在齐国长大。他们可以进入楚国时偷窃。这不是说楚国的土壤和水 让人擅长窃取?

扩展资料:

1、上海义务教育九年上海教科书第六课(试验)中还选择了《橘逾淮为枳》(摘自“晏子春秋”)作为第29课(第121-124页)。 版)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也是苏联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二卷的第29课。
2、《晏子春秋》有许多生动的情节,表现了严莹的聪明才智。 例如,“晏紫制楚”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通过具体的例子,本书还展示了“和谐”和“同一性”这两个概念。 颜莹认为对君主的依恋是“一样的”,应该受到批评。 真正的“和谐”是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并补充君主的不足,这是值得倡导的。 这种辩证话语已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亮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橘北枳